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真相的情人 1、拜倫·凱蒂不止一次跟我強調:“世界上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你的事,還有上天的事(或大自然未知的力量)。” 2、身體健康除了是自己的事以外,也是醫生和上天的事。 ◆ 4句問話,活出自在的人生 1、他人的每一項批評,經過反轉之后,都成了對自己的嚴厲指控。 2、但求盡力就好,其余是上天的事。 ◆ 導言 1、真正困擾我們的,并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件事的想法。一旦掌握到這個真相,我們對事情的理解就全面改觀了。 2、當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愿去看真相時,就會承受各種情緒性的壓力,那就是我們統稱的“痛苦”。痛苦是一種自然警訊,它警告我們:你正執著于某個想法。 3、欲知事實本然,唯待恰當時機、恰當因緣,時刻一到,仿如大夢初醒。 4、你找到的是你本有的,不是來自任何外境。 ◆ 如何閱讀本書 1、開始做“轉念作業”時,盡量先以你生活中的人物為對象,然后再漸次應用到你感到最痛苦的議題,比如,金錢、疾病、不正義、自我憎恨,或對死亡的恐懼。 ◆ I 一些基本原則 1、不需任何老師,你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位老師,而且你是唯一能終止自己痛苦的那個人。 2、當我們深信不疑的想法跟真相起了爭辯時,我們才會受苦;而唯有內心全然清明之際,眼前的真相才是我們真正要的。 3、如果你“想要的真相”跟“眼前的真相”相互沖突,就猶如教貓學狗叫。你當然可以一試再試,但到了最后,貓還是緊盯著你叫聲“喵”。你大可竭盡余生,不斷教貓學狗叫,只因你要的真相與眼前真相不符,其結果,成功的可能性必然渺茫。 4、只要留意一下,你就會注意到心里整天浮現的念頭不外乎:“人們應該更仁慈些”、“小孩子應該行為端正”、“我的鄰居應該好好整修他們的草地”、“雜貨店里排的隊伍應該移動得快一點兒”、“我的先生(或太太)應該同意我”、“我應該更瘦(或更漂亮,或更成功)”。 這些想法都與眼前真相不符,你若覺得這些說法令人沮喪,沒錯,因為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全是由自己跟真相“爭辯”造成的。 5、“轉念作業”揭露出你認為不該發生的事“應該”發生了。它應該發生,是因為它的確發生了,世上已無任何想法能改變得了它。這不表示要你寬恕它或贊同它,只意味著你可以看著事件,既不抗拒,也不因為內心掙扎而迷失方向。但是,一旦發生了這些事情,在腦子里不斷跟它們爭辯又有何用?然而,我們明知不該如此,卻樂此不疲,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切斷它。 6、其實,眼前的真相往往并沒有那么糟。只要我們停止與真相對抗,行動力自然會變得簡單、靈活、仁慈,而且一無所懼。 7、我們的壓力,絕大部分是因為沒有在心里管好自己的事。 8、當我在想“你必須有份工作、我要你快樂、你應該準時、你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是在管你的事。當我為地震、水災、戰爭或自己何時會死而操心時,我是在管天的事。像這樣,我的心里一直在管你的事,或天的事,怎可能不導致分裂的后果呢? 9、如果你正在過你的生活,我的心卻跑去管你的生活,那么誰在活我的人生呢?既然我心里忍不住跑去管你的事,就不可能管我自己的事,我便和自己分裂了,無怪乎我的人生處處碰壁。 10、當我自以為知道什么對別人最好時,其實我早已過了那條界限。知道什么是自己最該做的事,才是我唯一的本分。在我設法解決你的問題之前,我應該先處理好自己的事。 11、懂得只管你自己的事,必然會享受到一種超乎想象的自在。下次你覺得有壓力或難過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心里正在管誰的事?你會忍不住大笑的。 12、只需一句探問,便能把你帶回自己身上來,幫你看到自己從未真正活在當下——這一生,你一直在心里管著別人的事。你一旦意識到正在管別人的事,便足以把你拉回很棒的自己。練習一陣子之后,你會覺得普天之下,無事一身輕,原來,你的生命被自己運轉得風雨無阻呢。 13、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殺傷力,除非我們對它深信不疑。 