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079天 “宗教”這個詞,在英語里對應的是“信仰”,也就是“因信稱義”。像基督教、伊斯蘭教,就講究,只要是“信”基督耶穌、“信”真主,再按教義去做,就能得救,升入天堂。 但在中國,“宗教”并不僅僅是信仰。《說文解字》里講,“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要有教、有學、有實踐,才能算“教”。這一點對中國的宗教有很深的影響。 比如佛教,有很多“法門”,也就是所謂的“宗”。這當中,最接近“因信稱義”的可能是凈土宗。人們經常說,凈宗是“念佛法門”,只要不斷念誦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不過,這僅僅是表象。許多佛門大德,學佛早期對凈土宗比較輕忽,但修習的時間越長,越體味到凈土法門的真諦,最終轉入凈土宗。 再比如密宗,無論是藏密還是真言宗(東密或臺密),都講究身(結印或印契)、口(咒語)、意(觀想)三密,講究灌頂、加持,似乎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但最終依靠的還是自身的修煉和精進。 所以,在佛教里,無論什么門、什么宗,都離不開自身的修行,只有不斷改造“自我”,才能成就最終的覺悟。 近代佛教開山人物太虛大師,寫了一首詩,說得更透徹: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