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短視頻流行,這當然是我們這個浮躁時代的產物。 我想說的是,經常會有名人或者網紅的經典語錄在短視頻上流行,被大家紛紛轉發,有的動輒就是10萬+的點擊量。 這些經典語錄初聽起來很有道理,也會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這自然也是被頻繁轉發的原因。 但是,我突然感覺到,這些經典語錄真的對我們有用嗎?比如那些教育孩子的短視頻,真的對家長教育孩子起到應有的作用嗎?還是只是聽聽而已? 我想,那些確實是讓自己有所感悟的經典,如果不能跟上深層的分析和思考,不去真切篤行,不能在實踐中去驗證完善我們的認知,那么,這樣的感悟最終也會不了了之,有的甚至會對我們有誤導。 其實,古人早就有對于這方面的訓言,陽明先生就曾經提醒過自己的學生,要防止學習停留在“穎悟”階段。 一般來說,當我們發現了一個越想越對的道理,內心就會沾沾自喜,也會急于與他人分享,這就是穎悟。 問題是,很多人僅僅是停留在這個穎悟階段,不再向前走了。至于這個道理背后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句經典可以用在哪些人、事、物上,我們依然不甚了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那句很經典的話:選擇比努力重要。 想想確實如此,當我們選錯了努力的方向,就像梯子搭錯了墻,雖然我們拼命爬上去了,但是,可能還是勞而無功。 但是,這句話是在說努力不重要嗎? 如果一個公司的員工因為相信了這句話,開始不安于現狀,放棄努力,醉心于選擇更好的單位或者領域來發揮自己的才干,可能這句話就會害了他。 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選擇的能力。 有個寓言故事可以提醒這樣的人:
于是,每天都有認為自己是雄鷹的熱血沸騰的雞從懸崖上跳下來摔死,很快就成了原本喪失捉雞能力的老黃鼠狼的午餐。 所以,在“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后面,你看不到的還有另一句話: 或許努力比選擇稍微重要一點,只是,沒有通過努力站到一定高度,便不會有選擇的權利和眼界,只有被選擇的境遇和局限。 到底努力和選擇哪個更重要,其實要看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情境之中,沒有一定程度的努力,便沒有選擇的能力或權利,沒有努力地去多讀書多思考,便不會有更高的視野和境界去做更好的選擇。 所以:與一個真理相對的,可能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 還有一種情況,更加說明了只是穎悟的危害。 有些人之所以相信那些只言片語的所謂經典語錄,只是因為那些話切合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已。 所以,心理學上才有了選擇性認知這個詞。 什么是選擇性認知? 就是當外部存在著諸多信息時,我們不會對所有信息都一視同仁,或者根據信息本身的真理性、重要性來進行取舍,而是選擇性地吸收那些與自己的信念、態度、興趣、需求一致的信息,以此來證明自己原有的觀點。 所以有人說,有些人也讀書,但是如果只讀書不思考,不踐行,也會流于膚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記錄在紙上的思想(書本),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跡: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見了什么,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所以,陽明先生一直提醒世人,要做到知行合一,知和行本來就是一回事,要得到真知,就必須踐行,在踐行中明覺精察就是知。 求知的路上無止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