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096天 最近王陽明比較“火”,不少自媒體文章都拿王陽明說事,陽明心學又引起了人們注意。 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么?是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幾句話嗎? 其實,細究起來,陽明心學是有感而發,矛頭對準的是理學。理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 陽明年輕的時候就“格”過竹子,幾天沒日沒夜盯著竹子看,最后也沒“格”出什么來,還差點生場大病。 實際上,到了陽明先生的時代,理學已經變成繁瑣哲學,莫說普通人,就算陽明先生也不容易弄懂。 陽明先生反其道而行之,要講一種愚夫愚婦都能懂、能行的學問,這就是心學。 舉個例子:看到小孩子爬到井邊快掉下去了,每個人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所以不用到外面格什么物,做事前問問自己的良知就好了! 陽明先生講,圣人好比精金,精金之所以是精金,不在于分兩(量),而是因為成色足。一兩的精金和一萬兩的精金,在成色上并沒有差別。所以只要能守住心里的良知,“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 話是這么說,自古“大圣大賢”都是既有成色又有分兩,僅憑灑掃應對成不了圣人。更重要的,想學陽明心學的很少有不想成圣成賢的。 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悖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