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每每聽到指鹿為馬這么深刻的寓言,看到李斯之死堪比小說還要曲折的情節,總是感慨歷史的迷人之處,或許真的是我們只知道一個結果,卻永遠不了解過程吧。 胡亥,又該怎樣評價呢? 一個在“武功”上頗有章法的皇帝,在內政上卻糊涂到了極點? 在六國相繼復立,章邯東奔西走四處救火之時,秦帝國的掌舵人胡亥在干什么? 此時胡亥的作為就如一個巨大的謎團,史籍一方面不憚其煩、細致入微地記載了胡亥貪圖享樂、昏聵不清、濫用奸人的各種故事和細節,另一方面,卻對他如何在無人可用之際啟用章邯、無條件支持章邯一路打出關去,并且調動全國兵力,增派將領軍士協助章邯軍團作戰,在平叛前期不斷取得勝利卻無一筆記載,好像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 自然發生自然是不可能的,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 戰爭失敗了,政治就要背這個鍋,而胡亥,這個帝國的掌舵人,自然是最適合背鍋的。 他又能怎么樣呢?畢竟,他貪圖了享樂,他任用了趙高,他殺死了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位最高行政官,自己還死在了趙高手里。 大秦帝國滅亡這口鍋,也只能由來他來背了。 ![]() 章邯帶兵出關,把周章追得東奔西走最后只有自殺,其氣勢之兇又使得困守滎陽的吳廣軍團分裂,吳廣被自家將領刺死,另一路駐守南陽的宋留軍團在后撤時被打敗,宋留降秦。 章邯一出,陳勝集團精心設計的三路大軍直搗咸陽的軍事戰略頃刻破產,隨之章邯直擊陳勝據點,陳勝落荒而逃,在城父之戰中被自己的車夫刺死。 至此,章邯取得了第一個重大勝利,大秦帝國叛亂的帶頭大哥就此被剿滅。 隨即章邯開始一一進攻復立的六國,哪怕是劉項兩位大魔頭出世,章邯其實也一直未落下風,“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三大戰役皆勝,唯最后一役,著名的巨鹿之戰,因各種原因章邯投了項羽。 章邯本是一個文官,能取得如此戰績,憑得是什么?當然有他個人的軍事才能,但如果真像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大秦帝國只有他一個人在奮力拼殺,而朝廷上下在吃喝享樂沒一個人干正事,這可能嗎? 戰爭,前方固然重要,但戰爭永遠打的是各自的支持系統,劉邦定鼎后,就評說在后方為他征集人馬,聚集糧草的蕭何為第一功臣。 那么在后方支持章邯的,自然是胡亥了,因為在史籍中,我們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一筆記載,而派章邯帶兵出征,明明白白是胡亥做出的決策,此后源源不斷支持章邯戰爭所需的,也自然是胡亥。 那么,胡亥做了些什么呢? 第一,果斷聽從章邯建議,決策由章邯率領被赦免的刑徒大軍迅速出征。 這個前面咱們已經說了,但很多人認為胡亥這么做,是當時情形迫不得已,病急亂投醫而已。 其實從后面胡亥的作為來看,并非如此,要知道,作為帝國掌舵人,在危急時刻,能從紛亂的爭議、建議中聽取選取出最有價值的、并為此而拍板作出決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當時周章兵團已進入咸陽郊區,胡亥召集緊急軍事會議,雖然史書上只記載了章邯一個人的發言,但面對如此危機,滿朝大臣不會一言不發,更不可能一言不發,如果真是如此,這些人可能當時就被胡亥砍了腦袋。 胡亥是一個有追責意識的人,后來他殺馮去疾、李斯、馮劫,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追責,這個咱們后面細說。 當胡亥召集軍事會議而沒有人說話,這意味著這些大臣都已失職,所以當時肯定不會只有章邯一個人站出來裝英雄,那么胡亥能最終聽取章邯的意見,這表明了他還是有一定的判斷力和決策力的。 大家注意,在這次軍事會議上,章邯的請求是“酈山徒多,請赦之”,而胡亥呢,不但完全答應了章邯的請求,更是“大赦天下”,也就是不但赦免了酈山刑徒,連天下所有刑徒都赦免了。 這說明胡亥此時已考慮到章邯率軍出關,以后補充兵源的問題了。 第二、在后勤上給予無條件的支持。 后勤最重要的就是糧草供應,雖然史書上并未記載秦軍的后勤保障工作具體是如何做的,但從章邯出關長驅直入的勁頭來看,后勤工作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有人可能說,這并表明就是胡亥一直在后方支持著章邯,因為章邯軍隊打到哪里都可以補充糧草啊。 其實不是的,發動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僅僅靠打到哪里就在哪里補充糧草是不行的,還是要靠大后方的不斷供給。特別是章邯軍團所到之處,皆是叛亂之地,烽火四起,哪里去補充糧草。 如果說章邯能在當地補充糧草,到項羽自然也能。但實際情況是,就拿巨鹿大戰之前看,“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 從哪里“輸之粟”?自然是從咸陽,章邯的后方供應一點沒問題。 