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二香散外敷治療帶狀皰疹104例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 王玲 1988年3月-1998年9月,以三黃二香散外敷治療帶狀皰疹104例,療效滿意。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4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病人,男39例,女65例;年齡最大18歲,最小19歲,平均50歲;病程最短3d,最長30d,平均16.5d;初發病者85例,再發病者19例。 1.2 診斷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 001.8-94)中蛇串瘡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2 治療方法 三黃二香散:生大黃30g、黃柏30g、黃連30g,制乳香15克、沒藥15g 上藥共研細末,加細茶葉泡濃汁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干則易之,一般1~2d后結痂,疼痛減輕或消失,未結痂者繼續濃茶汁調敷,之后以香油調敷,外敷紗布,以膠布固定,24h后更換。7d1個療程,不愈者行第2療程,直到治愈。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 《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療效標準判斷。 治愈:皮損全部消退,可遺有淡褐色色素沉著斑; 好轉:皮損干燥、結痂,或消退30%以上; 未愈:皮損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104例中7d內治愈76例,好轉25例,未愈3例; 第2個療程治愈23例; 第3個療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治愈最短5d,最長20d,平均12.5d,10年所治104例中,復發13例,復發病例再次用上法仍可治愈。 4 體會 帶狀皰疹是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損害,常沿肋間神經分布,呈單側性發疹,中醫屬“纏腰火丹”“蛇串瘡范疇。 病由心肝二經火邪濕毒凝結而成,如瘍科經驗全書》曰:頭腰帶毒,受在心肝二經,熱毒傷心·····壅在皮膚。”初發患處刺痛發紅,繼之產生的小皰族集成群,繼數群排列成帶狀,患部灼熱疼痛難忍。以三黃二香散外敷,療效可靠。 本方首見于清代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二十條,屬苦辛芳香法,前3味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后2味消腫生肌,活血止痛。且以茶葉泡濃汁調敷,效果尤佳,藥性實驗證明茶葉的作用主要是其所含的咖啡因和茶堿產生的,另外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斂、抑菌及VitP樣作用,性涼味苦甘。 待結痂后以香油調敷,而不用茶葉汁,取香油性緩、不易干的特點,使藥物繼續發揮作用,局部無不適感。 該方治療帶狀皰疹見于1987年第2期新中醫》44頁的驗方介紹,本人亦因受啟發而驗之臨床,療效確切。 摘自《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0年6月第12卷第3期 驗證三黃二香散外治帶狀皰疹新疆建工醫院 傅怡愫 對清代名醫吳鞠通的三黃二香散外治帶狀皰疹的驗方(組方:大黃、黃柏、黃連各30克,制乳沒各15克,研末茶水調外敷皰疹),筆者在臨床中多次驗證,確有補湯藥之不逮之效。 但在運用過程中,發現茶水調藥泥易干,更敷頻繁、用藥頗費,且有干后致皰疹局部抽掣澀疼之憾。為此,筆者于茶水中兌入少量香油,并加冰片50克融化于里。 旨在取香油之滋潤,使敷藥能保留較長時間,充分發揮藥效;選冰片之辛開苦泄、芳香走竄,可引諸藥達病所,使其透邪外出,以達解毒止疼,促其皮疹早愈之目的。 藥后皰疹局部頓覺涼爽,灼熱感減輕,其皮疹結痂、痊愈之時間猶超前于原病程的1至2天,因而筆者認為,三黃二香散加冰片下失為外治帶狀皰疹的良方,值得推廣。 帶狀皰疹為免疫功能減退而致的病毒感染、親神經性疾患。祖國醫學認為其病機為正不勝邪,火毒內郁,濕熱為患,定位多在肝脾二經,在所接觸的病員中老年患者為數不少,筆者在內服湯藥中除了多循同道所熟悉的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脾經濕熱選除濕胃苓散之常法外,考慮到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照顧老年患病的生理特點及部分體虛患者,又例正虛邪實型,擬四妙勇安合五味消毒飲加黃芪治療(組方:當歸為30克,黃芪15克,銀花30克,公英30克,元參30克,地丁15克,生甘草10克),意在扶正培本,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方內黃芪、當歸益氣和營以祛邪,借其觸發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元參、銀花、公英、地丁、甘草以清熱解毒。 藥理研究該類藥對體液免疫有一定影響,可促進抗體生成以抑制病毒增殖,并視皰疹內漿液的多少及舌苔之厚薄分干濕兩類加減用藥。 濕重者常于上方加龍膽草、車前子、茵陳; 干性者多選丹皮、赤芍等。 以此法治療上類患者已顯示出在縮短療程、減輕疼痛、防止變證等方面所具有的較好作用。所遺憾的是小小皮膚疾患者很難配合臨床,通過檢測免疫水平來評價該病感染后人體的免疫情況,并以此判斷預后、考核療效。我們所能做到的療效評定僅能以臨床證狀緩解與否為準,因而不揣淺陋習介紹此法,企望同道驗證。 病案: 魏xx,70歲。住院號:135710。5天前右少腹出現集簇性粟粒樣皰疹,后逐漸增多,呈帶狀分布,刺疼如蝎蜇樣,坐立不安,夜不能寐,在單位用維生素B12、B1乏效,于1990年9月13日收住我科。觀其左少腹連及后腰皰疹范圍約18x7cm大小,皰壁緊張紅腫,舌質微紅苔薄黃,脈虛大無力(素有慢支、肺氣肺病史),余尚可。