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185天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為變法事業甘愿舍身就義,并留下“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絕命詩,稱得上一代英才! 但在譚嗣同被押往菜市口處斬的路上,看熱鬧的民眾像往常一樣,向囚籠里的死囚扔出了臭雞蛋和爛菜葉! 你可以說,民眾愚味,也可以像魯迅先生那樣,歸之于“民族性”。但其實,它更反映了人性的一種特點。 實際上,人性是一個放大器——無論好壞,它都會“舉一反三”,放大好多倍。 要做到客觀——不要說絕對客觀,就是相對客觀,其實也很難。班固說的“不虛美、不隱惡”,也只有司馬遷這樣的“良史”才能做到。 對于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槌”。心理學家還給起了個名,叫“破窗效應”——一個房子的一塊玻璃破了,如果不趕快修好,其它玻璃很快也會碎掉,緊跟著整個房子會被毀壞。 其實,這種例子歷史上很多! 馮道,可能是五代時期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雖然皇帝們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馮道卻始終坐在將相、三公、三師的位子上,前前后后侍奉過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 以至于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之尤”! 不過,如果細讀與馮道同時代人的評價,在很多人心目中,馮道是一個有操持的儒者,一個有節制的人,甚至是一個模范的丞相。那十一個皇帝當中,有八個跟他有私交。臨去世前,后周的創建者郭威甚至像對自己長輩一樣從不說馮道的名諱。 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 后來,雖然有王世貞、李卓吾這樣的人為他辯護,但在“幾姓家奴”這樣強大的民俗意識下,顯得那么蒼白。 臨終前,馮道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做出了一生中極其有限的“抗命”舉動——激烈反對郭威御駕親征,但這并沒有阻止他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奸臣”之一。 跟馮道命運類似的還有秦檜。 說心里話,就我了解的歷史而言,秦檜不過是高宗趙構議和的一個“工具”。趙構也知道議和有巨大的風險,特別是道德風險。但幾乎無兵、無糧、無地、只頂著個“空名頭”的趙構,歷經風雨飄搖之后,巴不得有個喘息的機會。 而秦檜,是干這種“臟活”的不二人選——一方面答應金人的幾乎所有條件,一方面鐵腕鎮壓主戰派。 讓人想不到的是,議和不僅穩住了南宋的陣腳,還帶來了幾十年超前的繁榮。秦檜臨死前,甚至死后一段時間,得到了跟馮道去世前后一樣的聲名。當然,這其中肯定有對權勢的捧臭腳! 不過,經濟繁榮帶來的還有自信心的增長,特別是議和條款中屈辱內容的外泄,使議和成為“過街老鼠”。 火不能燒到皇帝頭上,況且皇帝還提前做了部署,“臟水”只能落到秦檜身上。 《論語》里有一句話,叫“君子惡居下流”,因為君子知道,那樣就會“天下之惡皆歸焉”,這其實也是說給馮道、秦檜們聽的! 更多《國學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