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今天的烏俄關系可謂“恩怨糾葛兩相交,愛恨情仇一糾纏”。而歷史上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同樣微妙:無論是基輔羅斯時代的同根同源;還是外國占領期的分化兩邊;抑或是俄國占領下的去烏克蘭化;還是蘇聯時期的合并為一...... ![]() 咱們在本系列前幾期簡單講述了1945年之前的烏克蘭歷史,期間的烏克蘭也有過獨立發展,但更多的還是被外國占領,而對烏克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它今天的“老冤家”——俄羅斯 而1945年后的烏克蘭逐漸平穩下來,作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開啟了它的蘇聯時代歷史,而這種“烏俄和諧”最終只持續到20世紀末,最終烏克蘭獨立,蘇聯解體,烏俄關系才進入今天的特殊時期... ![]() 蘇聯 那么蘇聯時代的烏克蘭跟俄羅斯關系有多近?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讓烏克蘭最終與俄羅斯背道而馳? 帶著這些問題,咱們本期就來一起看一看冷戰時期蘇聯時代的烏克蘭,聊一聊烏克蘭是怎樣在時代的“狂風暴雨”下“不動如山”的 蘇軍占領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這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蘇聯!而當時的東烏克蘭早早憑借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了蘇聯的創始國之一 ![]() 烏克蘭在蘇聯的位置 當然要注意:最早加入蘇聯的烏克蘭并不是今天地圖上的烏克蘭,頂多算是今天的東半部份烏克蘭,以為當時的西烏克蘭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成為了波蘭領土 而就算后來1939年11月二戰爆發納粹德國閃擊波蘭而蘇軍趁機進入波蘭東部,將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并,當時的烏克蘭也沒有囊括今天克里米亞地區 ![]() 閃擊波蘭 1941年6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爆發,而戰火首先就燒到了烏克蘭,當時的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慘重失敗,最終1941年烏克蘭被德國法西斯占領 1944年10月蘇軍終于將烏克蘭解放,11月蘇軍重返烏克蘭,隨后烏克蘭開始了艱難的戰后恢復時期 ![]() 1945年10月,在二戰基本結束后,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非獨立國同蘇聯一起加入了聯合國,于是也成為了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當然水分很大,要是沒蘇聯,聯合國根本不會給烏克蘭這個面子) 就在二戰結束后不久,美蘇冷戰的架勢就逐漸展開,此時的蘇聯方面為了應對這種威脅,在東歐培植了一大片勢力,這當中就有烏克蘭 ![]() 美蘇冷戰下的歐洲 而蘇聯當局在重新控制了新收復的烏克蘭地區后,立即著手進行經濟重建,當然主要領導權也就在蘇聯人手上 而蘇聯人的重建計劃就同戰前一樣,也就是第四個五年計劃仍將重點放在重工業上(后來歷史證明斯大林的盲目重工業化有好處但弊端也不小) ![]() 所以蘇聯的這種模式的重建最終損害了烏克蘭地區的消費品生產,因此戰前制度很快又恢復了,這對于百廢待興的烏克蘭來說不是好事 當時蘇聯方面還是讓赫魯曉夫以第一書記身份繼續領導著烏克蘭共產黨,當然此時已經是斯大林統治的末期了 ![]() 斯大林與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的政治道路上烏克蘭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日后赫魯曉夫當政后才將心腹布置在自己的“老窩”烏克蘭,而赫魯曉夫一直到1949年12月才在莫斯科升任黨中央委員會書記。 赫魯曉夫離開烏克蘭后由列昂尼德·梅爾尼科夫接任他的職務,當時烏克蘭一方面要消除西方影響而采取強硬意識形態立場,另一方面又剛剛恢復俄羅斯化運動,二者同時開展,可難壞了烏克蘭人 ![]()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當時西烏克蘭的蘇維埃化是一場拖延很久并充滿暴力的過程,事實上烏克蘭人對蘇軍進行的武裝抵抗一直延續到50年代初,這種抵抗還得到了烏克蘭當地農村居民的暗中支持,可見當時烏俄關系有多緊張 而蘇聯正強制推行的集體化運動則徹底激怒了農民,當時的希臘公教會也受到支持游擊隊及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的指控,在對教士進行逮捕和威嚇后,1946年3月利沃夫的宗教會議上正式宣布希臘公教會同俄羅斯正教會“重新合并” ![]() 后來斯大林末期的一系列政策也同樣影響了正在艱難爬起來的烏克蘭,好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烏克蘭迎來了它原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時代...... 