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粟裕將軍飲恨多年的“譚家橋戰役”,爆發于1934年11月,一些網文在描述此戰時,總是將勁敵王耀武率領的部隊定義為“雜牌軍”。表面原因很簡單,因為該部的番號為“補充第1旅”,于是想當然地認為,連個正式番號都沒有的旅級部隊,一準是拼湊起來的貨,其實大謬也。 ![]() 說起補充第1旅的歷史,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一個娶了姐妹花的渣男,那就是蔣系“八大金剛”之一的錢大鈞。黃埔系起家部隊第1師成立時,何應欽是師長,錢大鈞就是副師長,何應欽升第1軍軍長,錢大鈞立馬接了第1師師長,后來還兩度出任侍從室第一處主任,你就說有多鐵桿吧。 錢大鈞早期打仗也不是很菜,第二次東征的決定性戰役棉湖之戰中,教導第一團眼看就要被陳炯明的部隊打垮時,錢團長率第二團兼程趕到,從而一舉扭轉戰局。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也是錢大鈞率部拼命圍追堵截,如附骨之蛆一般,戰后升任第32軍軍長。 1932年底,錢大鈞接了個“大活”,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主任,兼陸軍保定編練處處長。 ![]() 一、保定編練處。 關于行營就不介紹了,之前的文章多有說明,這個“陸軍保定編練處”才是關鍵。其實這個機構的正式稱謂是“軍政部保定(第三)編練處”,也就是中原大戰結束后,何應欽的軍政部在華北地區收容和整訓新兵的單位,招募對象主要是原西北軍士兵。 因為馮玉祥的近40萬西北軍戰敗后,被蔣系收編的只占一部分,有不少作戰單位被裁撤和遣散,一時造成大批官兵沒有了出路。這些西北軍的軍官自然不受待見,但身體精壯且訓練有素的士兵,是大可以用來擴充軍隊。 何應欽設置保定編練處就是干這個的,該處大肆收容和招募北方籍士兵,同時再以黃埔生為基層軍官,編組新的中央軍作戰部隊。 ![]() (錢大鈞) 什么叫黃埔系軍隊?什么叫中央軍?它絕不是簡單地以士兵群體的籍貫來定義的,而是指軍官團的派系屬性,到底聽誰命令的問題。 一旦某支部隊的主要將領換成了蔣的嫡系、大部分基層軍官也換成了黃埔生,哪怕士兵來自天南海北,它也變成了中央軍嫡系部隊。 比如保定編練處組建的第1團,上校團長是黃埔二期的楊文瑔,后來的94軍副軍長,因為《潛伏》而知名度大增,嗯,就是因為納妾被戴代局長懲辦那位。 另有第6團的中校團附,則是小有名氣的黃埔三期李天霞,后來的第51師副師長、師長、第74軍副軍長、第100軍軍長、整編第83師師長。從這些軍官的出身,便很容易讀懂部隊的派系屬性。 ![]() 招兵買馬和編練新軍這樣的好事,當然得派心腹來操辦,于是何應欽保薦自己的小弟錢大鈞,兼任了保定編練處長。 錢主任當時還兼著中央軍嫡系第13軍的軍長,下轄第89和第32等兩個師,也想趁此機會給第13軍擴充一下實力,順便說一下,未來的湯司令才是89師師長。 按照何應欽的原定計劃,保定編練處至少應編組18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工兵團的新部隊,總數不低于5萬人如此,既能滿足第13軍的擴充需要,還可以補充在華北地區的中央軍部隊。 擬定補充的對象,包括黃杰的第2師、關麟征的第25師和劉戡的第83師等等,這幾個師長都是黃埔一期生。 ![]() (第32軍軍長時期) 二、兩個補充旅的組建。 然而突然爆發的長城抗戰,徹底打亂了這一進程,再加上后面屈辱之《何梅協定》的簽署,規定中央軍不得留駐華北(也能看出這些新部隊的屬性),所以剛剛編組和整訓完六個團以后,保定編練處的招兵工作便停止了。 何應欽和錢大鈞的理想雖然很豐滿,可惜現實太骨感,這么一折騰,保定編練處只弄出來六個團的新部隊,肯定狼多肉少,且長城抗戰以后關麟征等部紛紛調離華北,那么這六個團怎么來分配,就成了大問題。 