證屬:古稀之年,正氣不足,感邪盛實,濕熱內蘊。診為“纏腰蛇丹”。遂以三黃二香散加冰片用茶汁、香油調敷皰疹;次日送服湯藥,選四妙勇安湯合五味消毒飲加黃芪,日一劑,分2次煎服。3天后皰疹結痂,腫疼俱減;5天后其疹痊愈。又予治療夙疾一周出院。 摘自《新疆中醫藥》1991年第8期 三黃二香散治療帶狀皰疹52例療效觀察與護理體會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 王艷艷 【摘要】目的觀察三黃二香散用于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評價其實際應用價值。 方法 選擇52例帶狀皰疹患者,采用三黃二香散進行治療,觀察并記錄療效,結果52例中7天內治俞36例,好轉12例,第二個療程全部治俞,治愈率100%,無后遺癥發生。治俞最5天,最長20天,平均12.5天。 結論 三黃二香散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具有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8月共收治52例帶狀皰疹病人,用自制三黃二香散加減方治療并結合中醫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療效觀察與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門診與住院部收治的52例病人,男36名,女16名,年齡最大81歲,最小19歲,平均50歲;病程最長23天,最短3天,平均13天,均為初發者、其中腰20例,腹部12例,腿部10例,背部6例,胸肘部4例。 2治療方法 2.1藥方組成 生大黃30g、川黃柏30g、川黃連30g、制乳香15g、制沒藥15g。 上方藥共研細末,瓶裝備用。用時以細茶葉適量泡濃汁調藥末成糊狀,加冰片50克,香油少許外敷患處,干則易之。2.2 一般1-2天后結痂,疼痛減輕或消失,7天一個療程,不愈者行第二療程,直到治愈。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皮膚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療效標準判斷。 治愈:皮損全部消退,可遺有褐色色素沉著斑; 好轉:皮損干燥、結痂或消退30%以上; 未愈:皮損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52例中7天內治愈36例,好轉12例,第二個療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無后遺癥發生。治愈最5天,最長20天,平均12.5天。 4護 理 4.1 情志護理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因情志不遂,肝郁氣滯,郁而化火,經感毒邪而發病,因此帶狀皰疹病情的發展與患者情志的變化密切相關。護理人員要及時有效地安慰、體貼患者,還要針對患者的自身情況,通俗易懂地講解帶在狀皰疹的有關知識,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4.2 一般護理 有條件者給予單人病房,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每日開窗通風兩次,每次10-30分鐘;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干燥,衣被要寬松舒適;保證睡眠充足,病情重者最好臥床休息: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4.3 皮損護理水皰皰壁容易破裂而誘發感染導致病情加重,幫助患者敷藥時要注意溫度應較常溫稍熱,紗布最好是12層以上的紗布。 4.4 用藥護理 用藥后要密切觀察皮損的部位、皰疹的大小、皰壁的緊張度,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等。 4.5 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在中醫皮膚科護理中十分重要《黃帝內經》中提到:緊合五味,熱病少愈,食肉則負,多吃則亦,此其禁也,這也就說明了飲食護理的重要性。帶狀皰疹飲食應富有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如豆制品、魚、瘦肉、新鮮蔬菜、水果等; 對于肝郁熱證者,宜進清熱解毒之,如菠菜、苦瓜、西瓜、黃瓜等; 對于脾虛濕蘊者,宜進健脾利濕之品,如冬瓜、扁豆、綠豆湯等: 對于氣血瘀者,宜食清解佘毒、行氣通絡之品,如絲瓜湯、陳皮茴香等。 忌食煙酒、生姜、辣椒、牛羊肉及油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因食后容易助火生熱,慎食肥肉、牛奶等油膩食物及豌豆、石榴、菠菜等酸澀收斂之品。 5 結果 52例帶狀皰疹患者經過三黃二香散外敷治療與中醫護理后,治愈率達100%。 6 體會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發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屬復發性感染,臨床表現為沿周圍神經分布、呈帶狀排列的簇集水皰,伴有神經痛,主要累及感覺神經節,以及附近的皮膚區域,多為單側,也可見雙側發病的患者。 高齡、吸煙、過量飲酒、高度疲勞、生活無規律、氣候變化過大、糖尿病等降低免疫力的系統性疾病,均是帶狀皰疹的風險因素同時也會導致其臨床表現加重,這一般認為是與免疫功能自穩性的降低有關。 由于帶狀皰疹屬于自限性疾病,有自愈的傾向。其治療原則為止痛、消炎、抗病毒、提升免疫力、預防繼發性感染,從而加速其痊愈。西醫常用阿普洛韋、消炎痛、糖皮質激素、維生素B1等進行治療。但此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多,用藥方案也較復雜。 此外,類固醇激素類藥物及抗病毒藥物用于孕產婦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不宜長期使用。 