而項羽軍團呢,則是“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自己都說,“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他們連飯都快吃不上了,這也是項羽必須要破釜沉舟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胡亥對章邯無條件的后方支持,也是章邯最初不斷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巨鹿失敗有一百種原因,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出胡亥后方不支持的原因。 第三、人力兵源的支持。 胡亥時刻關注著章邯軍團的動向,不失時機的調兵遣將,增強章邯軍團的實力。 在章邯大破周章軍團后,胡亥立刻“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也就是說胡亥在緩解了咸陽圍困之急后,開始為長遠考慮,這么龐大的一支帝國軍隊,只有章邯一個人領導,連個左右手都沒有,確實不太合適,于是胡亥為章邯派出了兩位助手,長史司馬欣和董翳。 胡亥此舉自然是好意,更是深諳用將之道,但可惜的是,胡亥沒有仔細調查司馬欣的家底,前面的章節中咱們說過,司馬欣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獄吏,還曾徇私情放跑過朝廷重犯項梁,因此司馬欣與項氏家族有很深厚的淵源。 就是這樣一個疏忽,造成了后來司馬欣勸說章邯投降項羽的劇情。 但無論如何,胡亥此時是意在加強章邯軍團的領導力,這也是作為最高首腦考慮的事情。 除此之外,胡亥還在不斷地調兵支援章邯。 事急之時,來不及調度帝國軍團;事緩之后,兵力部署就是頭等大事。 這頭等大事,胡亥也做了。 比如在章邯遇到項梁以后,的幾仗被項羽打敗,而胡亥則是“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 這些增兵,就是胡亥把長城軍團調了過來。 蒙毅被殺后,在北方主要看著匈奴的帝國長城軍團就交由了帝國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帶領。 除長城軍團外,帝國兵力還部署在南方,也就是南征百越的軍隊。 胡亥為剿滅叛亂,不惜把長城兵團都調入了中原戰場,這也是所謂的“攘外先安內”的軍事思想的體現吧,不過話說得遠點,匈奴也正是趁此時機崛起,到劉邦建立漢朝后,匈奴終成邊境禍患,逼得大漢王朝最初只得以和親的方式來取得和平。 可見胡亥平叛的決心有多大。 其實秦帝國除了長城軍團,還有一支南方軍團,也就是秦始皇派出南征百越的軍團,最初由任囂帶領,之后就換成了趙佗,這支軍團大約有五十萬的兵力。 依常理來想,看守邊境的長城軍團都能調回,這南方軍團胡亥肯定也有過調加平叛的打算,但遺憾的是,趙佗看到帝國紛亂,竟關閉了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在嶺南自立一國,名南越國,直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都沒能把它并到版圖之中。 無論怎么說,胡亥在盡力調動兵力支援章邯,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胡亥還頗有明人之智,他既然造反了章邯,就信任他,只為章邯做好各方面的供應支持,對章邯軍事部署、仗怎么打,他是不過問的,即使章邯打了敗仗,胡亥也沒責難過他,單是這一點,胡亥就已勝過后世的不少帝王了。 只是在最后的巨鹿之敗后,面對這么重要的失敗,胡亥也只是“使人讓邯”,也就是過問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只不過這一問把章邯問毛了,趕緊派司馬欣去咸陽做個說明,但司馬欣以趙高不見為由,勸章邯降秦,這中間司馬欣到底玩兒了什么詭計,沒人能說得清。 胡亥做了這么多決策、工作,你覺得他還是一個無所作為、只知玩樂的二貨皇帝嗎? 那我們怎么會有胡亥是個無所作為、只知玩樂,甚至智商不高的二貨皇帝這樣的認知呢? 還不是讓史記中精彩的故事給洗的腦! 歷史越精彩,其可信度越低。這似乎是一個規律。 史書中簡略記述章邯出關后,筆鋒一轉,就對準胡亥,刻畫他的二貨形象了。 先是說他“常居禁中”,只見趙高,不見大臣;又記述了他一大段自白,為自己享樂找理由,后又誅殺馮去疾、李斯、馮劫,任憑趙高把持朝政…… 這些故事大家都熟知,不必細說,但每每聽到指鹿為馬這么深刻的寓言,看到李斯之死堪比小說還要曲折的情節,總是感慨歷史的迷人之處,或許真的是我們只知道一個結果,卻永遠不了解過程吧。 胡亥,又該怎樣評價呢? 一個在“武功”上頗有章法的皇帝,在內政上卻糊涂到了極點? 或許我們可以把胡亥責罵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的言辭,來看作是他的自辯吧——“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閃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胡亥,畢竟還是個皇帝。 謝謝“在看”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