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3988,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我們為何無聊》。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曾獲選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首席科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地區“四十歲以下四十人”。在大學攻讀臨床神經心理學時,丹克特觀察到,自己的兄長在發生車禍導致腦損傷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無聊,這激發了他對無聊的研究興趣。此后,他創辦了丹克特實驗室,專研無聊及心智模型,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 約翰·D. 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臨床心理學家,約克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以及情緒與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曾獲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學協會哈維·布魯克獎、加拿大總理卓越研究獎。 無聊幾乎無處不在,但在某些時刻變得尤其危險;沒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無聊的人被一種欲望所折磨,卻不知道滿足這種欲望的條件是什么。”《我們為何無聊》從心理學出發,解剖無聊,而后解決無聊。 無聊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壞事嗎?如果說無聊是一個信號,那么它在提醒我們什么?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反應,才能不掉進惡性循環? 本書從無聊的歷史和含義,到無聊在不同年齡層、不同環境中的不同表現,再到無聊的成因與機制、無聊的反義詞和流行化,本書為我們提供關于無聊的科學認知,然后給出無聊的解法。 ![]() 01、認識無聊無聊,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一直與我們同在。它是我們的生物性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生物性是由漫長的演化塑造而成的。 1、無聊的形成機制 19世紀人類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的年代,作為生理學分支的心理學,宣布誕生。一些早期心理學家,對無聊這種精神狀態發生了興趣,開始對它的起因進行最初的探索。
無聊的特征并不在于大腦中有多少顯著的神經活動,而在于兩個不同的腦網絡如何連接在一起。當人感覺無聊時,大腦中兩個原本不相干的區域,不但會開始活躍,而且會產生奇妙的關聯。 第一個腦區是腦島皮層,它的功能之一是傳遞信號,告訴大腦外部環境中有些重要的東西,從而幫助我們的大腦注意到那個信息。 第二個腦區是默認模式網絡,如果外部環境中沒有值得注意的東西,默認模式網絡便會活躍起來。當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時,默認模式網絡也會變得活躍。當我們感到無聊時,腦島皮層和默認模式網絡這兩個腦區呈負相關,也就是說,當一個的活躍度升高時,另一個的活躍度則會降低。 作者說,通過這個實驗結果,我們可以證明,無聊時我們的大腦并非無事可做,而是一邊積極引導我們尋找來自外部的刺激,產生“做點什么”的期待,一邊激發我們內省,到底什么樣的刺激,能夠讓我們滿足,走出當前的低落。那么,如何判定無聊已經降臨呢? 2、無聊的跡象 首先,我們會感覺頭腦空空,認知能力得不到足夠的發揮。其次,在我們感知的維度里,時間變得無比漫長,難以集中注意力,無論你手頭在干什么,都會感覺無趣且沒有意義。最后,你發現自己同時處于無精打采和焦躁不安兩種情緒之中。 無聊會一直伴隨我們,走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從嬰兒呱呱墜地,到18歲成年,我們感到無聊的頻率,會隨著年齡逐漸遞增。不過,一旦成年后,我們感到無聊的可能性,就會逐年下降,然后在60歲左右,重新開始上升。 為什么會這樣呢?心理學家們分析說,孩子們剛來到這個世界,對一切都感到新鮮無比,希望持續對外部環境進行探索和學習,但是,這種欲望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阻礙,包括自己有限的認知能力和精力,或者家長出于保護孩子安全。 到十八歲以后,人類的大腦額葉皮層就基本發育完全,大腦額葉皮層,是專門負責人類的自控和自主能力的,從而導致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開始逐漸下降。另外,此時,一些青少年已經從原生家庭獨立,進了大學或者開始工作,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甚至經濟來源,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要面對更錯綜復雜的社會,自食其力,這一切現實而沉重的負擔,讓他們基本沒時間去感到無聊了。 那么什么樣的人會對無聊免疫呢?作者研究發現,更有自我驅動力和自我主導性的人,相對不容易感到無聊。他們具備較強的控制力,能夠長時間集中精力,努力完成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某一項任務。 而那些缺乏自控,無法集中精力的人時刻都在尋求更具誘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損失,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無聊。 02、無聊的危害那么我們如果忽視自己的注意力管理,任由自己陷入無聊,會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呢?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點。 1、注意力渙散 首先,無聊會導致我們注意力渙散,造成各種嚴重的事故。
2、健康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暴飲暴食。科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讓一組志愿者連續一周,記錄自己每天的無聊程度和食譜。結果發現,越容易感到無聊的人,越傾向于選擇垃圾食物。 無聊不僅讓我們吃得不健康,還會讓我們吃得更多:在另一項實驗中,志愿者被分成兩組,一組從事一項無聊的工作,在紙上不斷地重復抄寫CD這兩個字母;另一組的工作是不斷觀看有趣的圖片,并寫下感想。同時,兩組人都被告知,現場有無限零食供應,想吃多少吃多少。結果,第一組人明顯吃得更多。 對于這種現象,作者說,可能有兩種并行不悖的解釋。首先,無聊讓我們感到意志消沉和疲憊,所以讓我們萌發了通過攝取食物來補充能量的想法。其次,我們選擇吃東西,很可能僅僅是我們的前島葉皮質催促我們,找點事情做!然而我們就選擇了最為輕松的進食。” 作者說,無聊還會引發更多的高危上癮行為,比如酗酒、抽煙、賭博和濫用藥物,甚至暴力犯罪。因為更容易產生無聊情緒的人,對所有能夠迅速刺激多巴胺分泌,實現即刻滿足的東西,都會產生更強的沖動。 3、精神疾病 無聊也和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密切相關,兩者在情緒上非常相似,包括冷漠、感覺不到愉悅,以及意義感的缺失等等。心理學家曾經詢問過一些抑郁癥患者,這些病人說,感到無聊,通常是他們發病的前兆,各種關于自己的負面想法開始涌現,最終,抑郁癥開始發作。 03、如何消除無聊那么,有沒有什么自我建設的好方法,能夠降低無聊呢?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幾條建議。 1、職場 在當今社會,工作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核心,同時,工作也變成了我們相當一部分負面情緒的來源。所以,作者說,要想防止自己頻繁陷入無聊,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合適的工作呢?作者說,一份合適的、不會讓人無聊的工作,就是能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其次,一份讓人不會感到無聊的工作,需要讓勞動者擁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后,必須擁有適當的難度曲線,時刻保持讓勞動者能夠接受的挑戰性。也就是夠一夠能做的到的工作,因為難度太高,會讓人焦慮;太容易,則會讓人無聊。 所以,作者說,為了避免人在工作中產生無聊情緒,公司應該盡量安排機動靈活的時間表,讓員工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員工,也應該主動在工作中尋找那些自己愿意為之努力鉆研的節點,獲得成就感與自我滿足。
2、日常生活 作者說,在工作之外的閑暇時間里,為了避免無聊,我們最好也培養一些長期回報率高,同時也是你真正喜歡并愿意為之投入的事情。比如學習一門全新的技能,比如編程、畫畫;或者投身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或者愛好,比如跑步,或者演奏樂器。因為一旦你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被滿足,大腦就會被激活,釋放多巴胺激素,讓你產生持續而長久的幸福感。 也就是說,那些需要我們通過持續努力,克服困難才能解鎖的成就,無論是健身,學習新知或技能,還是去幫助他人,基本都會激發多巴胺機制,讓我們沉浸于心流狀態,感覺精神世界被積極的感覺充滿,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滿足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