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當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把目光更多聚焦在精神和情感需求之上。 國家也出臺各種政策,系統完善全民健康事業,除了非醫學院校開設臨床心理學科外,醫學院校也同樣開設臨床心理專業。國內也響應世界衛生組織“三維健康”的號召,向發達國家“一患三醫”的理念看齊,即軀體醫生、臨床心理、社工,從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提供全面健康服務。 因此大量的有志者看到了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前景,懷著助人之心,涌入心理咨詢行業,然而即便是想要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人,也未必對心理咨詢有正確的理解。總的說來,我國的心理咨詢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大眾普遍的認知存在各種各樣的偏差和誤解,以至將需要幫助的人擋在了門外。 小編曾經在一家心理咨詢機構工作期間,便深有體會。這里將一些主要誤解整理如下,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正確的理解心理咨詢,并作為一個良好的資源和支持渠道,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也給更多想要成為心理咨詢師的有志之士,更增添一份信心。 ![]() 尋求心理咨詢的人, 都是“有病”的人? ![]()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即便是小編的一些學習過心理學課程,但是沒有學習心理咨詢的同學,也有如此認知。 他們認為只有心理問題嚴重到疾病的程度時,才需要去尋求心理咨詢,甚至聽說誰去做心理咨詢了,還會把異樣的眼光投向對方,認為對方一定不正常了。 然而,心理咨詢是針對——正常人的。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個人成長、職業發展、親子教育等等,都可以通過心理咨詢而得到幫助,這些才是心理咨詢工作的主戰場。 ![]() 家人抑郁癥癥狀嚴重,又羞于去醫院,找個咨詢師治一下吧? ![]() 這種誤解也比較常見,也是上一種誤解的延伸。 他們認為心理咨詢是可以做出心理疾病的診斷,并進行治療的,甚至精神分裂癥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來治療。 然而,雖然心理咨詢師是需要具備變態心理學(即異常心理)相關的理論知識的,需要對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躁狂)、各類恐怖癥、焦慮癥等病癥的癥狀及病理知識熟練掌握,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規定,我國的心理咨詢師對于以上疾病是沒有診斷權的。 而常見的抑郁癥或雙相情感障礙往往需要藥物治療,因此只有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才有診斷權,以及根據診斷結果開處方進行藥物治療,在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如醫生建議心理咨詢進行輔助治療時,便可進行。 那些家人得了抑郁癥,而羞于去醫院確診的人: 首先,需要正視家人的病癥,得了抑郁癥并不丟人。很多家長會認為得抑郁癥是“嬌氣““矯情”“內心脆弱”的表現,扛一扛不就過去了,怎至于如此,因此羞于啟齒。然而抑郁癥是有非常復雜的生理、心理的致病因素的,它是疾病,跟嬌氣與否無關。 其次,心理疾病需要加強重視、提早治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幫助家人得到最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對家人最大的關愛。 ![]() 心理咨詢師只聽你說,也不給意見, 和尋找朋友聊聊天也一樣? ![]() 心理咨詢分為很多流派,也多以談話的方式進行,確實也不會給出直接的建議和指導。 這是由心理咨詢的價值倫理所決定的,心理咨詢是需要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從而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而不是按照社會的某個價值標準或者咨詢師自己的價值觀來替來訪者做決定。 比如:來訪者糾結于是否要裸辭去環游世界,因此前來咨詢,在咨詢師自己的價值觀里,沒有經濟基礎的話,是不會選擇去旅行的。但也許對來訪者來說,錢不重要,這是難得的自我實現的機會,內心無比渴望,只是各種緣由不敢遵循內心。咨詢師要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去探索他自己的內在。 當然這個探索的過程需要時間,咨詢師是這個探索過程的協助者、推動者,而不是指導者,更不是“救世主”。 同時,眾多流派都是有堅實的心理學背景和理論研究作為支撐的。 例如:精神動力取向的原理,是將潛意識意識化,從而使癥狀得到消除; 而來訪者中心療法的原理,是通過建立共感的氛圍,使來訪者放棄價值條件化,重新相信自我,從而激發自我實現的潛力。 這些專業的咨詢過程,都不是隨便聊聊天就可以實現的。 心理咨詢師需要做到的共情和無條件積極關注,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并且需要專業理論和技術實踐作為支撐的。 這也是很多時候,找朋友聊天,總是會感到不解決問題,反而越聊越憋屈的原因,共情不是同情,是一門學問也是需要不斷修煉,掌握一定技巧的能力。 ![]() 一旦去咨詢就離不開了, 會有依賴? ![]() 這是小編在沒有學習心理咨詢,以及沒有進行個人成長咨詢之前,同樣存在的誤解。 因為害怕太依賴,以后再也離不開咨詢了可怎么辦?在咨詢室中無法全部將自己打開,直到理解并體會到成長的那一刻,很感恩我的咨詢師曾經陪我人生中重要一程。 是的,心理咨詢的目標是“助人自助”,絕不是讓來訪者對咨詢師產生依賴,無休止的將咨詢進行到底。這里的“自助”指的就是使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己幫助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內在支持系統,從而在結束咨詢后,依然可以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問題。 對于心理咨詢的誤解仍有很多,我們可以在后續的內容中陸續更新。 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行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人消除誤解選擇心理咨詢作為“精神保健”的方法,獲得健康快樂人生;也會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心理咨詢師的隊伍中來,從而幫助更多的人快樂成長。 |
|
來自: 新用戶27889083 >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