14、帶給我們痛苦的,并不是我們的想法,而是我們對想法的執著。 15、執著于一個想法,意味著堅信不疑地認為它是真實的。 16、信念,就是我們經年累月執著不放的想法。 17、所有的想法都自己出現,它們來自虛無,又回歸虛無,有如云彩掠過空無一物的天空。它們來了又走,絕不停留,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除非我們一開始就把它們當真。 18、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掌控得了自己的想法。于我而言,我不是放下我的想法,而是用“了解”去面對它們,于是它們放下了我。 19、所有想法,就像徐徐微風、樹上的葉片或落下的雨滴,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通過反躬自問,我們成為好友。你可曾同意一滴雨落下?雨滴不屬于個人所有,就像念頭也不屬于個人。所有痛苦的念頭,一旦你能徹底了解,下次再出現時,你可能發現它變得有趣,昔日的夢魘如今只剩下有趣。下次它再出現時,你也許會感到可笑。再下一次,你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愛上真相”所帶給你的快樂。 20、我常使用“故事”這個字眼來形容我們深信不疑的各種想法或一連串想法。 21、小故事衍生成大故事,大故事再塑造成某種人生信念,世界變得多么可怕,處處危機四伏。 22、當你不知不覺地接受那些未經審查的推論時,你就是陷入我所謂的“夢”。夢,經常會變成煩惱,有時甚至轉變成夢魘。 23、沒有故事時,你將會是怎樣的人呢?你的世界有多少是由未經審查的故事組成的呢?你永遠不知道,除非你往內心探問你自己。 24、所有我們經歷過的壓力,無一不是因為執著于不真實的想法而造成的。每個不舒服的感受背后,都存在著一個不真實的想法。 25、任何壓力、感受正如一個鬧鐘,善意地提醒你:“你被逮入夢境里了。”不論是沮喪消沉、痛苦或恐懼,都是一份禮物,它們說:“請看一看你現在的想法,你正活在不真實的故事里。” 26、感受其實是個很好的鬧鐘,讓你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待審查。 27、你的手碰到火時,需要別人叫你把手拿開嗎?難道一定要你下決定才能拿得開嗎?不!只要一有燙灼之感,它就移開了。你不必指揮它,手會自動移開的。同樣地,一旦你通過反躬自問認清不真實想法所造成的痛苦,那時,你就會自動離開它。很顯然,抱有某個想法之前,你沒有痛苦;有了這個想法,你便陷入痛苦里。當你看出想法的不真實,自然就不再受苦,這就是“轉念作業”的功效。 28、反躬自問能讓我們領悟到,一切答案原來都在我們的內心,而且永遠都在。 ◆ Ⅱ 大化解 1、你身外的一切人、事、物,全是你一己想法的倒影。你是編故事的人,也是所有故事的放映機,而整個世界都是你各種想法投射出來的影像。 2、自古以來,人們為了追求快樂,一直設法改變外在的世界,但卻從未奏效過,只因這種做法顛倒了問題的因果。“轉念作業”提供了另一套方法,使我們懂得直接去改變放映機——心靈,而不是試圖改變投射出來的影像。 3、其實整個世界一直圍繞在身邊,它總是傾瀉各種聲音:“我想要”“我需要”“他們應該”“他們不應該”“我很生氣,因為……”“我很傷心”“我再也不要”“我不想要”。 4、“4句問話”和“反向思考” ①那是真的嗎? ②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③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④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靜靜等候。如果你真心渴望知道真相,答案將會自動浮現。讓心來提出疑問,并靜候答案的出現。 5、沒有那個想法時,你將會是怎樣的人呢? 請閉上眼睛,安靜等候。想象這一刻你沒有那個想法,或想象你站在那個人(或那情境)面前,而如果你從未有過那個念頭,這時,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情況會有何改變呢?請你把沒有那個概念時的各種可能狀況都列出來。例如:在相同情境卻沒有那個想法時,你對待那個人的方式有何不同呢?你內心會覺得更善良一些嗎? 6、如果我曾善待自己,就不必等別人來善待我。 ◆ III 參與對話 1、每個人都是反照出自己影像的一面鏡子: 是你自己的想法在響應你。 