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保護,不能替代腳本身的剛性。” 我的一位老朋友、實力強勁的跑將,在若干年前我打算把多年的跑步愛好正兒八經搞一下的時候,對我說:不要過于依賴跑鞋的保護性強大,當心把腳跑壞嘍。 他的意思,是說平時過于依賴鞋的保護,腳本身的剛性、耐受力等,會得不到鍛煉,甚至變差。 一、越強的高手,鞋本身的保護性越小 我的觀察,從有資格在電視上播出的比賽中(既然能在電視上被鏡頭捕捉來播出,就說明水平高高的啦),基本見不到跑鞋中所分的“頂級鞋”——我們之前說過,對跑步不了解的人,以為“頂級”二字是指昂貴和高級的虛榮,其實,是指的“性能級別高”的意思。而性能級別高,必然所用材料多而高級,因此重量和價格齊升。 不僅在高水平的比賽中見不到高保護性能的鞋,甚至,早年還見過“赤腳大仙”獲得比賽冠軍的。 在我們普羅大眾的觀點中,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大神才能駕馭多威。 因為多威大多數鞋型是適合比賽的定位,輕和保護作用小,是事情的兩翼,如影隨形,國際大牌也不能例外。譬如,Asics的Kayano、Saucony的Ride等重保護系列,和Saucony的Kinvara競速系列,就保護性而言,就有著天壤之別。 自重越輕的鞋,用自廠不同系列來對比,一定比自重大的鞋,保護性更差。 所謂保護性,一般就是指緩震性,和支撐性。 其實緩震是所有跑鞋都有的特性,支撐型跑鞋也有緩震性能。只不過支撐性鞋,由于在足弓處做了額外的支撐,多了一個特性,所以,才會讓一般人把緩震和支撐作為相平行的兩個分類。 對于正常足來說,兩類都可以穿。 但是,對于腿的剛性不同的人來說,高保護性能鞋(即所稱的頂級、次頂級)和低保護性能鞋,可能就不是“都可以穿”那么簡單了。 相信這也是坊間總說“只有高手才能駕馭多威”這類觀點得以出籠的由來。 我自從嘗試了多威以后,它成了我第一雙一口氣穿到1000公里以外還未退役的跑鞋。還有一雙小一號的,是在每次需要快速跑時穿著的首選——甚至出場機會,遠多于價格貴出好幾倍的Saucony Kinvara。 二、腿腳的剛性對“跑得好”的意義 在翻看RQ里,關于如何縮短觸地時間的討論文章中,接收到兩點: 1、跑姿。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落地點要盡量落在身體(重心)正下方。 之前,老威寫過文章,探討“足跟落地”。其實在落點盡可能落在重心下方時,“足跟落地,滾動向前”這樣的姿勢,由于腳從落地到過渡至前掌和足趾,是個非??斓倪^程,我們暫且不糾結這時候究竟是足跟還是足中掌著地——就算是足中掌吧——總之,落點在重心下方,是提高步頻和觸地時間的重要因素。 真是英雄所見。 許多人一聽“足跟落地”就想當然地認為錯誤,大搖其頭,是因為他們把“足跟落地”和“腳前探”混為一談——即認為足跟落地一定是腳前探形成的,其實不然。 “腳前探”一定是錯誤的跑姿,老威用最大的火力來炮轟它!而且這種跑姿,也一定會導致足跟落地。 但足跟落地卻不一定只能是腳前探一個原因:小步幅高步頻,同樣可以是足跟落地,且落點在重心之下。需要說明的是,這時候,很有可能無法清晰分出足跟落地還是中掌落地,如此而已。而落點在重心下,無論是足跟還是中掌落地,都沒有傷害。 想當然的習慣,的確害人。并且由于想當然形成的成見,常常使自己不能判斷外來信息的對錯與好壞。 為此,我把之前專門討論過的這篇文章重新鏈接在這里: 2、腳的剛性。 小腿后側的那條連接小腿與腳掌的肌腱,是跑步中的重要部件。 我去年9月份擔心疲勞過度,而大量改用騎行的起因,就是這根肌腱感到非常疲勞。 之前討論過國外有一種“跑——走——跑”結合的比賽法,其核心目的,也是為了避免這根肌腱在比賽中過度疲勞。 那么問題來了,通過訓練,使其耐疲勞能力提高,是不是很重要? 當然很重要。 讓這根肌腱和腿部其他的相關肌肉得到鍛煉,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最大鍛煉效果的極限前提: 1、赤足,以使得踏地的力量全部得到反作用力; 2、垂直起跳或蹲起跳,讓彈跳來克服盡可能多的身體自重(垂直起跳則要克服完整的身體自重); 當然也可以通過負重來加大訓練強度。 在街上跑步,當然很難真的赤足去跑,踩中一堆狗糞還不算倒霉透頂,要是玉足上扎上一根銹跡斑斑的鐵絲,那就糟了糕了。 但是,盡量接近這種極限狀態,卻是可以自己營造的。 如: 1、穿保護性能低的鞋——通常就是同廠的輕量型號; 2、穿前后落差較小的鞋; 3、穿鞋底稍稍硬彈的鞋。 很多人買運動鞋,迷戀所謂“踩屎感”,甚至見到有的人穿了坊間稱為“松糕鞋”的那一種,在街上奔跑。 那一定不是跑步愛好者。事實上,越是軟的鞋,踏地的反作用力越小,移動也就越費力。 三、習慣了就好了 我記得在早期,好像是2015年,曾經穿著Nike Free跑過一次市區半馬,說起來有趣:之所以穿赤足系列來跑,就是因為那時候我的跑步大神級別的老朋友,跟我說了開篇提到的那句警告:總是穿著緩震鞋,當心把腳跑壞嘍。 所以,用赤足系列去試了下半馬——從南三環跑到即將要歇業的南苑機場(它隨后要移師大興國際機場了),往返,作為紀念。 跑是跑完了,不過腿疼了好幾天。 但正因為如此,我更相信他說的話是經驗之談。 后來在有出行的時候,干脆就直接帶一雙Nike Free系列,既方便帶在行李箱里,也順便練練腳。 疫情前最后一次出行,就是穿了一雙Free在澳洲的大洋路上跑了跑。有圖為證。圖中木板地面是悉尼達令港的路面。 這時候穿Free,就完全適應了。 習慣就好! 自從瘦身以后,庫存中還剩最后一雙頂級緩震鞋,Asics Nimbus,遲遲消耗不了。同時它的磨損速度也變得慢了許多,700多公里了,磨損還極輕微,服役中。 但平時很少穿它了。 最近穿得最多,每天坐到換鞋凳子上,本能地會去拿的,居然是多威3900型的第二雙,Saucony Kinvara以及全體服役鞋隊列中最最廉價的一雙迪卡儂support型。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個字:輕便。 四、從觸地時間看進步 我平時跑得不快,觸地時間也不算短。基本上,觸地時間和步頻基本保持在合理的區間。速度、觸地時間、步頻、心率,總是呈現出很合理的數據組合。 舉個例子,如下圖,課表中最常見的一場“中度跑”,1小時。通常這種強度跑,就喜歡穿輕量鞋(本案例中穿的是Kinvara)。 今早由于特殊原因,只在社區內部的道路上跑了跑。反復地折返跑,這樣跑不快,同時有個最典型的數據記錄:因為總向一側折返,因此左右腳的平衡與平時相差甚遠。 跑鞋就是近期出勤率最高的迪卡儂:無論是包裹性,輕便程度,落地腳感,最近對它都非常滿意。價格?200元還有找!哈哈~~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跑步是運動的其中一個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