赫魯曉夫時代早在1938年赫魯曉夫就從莫斯科帶著一大批俄羅斯共產黨員來接管烏克蘭共產黨的領導權,因為當時正是蘇聯大清洗前后,莫斯科方面需要穩住烏克蘭的政局 ![]() 赫魯曉夫 此后赫魯曉夫就在烏克蘭“扎下了根”,此地也成為了日后赫魯曉夫的“老巢”,也是他的政治資本之一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經過了一番權力斗爭最終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這當中的過程不是本期重點,咱們略去不講) ![]() 斯大林去世 次年,也就是1954年,成為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將當時蘇聯勢力范圍內的克里米亞從俄羅斯正式移交給了烏克蘭,使克里米亞成為了烏克蘭的一個州 ![]() 克里米亞位置 此舉當然是赫魯曉夫在強化他的“老巢”,鞏固自己的勢力和政治位置,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幾十年后(蘇聯解體后),克里米亞的主權爭議竟然成為了俄羅斯跟烏克蘭之間的矛盾焦點之一,當然那就是后話了... 而在1953年斯大林死后,赫魯曉夫戰勝斯大林在莫斯科的對手對烏克蘭來說則特別重要,不只是曾經身為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更熟悉烏克蘭,而且他還特意任命自己信任的干部擔任黨的職務 ![]() 赫魯曉夫 換句話說,在斯大林時代,領袖斯大林甚至是有些“反烏克蘭”的,而赫魯曉夫的路線則不同(眾所知周赫魯曉夫日后執政方向也是以“反斯大林”而著名) 因此赫魯曉夫時代的烏克蘭文化界同赫魯曉夫十分要好。就在斯大林死后不久,梅爾尼科夫就被免去了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職務,理由是所謂的“背離民族政策” 他的“錯誤”當中就被特別說明是:提升非當地干部和在西烏克蘭的高等教育中實行俄羅斯化!可見當時烏克蘭對于赫魯曉夫在權力交接過程中的影響 ![]()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后來接替梅爾尼科夫的是基里琴科,因為他本身還是烏克蘭人,所以此舉為赫魯曉夫贏得了“民心”,為赫魯曉夫上位增加了籌碼 1954年,全蘇聯舉行了慶祝烏克蘭同俄羅斯“重新統一”的300周年紀念活動,此舉再度表明烏克蘭人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所以后來才有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半島從俄羅斯聯邦畫給烏克蘭的事件 ![]() 烏克蘭、俄羅斯與克里米亞 隨著赫魯曉夫時代烏克蘭地位越來越重要,水漲船高,烏克蘭黨的官員也開始被提升到接近權力杠桿的莫斯科黨中央機關! 1957年烏克蘭人基里琴科被調往莫斯科,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書記,而他原來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職務則由后來的波德戈爾內接任。 ![]() 波德戈爾內 1963年波德戈爾內也被調到莫斯科任中央委員會書記,可見當時烏克蘭黨員的提升是肉眼可見的,于是乎烏克蘭的黨員人數也在穩步增加 到1958年底,烏克蘭地區黨員人數已經超過了100萬人,這當中超60%都是烏克蘭人,僅剩下28%是俄羅斯人 因此這段時期的烏克蘭跟俄羅斯屬于難得的“蜜月期”,所以在冷戰時期蘇聯時代的這幾年當中,烏克蘭成為了狂風暴雨外部環境下的“磐石”——不動如山 危機雖然赫魯曉夫時代烏克蘭發展不錯,但老實來講赫魯曉夫的某些做法還是很值得商榷的,就比如他在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上實行有限的權力下放 ![]() 赫魯曉夫 權力下放本來是好事,至少能限制領袖過度集權,但赫魯曉夫一方面權力下放,另一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寵愛”烏克蘭,這就增加了烏克蘭黨和政府領袖及官員階層的權力,也同樣刺激了他們的野心! 于是乎嘗到甜頭的烏克蘭當局更加致力于此,最終助長了烏克蘭的“地方主義”!而穩步增長的“地方主義”又反過來招致了莫斯科當局的警告 ![]() 畢竟赫魯曉夫再對烏克蘭重視,也無法容忍一個敢于挑戰蘇聯整體權威的烏克蘭“地方主義”,于是赫魯曉夫當政的后半期,烏克蘭地區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重新出現俄羅斯化! 1959年蘇聯通過教育改革計劃開始了一個壓縮學校中烏克蘭語教學的長期過程;1961年蘇聯新的黨綱又強調俄語在消除蘇聯人民的民族隔閡上的重要性,并談到蘇聯各共和國之間邊界的重要性正在日漸縮小。 ![]() 當時蘇聯的黨理論家們發展了一種“民族融合”的理論,大體意思就是:當蘇聯社會向共產主義邁進時,其內部的民族語言也將隨之消失(今天看來該理論無疑不太現實) 而在赫魯曉夫當權的最后幾年中,有兩個人物上升到了重要位置——謝列斯特和謝爾比茨基,而烏克蘭的政治舞臺在這兩人的支配下,竟達30年之久,當然同樣是后話 ![]() 謝爾比茨基 而“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十月全會以“健康狀況”為理由解除了赫魯曉夫黨政職務,對烏克蘭歷史影響深刻的赫魯曉夫時代就此終結 ![]() 而赫魯曉夫下臺后莫斯科的權力再度轉換,新的莫斯科領導班子對待烏克蘭的政策會有轉折嗎?烏克蘭最終又是如何跟俄羅斯“離心離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