軍政部經過一番研究之后,于1933年5月間,將已經完成編練的第1、第2、第3團,按原計劃編成一個補充旅撥給了黃杰的第2師,但最初的部隊番號僅僅是第2師補充旅,還拿不上臺面。 另外的第4、第5、第6團,則撥給了正在江西作戰的“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理論上說,這三個新建團是應該分別作為補充團,用以在戰時補充各部隊缺額的。 ![]() 然而顧司令為了擴充所部實力,同時還能照顧錢大鈞的面子(錢主任正因為胞兄被槍斃鬧情緒,避居上海),呈請將這三個團也合編為一個補充旅,整體駐防江西撫州。 顧祝同是蔣、何的雙料親信,這點要求軍政部自然照準,于是1933年6月給了“補充第1旅”的番號。其中的“補充”兩個字只是反映了該部的性質,跟派系屬性沒啥關系,不過這個番號倒確實是臨時性的。 既然如此,同樣也就把已經撥給第2師的補充旅,授予了“補充第2旅”的番號,任命黃埔二期畢業的鐘松為旅長,到職時間是1933年12月14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第4、第5、第6團組成的旅,為什么番號反而在前。 鐘松這家伙后來多次出現在軍史文獻中,是因為當上了胡宗南所部的整編第36師師長(原第36軍軍長),在沙家店戰役中被彭總暴捶。 ![]() (顧祝同) 鐘松旅后來之所以被單獨授番,是因為補充第2旅被軍政部相中,準備作為編練新式陸軍師的試驗性部隊,為保密起見,對外仍然宣稱為旅級單位,暫時“掛靠”的第2師序列內。這也同時佐證了,補充第1、第2旅都是妥妥的中央軍嫡系部隊。 補充第2旅被選定試驗后,除原轄三個步兵團外,還增加了高射炮營、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連、戰防炮連、騎兵連、榴彈炮連、衛生連等師直屬部隊,總兵力近萬人。 補充第2旅后來改稱第2師獨立旅,也是第一批入選“調整師”的十個單位之一,在針對師級單位整編方案中,竟然會列入一個第2師下屬的獨立旅,可見軍政部對該部之重視,也從側面看出,這兩個補充旅絕非善類。 ![]() (何應欽) 所以補充第2旅的編制人員、裝備水平和特種兵科配備,其實要大大遠勝補1旅,它后來也是跟隨第87師、第88師第一批投入淞滬會戰的部隊,番號更改為獨立第20旅。 而補充第1旅裝備雖然一般(也不可能太差),但是全旅畢竟有7000余人 ,且軍官大部分是黃埔生、士兵大部分是有一定作戰經驗的老兵,整體素質還是可以的,將來擴編成師肯定是板上釘釘。 因此在推舉補充第1旅旅長人選時,競爭還是蠻激烈的,各大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終黃埔三期的王耀武成為幸運兒。說他中彩,蓋因這一時期的少將旅長職務,大多還是黃埔一、二期的專屬。 ![]() 三、王耀武早期順風順水。 王耀武其實跟何應欽一派很有淵源,早在1926年初,黃埔三期畢業的王耀武,即被分配到第1師第3團第四連當上了一名少尉排長,而這會的師長就是錢大鈞。當時的小王很會帶兵,打仗也算賣力,很快引起軍長何應欽、師長錢大鈞的注意,迅速提拔為上尉連長。 第二次東征勝利后,第1軍主力從潮汕進入福州,為整飭軍紀,何應欽組建了第一支憲兵部隊:軍部直屬憲兵營,委自己的小舅子為營長。何軍長知道自己內弟的能力有限,遂選調王耀武為該營第1連連長。 在赴任談話時,何應欽特別叮囑王連長:“憲兵關系革命軍紀律和聲譽,至關重要,你很能干,特調你為第1連連長,幫助營長把這個憲兵營帶好”。 ![]() (何應欽和王耀武) 領導囑托的話不用太多,小王心領神會,在憲兵營干得那是相當賣力氣,何應欽自然看在眼里。作為回報和獎勵,何應欽于1927年初,將王耀武調升第1軍第1師補充團少校營長,10月再調第1軍第22師第4團三營營長。 這個時間點上,王耀武的兩個頂頭上司分別是:第1軍軍長劉峙、第22師師長胡宗南,日后都是中央軍大佬。既然有何應欽的推薦,所以劉峙對王耀武也是另眼相看,兩年多后即保舉為中校團附。 