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有許多“黃金搭檔”,陳毅與粟裕就是其中的一對,有句話叫“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句話并非空傳,而是有一定根據的。華東野戰軍能夠在老蔣的腹地作戰,取得如此大的戰果,與陳毅和粟裕之間的配合密不可分。 解放戰爭初期,陳毅是主席欽點的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到任后連續打了幾場戰役,效果不是特別好,在軍隊內引起了不好的反應。反觀粟裕領導的華中野戰軍,在蘇北打了幾場漂亮仗,在軍事指揮方面,與陳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47年,中央決定,將華中,山東兩大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由陳毅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擔任副司令員,負責部隊的軍事指揮工作。正是中央這一項決定,讓兩大野戰軍融為一體,戰斗力上升了一個臺階,此后,華野在陳毅和粟裕的領導下,日漸強大,打了許多勝仗。 陳毅調往中原軍區? 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5月,在河北城南莊的一次大會上,上級宣布成立中原野戰軍和中原軍區,劉伯承擔任司令員,鄧小平擔任政委。除此之外,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也被調往中原軍區,擔任副司令員一職,做劉伯承的助手。 來參加會議前,粟裕對上級的這個決定是不知道的,當得知自己的搭檔陳毅被調往中原局后,有點沒有想到。陳毅的存在對于華東野戰軍有很大的意義,作為一支野戰軍的最高領導,上級為何要讓他去中原局當個二把手呢? 值得注意的是,當上級宣布陳毅被調往中原局后,粟裕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按照正常流程,粟裕此前是副司令員,陳毅調任后,填補他的空缺只能是粟裕。可粟裕堅辭不受,他上書中央,請求將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繼續保留,自己擔任代司令員即可。 中央考慮到實際情況后,同意了粟裕的請求,保留了粟裕在華東野戰軍的職務。粟裕之所以拒絕了中央的任命,還是有一些原因的。粟裕是一個比較謙虛的人,他不是非常看重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早年華中軍區成立時,粟裕將司令員的職務讓給了張鼎丞,從中可以看出他在為人方面的謙虛。 除了謙虛外,粟裕之所以讓上級保留了陳毅在華東野戰軍的職務,為了更好、更方便地開展工作。粟裕在華東野戰軍中的資歷不如陳毅高,再加上自己又是新四軍出身,一些八路軍出身的高級將領對他不是特別服氣,如許世友,宋時輪等,多次在指揮作戰的時候與粟裕鬧矛盾,雙方意見不合,如果不是陳毅鎮住許世友他們,粟裕很難指揮得動他們。 粟裕自己不能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一職,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為了部隊的團結性,便于在陳老總的帶領下統一指揮。陳毅威望高,是新四軍第二任軍長,在紅軍早期是重要干部,革命資歷超過絕大多數人,因此,有陳毅在,華東野戰軍的高級將領不會不服粟裕。 陳老總調往中原局有大作用? 中央為什么要在1948年,解放戰爭尤為關鍵的一年選擇做如此大的人事調動嗎,從表面看,這不利于部隊的發展。可華東野戰軍情況特殊,在軍事方面由粟裕負責,陳毅負責部隊的協調,組織工作,兩人任務是分開來的。 之所以調陳毅去中原局,主要還是劉鄧二人向中央申請的,當時中原野戰軍非常缺少干部,急需一批優秀,有實戰經驗的干部前往中原野戰軍發展。在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為全局犧牲了很多,千里挺進大別山后損失慘重,急需補充戰斗力。 陳毅被調往中原局后,連同華東野戰軍的四千多名干部也一同前往,這極大增強了中野的力量。陳毅調往中原局,對解放戰爭大局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能夠調動兩支野戰軍之間的合作,與兄弟部隊的配合更加默契了。 淮海戰役期間,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與黃百韜激戰時,中野配合粟裕,成功占領了宿縣,緩解了粟裕的壓力。不久,中野在圍殲黃維兵團受挫后,陳毅從華野調動了五個縱隊的力量配合中野,一起將黃維兵團全殲了。戰后,華野讓出了大量武器,讓中野先換先進武器,大大提升了劉鄧大軍的戰斗力。 在淮海戰役期間,中野、華野配合默契,取得了一場大戰的勝利,其中陳毅占了很大一份功勞。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中央之所以讓陳毅暫時離開華東野戰軍,主要也是考慮到粟裕能力突出,已經能夠掌控一支野戰軍作戰了,對他的能力十分放心。 結語 陳毅與粟裕是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對好搭檔,兩人在新四軍時期就已經開始有著默契合作。粟裕擅長軍事指揮,陳毅擅長部隊的協同,二人優勢互補,在戰場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建國后,粟裕與陳毅結為親家,陳毅的兒子娶了粟裕的女兒,兩家關系是親上加親。粟裕曾經在回憶錄中寫道:“在陳軍長領導的部隊工作,自己十分放松。”由此可見,陳毅在工作上是十分支持粟裕的,敬重他的軍事才能,讓他有了發揮的舞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