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對于塑造抗日戰士形象方面不夠嚴謹,在現實的歷史當中,抗日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作戰條件都是非常艱苦的,戰士們“小米加步槍”,歷時多年,才終于打贏了這一場艱難的戰爭。 雖說國共聯合抗日,可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著裝上還是沒有辦法和國民黨部隊相比,不過我們也更加講究“實用性”,特別是帽子上兩顆排列整齊的紐扣,其實是非常高明的安排。 ![]() 一個真實的帽徽帽徽,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有很大的關系,軍裝在戰爭當中,本就是一件“粗中有細”的事情。 而軍帽的設計歷史,就由來已久了。 清朝滅亡之后,中國很快就進入了軍閥混戰分割天下的狀態,全國混戰的局面也進一步惡化,爭奪地盤,也成為了各路軍閥的首要任務。 不過那會,各路官兵所穿著的軍服也和清末時期相同。 ![]()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軍裝所蘊含的含義有很多,比如赫赫有名的“中山裝”,四個兜代表著“禮義廉恥”,而門襟五粒紐扣更是代表著“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檢察”。 可在后來,由于物資匱乏,在設計服裝的時候通常考慮不到那么多的要素,只能考慮制作成本和實用性,畢竟,給廣大戰士們使用的東西,最好是“少而精”。 北伐戰爭之后,南京方面的部隊就開始換發了新式軍服,新式軍服也就同樣配套了新式軍帽。 那會的軍帽,總體而言還是“直筒式帽墻設計”,兩粒紐扣,在那會其實就已經出現了。 ![]() 當時的兩粒紐扣出現在帽圍的兩邊,平時帽圍在帽頂,設計者就已經考慮到了冬天的情況,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帽圍處可以放置下來,一直延伸到頸部。 這種帽子的設計,很大可能是參考了其他國家軍隊的帽子。 以前德軍的山地帽也有兩個扣子,這兩個扣子解開折疊下來,可以防寒或者護耳,就算在不解開扣子的情況下,也能直接拉下來,而扣子本身就具有美觀的屬性。 可在頭型上,亞洲人和西方人本身就有著區別,必然要考慮到實際作用。 ![]() 橢圓形的軍帽在亞洲就變成了圓形的,在帽子的整體制作細節上也有所刪減,單從美觀度來說,和德軍的軍帽來比還是有所差距。 當然,這也和當時的生產力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有了紅軍之后,紅軍戰士們多佩戴著非常經典的八角帽,而在那段時期,各方的帽子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桂系、粵系部隊通常戴著老式的大檐帽,而南京方面的嫡系部隊則佩戴著非常經典的新式軍帽。 從1937年7月7日開始,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后,全面抗戰就開始了,由于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成為了雙方的共同目標,因此,早在西安事變以后,國共走向了聯合抗日。 ![]() 8月22日,紅軍主力部隊也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那些在南方8省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的軍隊,被改編為“新四軍”。 而在這段歷史之下,紅軍也被納入了國民革命軍的序列當中,部隊的編制、機構設置和服裝都要基本和國民黨軍隊相同。 在當時的一些歷史照片中,也印證了這種情況。 而在近些年來,比如《亮劍》、《我的兄弟叫順溜》等影視劇大熱,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但是,這兩部電視劇當中都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軍帽帽徽上出現了錯誤,少了國軍的軍徽,這也是“美中不足”的一點。 不過,這些軍帽道具還是基本還原了史實:兩粒扣都有了妥善保留。 這兩粒扣出現在帽徽上,絕非是“好看”,在當時的背景下,考慮最多的,必然是實用性。 ![]() 在艱難的戰爭時期,戰士們身上的每一件物品都絕不可能是只起到修飾作用的,它們必然都有著實際意義。 在同時期,日寇那種“屁簾”戴在頭上雖然非常難看,也同樣有著很大的設計實用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通風、防曬,還能夠防止蚊蟲。 而八路軍軍帽上縫制的兩粒紐扣,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也有人曾說過:“兩粒扣順下來看,有點像是阿拉伯數字'8’,無意間也迎合了我軍的番號。” 