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酉水河 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永川永安隧洞工程施工現場 南川金佛山水庫下閘蓄水 榮昌榮峰河綜合整治工程 涪江銅梁城區防洪護岸綜合整治工程 核心提示 汩汩清泉,流淌著巴渝興水治水的殷切期盼;滔滔江水,吟唱著重慶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詩篇。 重慶江河縱橫,水網密布。保護最大的淡水資源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重慶水利人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市水利系統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全市水資源配置格局持續優化,水生態環境穩定向好,河流面貌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因水而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工程建設不斷提速 重慶水網加快構建 3月29日,銅梁同心橋水庫樞紐工程全面完工,比預定計劃提前20天,這是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首個完工的節點項目。 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是我市水利史上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跨多區重大調水工程,屬國家2020-2022年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覆蓋渝西11個區和重慶高新區,建成后,將年均新增供水10.12億立方米,占渝西城鎮總供水量的52%,惠及群眾近1000萬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深化了水利工作的內涵,指明了水利發展的方向。我市堅持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重點水源工程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水安全保障基礎。 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頂層規劃設計,全市”一核兩網·百庫千川”水利行動逐漸深化,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十四五”水源工程建設政策措施》有效破解了資金籌措難題,爭取水利部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水安全保障規劃》上升為國家級規劃,藻渡、向陽、跳蹬、福壽巖等項目同步擠入國家“150”重大項目清單。 建設成效值得肯定。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市爭取中央資金544億元,有力帶動完成水利投資1300億元,新增供水能力9億立方米;建設重點水源工程162座,總投資507億元;完成下閘蓄水階段驗收41座,完成竣工驗收22座;新開工水庫94座,其中51座獲中央資金支持,創歷史新高。 全市動態開展200余座重點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前期工作140座,項目儲備創下歷史新高。水利建設獲2021年度國務院督查激勵。黔江老窖溪、豐都梨子坪水庫獲評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爭取國家明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延長征收至2025年底,新建三峽后續項目1988個,開工1854個、完工1217個,開工率93%、完工率61%。 持續優化供水管網 保障群眾生活生產 渝北三年投資超1.2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35個,新建、改造農村供水工程31座,供水管網262.81公里,覆蓋服務人口51.54萬人。 武隆在水利部定點扶貧直接幫助下,建起了河心水庫等6座小型水源工程,鞏固提升了5個鄉鎮8.9萬城鄉人口、1.43萬畝農田的用水問題,助推鄉村產業多樣化發展。 奉節建立“一改三提”滾動項目庫,重點針對水源、水量、水質不穩定問題,實施水廠標準化改造、老舊輸水管網更換、配套凈化消毒設備。 …… 全市各地,類似的水利惠民之舉,不勝枚舉。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市先后建成農村供水保障工程8694處,目前全市現有農村供水工程達25.1萬處,覆蓋農村人口2254萬人,供水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脫貧攻堅期間,168.6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實施40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糧食安全提供水利保障。 去年4月,我市啟動實施“一改三提”五年行動,力圖通過改善農村供水設施飲水條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質達標率、提高運行管護水平,實現到2025年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8%、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的目標。 當前,我市水利系統正積極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水利保障的有效銜接,已向18個脫貧區縣下達水利資金170億元,配合水利部做好5個定點幫扶區縣幫扶工作,向4個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17個鄉村振興重點鄉鎮所在區縣傾斜支持水利資金,實施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項目57個。 我市還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圍繞美麗家園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散居移民基礎設施完善和移民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等方面,累計投入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83.60億元,實施移民美麗家園19個和產業轉型升級15個市級示范項目。 對于水利惠民而言,這又是一次全新的啟程…… 河長治河成效漸顯 生態環境日趨向好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永川棠城公園臨江河支流紅旗河畔,美人蕉、旱傘草、水生鳶尾等水生植物團團簇擁于水面。修整一新的河堤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游人如織。 永川是長江入渝首站。長江一級支流臨江河發源于永川區寶峰鎮,是永川人的“母親河”。從2017年開始,永川啟動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一度污染嚴重的臨江河,逐漸煥發新生。2021年初,臨江河躋身2020年“重慶最美河流”。今年4月,臨江河等15條河流(水庫、河段)又被納入第二批市級示范河流建設名單。 去年5月,我市啟動首批10條市級示范河流建設工作以來,相關區縣高度重視,區縣總河長定期調度研究,成立專班高位推動,高質量編制建設方案,大力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嚴格對照《重慶市示范河流建設標準》推進各項建設任務,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污水亂排、岸線亂占等問題,“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治河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眾多河流的嬗變,得益于市、區縣、街鎮鄉三級“雙總河長”制,和四級河長體系的全面建立。 依托這一體系,我市連續4年發布第1、2、3、4號市級總河長令,排查點位30萬余個,整治問題8500余個,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市級河長帶動全市各級河長累計巡河328萬余人次,處置問題6.7萬余個;全市所有河流新一輪“一河一策”方案完成編制并啟動實施,建成投用“智慧河長”系統;河長制工作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不僅是河長制工作獲得肯定。我市還連續4次獲國務院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優秀等級,全市每年用水總量均低于國家控制目標。萬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9%,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用水效率值及下降幅度均位于全國前十。全市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節水”要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水利牽頭、部門負責、屬地落實、市場調節、社會參與”的大節水格局基本形成。 同時,全市開展河道采砂綜合整治和打擊非法采砂專項行動,常態化推進河道“清四亂”,排查整改問題2000余個、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線59.66公里、拆除違建16萬平方米。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協同監管機制,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92平方公里,區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成立了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與治理中心,消落區土地耕種全面禁止。 及時預警防患未然 安全之網越織越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責任。全市水利系統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筑牢新時代防汛抗旱減災安全基石。 5月8日8時至9日8時,我市12個區縣出現暴雨,其中5個區縣出現大暴雨。重慶市水文監測總站發布今年首個洪水黃色預警,請沿河有關單位及社會公眾加強防范,及時避險。 及時預警,防患未然,是重慶水利人多年秉承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市持續完善監測預警、方案預案、組織責任體系,實現重要防洪地區及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文站全覆蓋,建成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等平臺系統;制定重慶主城區防洪規劃,完成市級風險點、重要流域防洪預案編制,構建4級防汛救災責任體系和聯動機制;完成大江大河治理152公里、中小河流治理1086公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66座;成功抗御超警戒以上洪水346次,全市未潰一堤、未垮一壩、未直接傷亡一人。 同時,市水利局積極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和水利監督體系,壓實行業監督責任,落細落實水利監督檢查、綜合督查、專項整治,連續15年獲得重慶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次在水利部安全考核中排名榜首,水利安全的保護網越織越密。 市水利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今年市水利局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做深做實“六項重點”,包括積極擴大水利資金盤、提速構建“重慶水網”、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扎實推動河長制有能有效、全面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等。 同時,全市水利系統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準確、完整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有機結合,增強穩的信心、決心,提高進的成色、質量,集中力量辦好水利的大事、發展的大事、群眾的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