再隔半年的1930年9月,又提拔小王為獨立第32旅第1團上校團長,這一年王耀武僅僅26歲,進步那是嗖嗖的。 ![]() (早年王耀武) 在民國軍隊里混世界,個人能干只是一小方面,跟對大佬才是最重要的,劉峙為嘛著急提拔王耀武?因為獨32旅的旅長劉夷,那是他的親侄子,他需要王耀武做的,跟幾年前何應欽的想法完全相同。 因此王耀武到職之前,劉峙照例召見談話,交代說:“我希望你多多幫助劉夷,把他的部隊整訓得跟第1師那樣具有戰斗力”。王耀武一口答應,很快把第一團訓練成為獨32旅的主力部隊,讓劉夷和劉峙都很是滿意。 要不說王耀武鬼精鬼精呢,其在軍旅生涯的早期,就已經在何應欽、錢大鈞、劉峙等大佬那里掛了號,雖然關系還不算鐵,總是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正當王耀武順風順水時,1933年初意外事件發生了,劉夷畢竟是靠裙帶關系起來的草包(這家伙后來成了漢奸,投過汪偽政府),在跟紅軍的作戰中,師久無功且損兵折將,被老蔣一怒之下撤了職。 ![]() (劉夷) 四、誤傳多年的宜黃之戰。 劉夷去職后,獨立第32旅旅長換成了黃埔一期的柏天民(云南人),王耀武跟新旅長不熟,只好小心謹慎地應付。不久以后,獨32旅奉命進駐江西宜黃,于是才有了王耀武露臉的機會。 關于王耀武成名之戰的“宜黃戰役”,目前絕大部分文獻給出的時間都是錯誤的,主要是混淆了紅軍兩次攻擊宜黃的戰役,一定要注意,紅軍兩大主力在1932年和1933年,曾經兩次攻打宜黃。 1932年8月,彭總指揮的紅三軍團在第四次反圍剿期間,曾經攜大勝之威,在行進間攻克宜黃,守敵高樹勛的第17師大部被殲。 所以1932年爆發的這次宜黃戰役,紅軍是最終攻克了這座江西重鎮的,跟獨立第32旅、跟王耀武都沒有一毛錢關系! ![]() (少將旅長) 而敵人在這次“圍剿”失敗以后,其“中路軍”主力撤至南豐、樂安、宜黃、撫州一線,暫時轉入防御,同時醞釀進行第五次“圍剿”。 因此在1933年春夏之交,在敵人的第五次“圍剿”發起之前,紅一方面軍多次主動出擊,試圖尋殲敵人一部以打亂其軍事部署。6月4日,紅軍根據情報獲悉,原駐宜黃的蔣軍第10師將與柏天民的獨立第32旅換防,遂決心趁敵人換防的混亂之際襲占宜黃。 1933年6月6日,林彪紅一軍團主力在宜黃城北的赤崗亭一帶,與前來接防的獨立第32旅遭遇,隨即對敵展開猛烈攻擊,短時間斃傷俘敵300余人。 敵旅長柏天民也被擊傷,拼命逃入宜黃城,紅一軍團隨后將縣城團團包圍,準備一鼓作氣再克宜黃。 ![]() 老蔣大驚失色,急電柏天民可以“相機突圍”,已經被打得靈魂出竅的柏旅長,也確實打算突圍跑路,否則坐困孤城必然死路一條。 此時第1團團長王耀武出面勸諫,言及紅軍非常善于野戰,現在突圍才真的是找死。柏旅長同意固守。 而紅軍連續攻城三天(6月7日至9日),均因火力不足而失利,在援敵紛紛接近的情況下,遂撤圍而去。 ![]() 什么王耀武堅守20天云云,通通是以訛傳訛,因為宜黃距離撫州不過60公里(如今是撫州轄縣),這一帶駐有敵人重兵,援敵就算爬著過來,也用不著20天吧? 后面的時間點就比較清晰了:補充第1旅正式組建時間便是1933年6月,但最初并沒有派任旅長,因為人選還在醞釀當中,期間通過柏天民的報告,王耀武第一次進入老蔣的視線。 1933年10月間,老蔣在南昌召見王耀武,一番考察嘉勉后,擢升其為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同年11月,王耀武正式到任。 ![]() 五、王耀武玲瓏八面。 王耀武少將到職江西撫州時,補充第1旅的三個團番號已經調整完畢,旅部附第3團駐撫州擔任警備任務,另以第1團駐許灣、第2團駐金溪,原來的三名團長分別是劉保定、方鎮和錢東亮。 從團長到旅長是很重要的一個節點,意味著從戰術級邁進戰役級軍事主官行列,也意味著在派系林立的蔣軍內部,王耀武終于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隊。所以老王首先要重點考慮的,不是怎么打仗的事,而是如何控制和保住這支部隊。 