其實,這樣的說法只是從外觀來看的而已,并不是當時所設計的初衷。 ![]() 兩粒扣的真實作用軍帽也算是一件消耗物品,在戰爭的過程中,任何資源都顯得無比匱乏。 戰士們長年在外行軍打仗,經常會“埋伏”,也經常會躲避攻擊,那么帽頭的部位就總能會貼到地面,這就讓帽子很容易出現“窟窿”。 ![]() 那么,在設計的時候,就得考慮到這些問題,在資源緊張匱乏的時候,必須要想著如何節約成本。 特別是我軍,從工農紅軍開始一直到解放戰爭的前中期,都屬于貧弱的狀態。 帽子要是去設計冬天和夏天兩套,那么在生產的時候就得是當時情況的兩倍之多,而生產一種通用的樣式,那么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也都能夠使用,哪位戰士的帽子丟掉了或是實在出現了磨損的情況,那么只需要再補上一頂就可以了。 制作軍帽的粗布是面料,根據地的生產工藝也很難滿足部隊的需要。 ![]() 在日寇最為猖狂的時候,他們也是“以戰養戰”,大量的棉花被侵略者所掠奪,而老百姓門也同樣需要棉花,關鍵是當時所生產的紡織品數量遠遠無法達到八路軍的實際需要,甚至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別說稍微精細一些的軍帽,很多部隊連基本御寒的衣物都是匱乏的,很多連隊棉衣都不夠穿,只有哨兵在站崗的時候才能穿上棉衣。 那么,軍帽作為八路軍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裝具,很多士兵在進入部隊的時候,只能發到一頂軍帽和一個臂章,自然還是得考慮到成本問題。 仔細觀察軍帽,其實能夠發現軍帽上有兩個像耳罩一樣的布條橫在上面,而這兩個“耳罩”一樣的東西,其實有個非常專業的名字:帽耳。 ![]() 抗日戰爭最開始全面爆發的時候,北方的壓力很大,而北方的氣候本身就是冬天異常寒冷,軍隊在很多任務執行的時候通常是在夜晚,這也是武器裝備和作戰策略所決定的。 因此,若是耳朵經常暴露在極端嚴寒的環境中,那么就非常容易被凍傷,甚至有被凍掉的風險。 這個時候,帽耳就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 在面對寒冷天氣的時候,戰士們便可以將軍帽上的這兩粒紐扣解開,貼在耳朵上面,則可以起到充分的保暖作用。 ![]() 通過最初時候的照片能夠看出,那會的帽耳其實也比較單薄,只能適用于一般的嚴寒天氣。 到了后來,部隊逐漸有了在東北地區的作戰任務,那么單薄的帽耳也就不能很好完成使命了,從那以后,帽耳也有了一些改良。 而到了夏天的時候,天氣十分炎熱,若在蚊蟲較少的環境中,只需要將帽耳收回到紐扣之下,也同樣顯得非常干練。 那么,這兩粒紐扣最大的作用有兩個:其一是經得起磨損;其二是能夠防寒。 按照歷史年代來看,那會部隊行軍打仗都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時候,八路軍的基本吃穿都遇到了問題,更不會對帽子有著過多的要求。 然而,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帽耳其實也同樣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 我軍在抗日戰場上通常以山地游擊戰居多,戰士們也需要面臨一些困難的自然環境。 山上的小蟲子有很多,很多時候更需要隱蔽。 若有的時候讓耳朵里鉆進了蟲子,那么可能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就會暴露出目標,對整個戰局形成了不利因素。 有了帽耳的遮擋,那么小蟲子就不容易進入到耳朵當中,平時帽耳也能夠收回到紐扣之中,非常實用。 此外,帽耳還有一個作用:保護聽覺。 戰場上通常是炮火連天的,如果面臨到了轟炸,那么戰士們就可以將帽耳放下來,這樣能夠防止耳朵被炮火的聲音震住。 ![]() 而且,被彈片割傷了面部也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特別是耳朵,本身就非常柔弱,若是沒有任何掩護,耳朵被割傷的概率更高。 雖然帽耳只是兩片布條,依舊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的作用。 隨著解放戰爭逐漸接近了尾聲,人民軍隊自己的制式軍服也逐漸開始走向了設計之路,也同樣借鑒了很多過去的實用性經驗。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關于軍帽和軍服也在不斷改良,比如后來的“55式軍服”、“65式軍服”等,都是關于軍帽的全新思考。 過去的帽子雖然不再適用于當下的新形勢,不過它所承載的,依舊是一代國人的戰斗情懷,也深深印在了大家的心目當中。 當下的中國也更加繁榮昌盛,中國軍隊也有了更加先進和完善的裝備,不會再受到其他國家的欺負,新式軍帽的種類也非常多,有注重禮節性的,也有偏重于不同作戰條件下的,兩粒扣,已然成為了歷史。 ![]() 參考張加龍. 還八路軍、新四軍一個真實的帽徽[J]. 文史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