中醫將帶狀皰疹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是因為肝膽火盛及脾濕服久,外感毒邪而發。初發患處刺痛發紅,繼之產生的水皰族集成群,排列成帶狀,患部燒灼疼痛難忍,以三黃二香散外敷配合中醫護理療效可靠。 本方出自《濕病條辨.上焦篇》本方用黃蓮、黃柏、大黃瀉火解毒,用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全方具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以香油調敷,取香油性緩,不易干的特點,使藥物持續發揮作用于患處,同時局部無不適感。加上冰片辛開苦泄,芳香走竄,可引藥物達病處,使其透邪外出,以達解毒痛,促其皮疹早日愈合。此方值得推廣應用。 另外,在帶狀皰疹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根據中醫辨證施理論,做好皮損、用藥護理。由于焦慮、煩躁等情緒會降低疼痛閾,加劇患者的疼痛,因此在帶狀皰疹的治療中,還要注意對患者加強情志、飲食的護理,加強對患者生活起居的指導,以穩定情緒,確保患者處于良好的營養狀態,減輕病痛,避免神經損傷,促進疾病的康復。綜上所述,三黃二香散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消除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且具有用藥方便,不良反應少的優勢,符合現代醫學綜合治療的理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摘自《中國保健營養》臨床與護理 三黃二香散應用體會1.吉林省臨江市醫院皮膚科 趙宏宇 2.長春中醫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 劉穎 1 歷史沿革 三黃二香散屬皮膚科外用藥物,出自清代吳瑭《溫病條辨》:“溫毒敷水仙膏后,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過敷則痛甚而爛,三黃二香散主之。”全方由“三黃”(大黃、黃連、黃柏各一兩)和“二香”(乳香、沒藥各五錢)等5味藥物組成。 其中“三黃取其峻瀉諸火,而不爛皮膚,二香透絡中余熱而定痛”(《溫病條辨》)。該方組方嚴謹、精練、綿密,五味藥各司其職,既能瀉火解毒,又可通絡定痛。 吳瑭原本用三黃二香散治療的疾病是外敷水仙膏所致的“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即現代醫學之接觸性皮炎”,其功效主治與如意金黃散大致相同。其后,醫家大都將該方用于治療溫病、癰疔、腫痛之疾。 近代有關三黃二香散在臨床中的應用時有報道,如王延周用三黃二香散外用治療黃水瘡。現代醫家還擴大了三黃二香散的應用范圍,如用于治療帶狀皰疹急性睪丸炎 Hunt綜合征等。 2 應用體會 2.1關于藥物和配比筆者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發現三黃二香散原方中的藥物配比是最佳比例(即“三黃”為2:2:2“二香”為1:1),且大黃、乳香 沒藥一定要生用。此比例及組方適用于各種皮膚病,無須化裁更改。 《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乳香、沒藥“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疼,雖為開通之品,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藥也……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則其流通之力頓減”。 2.2關于適應癥和制備三黃二香散臨床應用最普遍的是治療帶狀皰疹,筆者自受到殷大彰啟發后用該方治療帶狀疴疹,無論何部位,只要是初起階段每每奏效。一般用藥之后即可明顯止痛,2-3天皰疹明顯干枯,7天左右即可徹底痊愈,筆者在臨床中還將三黃二香散用于治療其他皮膚疾病,如膿皰瘡、腮腺炎、丹毒、昆蟲叮螫傷、凍瘡等,皆可直接用香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無不隨手奏效。 另外,筆者還將三黃二香散改為洗劑(三黃二香散10g加蒸餾水100ml用時搖勻),用于治療痤瘡、結節性紅斑、癬菌疹、花斑癬等,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溫病條辨》三黃二香散的用法是“上為極細末,初用細茶汁調敷,干則易之,繼則用香油調敷”。 此法一般只用于接觸性皮炎等有滲出、糜爛的皮膚病癥,除此之外一般不用。一是繁瑣,二是茶(水)調敷之后患處皮膚易干燥攣縮有不適感。三黃二香散的加工制備很有講究,“三黃”的加工無特殊要求,一般研細過篩即可,關鍵是對“二香”的加工。 乳香、沒藥主要成分為樹脂、樹膠,加工研成細粉有一定的難度。《本草綱目》在論及乳香的加工方法時指出:“或言以燈心同研則易細,或言以糯米數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缽坐熱水中乳之,皆易細。以上方法筆者都做過試驗,都比較麻煩,后來按照1:1的比例將黃柏細粉與乳香、沒藥混合后再放入粉碎機中粉碎,制備出的乳香、沒藥粉又細又勻,而且不易結塊。 3 結語吳瑭對中醫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溫病方面,其創立的三焦辨證體系,使得中醫治療外感病和熱性病在理法方藥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清營湯、清宮湯等千古名方。而類似三黃二香散等少為人知的小方,仍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并充分發掘,以便使前人的經驗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揚。 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年第45卷第2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