王耀武之前跟顧祝同沒什么交集,而錢大鈞可是顧司令的至交,恰好第3團錢東亮與第80師第476團團長戴文對調職務,便找了個借口將戴文撤職。雖然團長出了缺,王耀武卻故意自己兼任,然后讓第3團中校團附李天霞代理職務。 其中原因很簡單,李天霞乃是錢大鈞的親戚,所以重用和拉攏李天霞,便是向錢大鈞示好,進而向顧祝同疏通和靠攏。 ![]() (電視劇中的王耀武) 王耀武深知,補充第1旅雖然是中央軍,但還沒有正規番號,也就是地位待定,最可怕的就是被其他大佬兼并,尤其得防著以“吞并”而聞名的陳誠。 那么茲要抱住顧祝同和錢大鈞的大腿,陳誠便對補1旅無可奈何,事實也果然如此,顧祝同和錢大鈞后面站著何應欽,陳誠的死對頭,腰還是比較粗的。 王耀武還知道,部隊要想保存住,必須得有經濟和糧餉來源,并且還不能在江西腹地久留,須知跟紅軍主力作戰,稍不留神就可能被一口吃掉,那就涼涼了。 這個機會很快來了,1934年7月紅軍一部挺進浙贛交界,浙江保安處長俞濟時拼命要求派正規軍增援。 ![]() 王耀武一琢磨,閩贛交界地帶沒有紅軍大部隊,浙江又是富庶之地,并且俞濟時還是通天的人物,遂積極活動請調。王旅長一邊向顧祝同主動請纓,一邊偷偷摸摸聯系何應欽說項,終于促成了補充第1旅和第49師東調,劃歸俞濟時指揮。 自此,王耀武搭上了俞濟時這根線,為了取悅黃埔一期的大師兄,王學弟還特地選出30名精干士兵配備最好的武器,編成一個警衛排送給俞處長,兔唇中將因此大悅,從此這位“良公”也成為了王耀武的一座靠山。 顧祝同起初不清楚王耀武這頓操作的內情,還以為補1旅是正常調動,再后來了解王耀武的小把戲后,曾經在跟何應欽閑聊時表達過不滿:這個王耀武很調皮嘛(原話)。 ![]() (第24集團軍總司令) 六、第51師的組建。 譚家橋戰役后,王耀武和補充第1旅的根基漸穩,畢竟戰功在那擺著,再加上周志道、邱維達等人的到職,王耀武總算把持住了這支部隊。1936年初,補1旅調往陜西漢中的南鄭縣整訓。 為什么調往漢中呢?這一年蔣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主要是準備搞“調整師”,同時也趁機削弱雜牌軍的實力。根據軍政部的命令,王耀武的補充第1旅將與范石生第51師進行實施合編。 范石生的名字想必讀者都很熟悉,滇軍名將,1927年已是第16軍的軍長。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老蔣當然不待見范石生和他的部隊。 ![]() 第16軍于1929年初被縮編為“第5師”,再后來又改編為51師,范石生擔任師長兼襄樊警備司令,到了1936年的這次整編時,老蔣吞并該部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所謂的“合編”,其實就是讓王耀武兼并范的部隊。待這兩支部隊完成合編前后,范石生將軍已經被迫提出辭職,并獲準寓居廬山,王耀武便從旅長直接升任師長。 在剛剛合編時,第51師還是三旅六團的甲種師,但是裝備很差,后來該師第三批參加了“整理”,按三團制增配了炮兵營、輸送營和工兵營等直屬部隊,兵員雖有減少,戰斗力卻得到增強。 ![]() 該部原定番號為新編第11師,王耀武活動一番后,最后仍然保留了第51師的番號,全師兵員11000余人,已成為中央軍主力部隊。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第51師由于駐扎北方,初定納入關麟征第52軍作戰序列,關軍長亦來電命令,著王耀武率部警備鄭州。 不過狡猾的王耀武不想去,一邊虛以委蛇,一邊找老長官俞濟時活動,終于改派淞滬戰場。已經升任副師長的李天霞對此看得明白,對左右說:北方物資匱乏,平原作戰,犧牲必大,上海為國際觀瞻,補充容易。 于是王耀武率第51師馳援上海,1937年9月1日,第51師和第58師火線組建第74軍,以俞濟時為首任軍長,一支抗日王牌部隊誕生了。 ![]() (第四方面軍司令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