2、你,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位老師兼治療師。 3、不管使用哪種語言,我發現人們的想法其實都了無新意,類似的想法不斷重復,同一想法遲早都會在每一顆心靈里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 ◆ IV 轉念作業:婚姻與家庭生活 1、若我有祈禱文,它將會是:“請赦免我對愛、肯定或贊賞的渴望!” 2、我們的父母、兒女、配偶和朋友們,一次又一次地擊中我們的要害,直到我們領悟出“那些要害,原來是我們還不想面對的自己”,就在當下,他們成了為我們指向自由的人。這種經驗,實在屢試不爽。 3、我真正要的是我接受我自己。 4、凱蒂:你明明能給自己的東西,為什么卻要他們給你呢? 5、除了你的故事之外,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但你卻相信自己的情緒都是他們引起的。你用那些未經審查的想法套在他們頭上,欺騙你自己,導致快樂—悲傷—快樂—悲傷,像乒乓球一樣來回反復。“我快樂是他們的錯,我悲傷也是他們的錯”,這就是混亂不清。 6、內在的沖突往往會造成外在的沖突。 7、編故事的人一旦改變心靈——播放故事的放映機——投射出來的世界必會隨之改變。 8、整個世界只不過是我的故事而已,它把一切又轉而投射回我的知覺屏幕上,絲毫也不差。 9、受傷是好事,因為痛苦是你陷入混亂的信號,也是你活在謊言的標記。 10、你企圖改變真相,才引起這些混亂。 11、你當然會投射出“他想要傷害你”的想法。事實上,是“你”想要傷害“他”。你是這一切的放映機,編出這堆故事的人。 12、當你愛他時,你不是正在愛你自己嗎? 13、即使你掌控不了任何事,你還是認為你應該掌控。這個想法造成的后果就是焦慮、挫敗和沮喪。 14、造成你沮喪的其實是你未經審查的想法,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15、事實他是專業的老師,他會不斷拒絕你直到你了解為止。你的責任則是不拒絕他,也不拒絕你自己。 16、事實不會等待你的意見、投票或同意,它只是繼續呈現它的事實,繼續進行它要發生的事。 17、當有人說出某個真相時,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認出它是真的:我立刻筑起防御工事,防堵它進來,而且內心不斷跟它交戰,痛苦隨之而來,然而他們只不過說出事實真相而已。 ◆ V 深入反躬自問 1、“轉念作業”永遠會把我們帶回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信念經過仔細審查,獲得充分了解之后,下一個信念便會自動浮現。你化解了一個,接著再化解一個,再下一個,然后你會詫異,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個信念出現。化解至某個階段之后,你發現你和每個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過在跟老朋友會晤而已。到后來,你甚至會期望出現一些“問題”。然而,直至最終,你可能連續多年下來,竟然連一個問題都遍尋不得了。 2、事實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現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發生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在正在下雨。“不該下雨”,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應該”或“不應該”這類事情,那是我們硬套在事實上面的一些想法。 3、“事實真相”完全不在乎“應該是什么”,只在乎“它是什么”,也就是它在此時此刻所呈現的面貌。 4、真相不僅凌駕于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于”每個故事而存在,遺憾的是,所有的“故事”,在未經審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5、事實就是事實,它不聽任何人使喚。不論我贊成與否,在內心出現這個“不”的同時,我看到世界永遠是“該怎樣就怎樣”。于是,我學會全心全意擁抱事實真相,而且無條件地愛這個世界。 6、你的痛苦可能是你對那事件的詮釋造成的,而不是來自你所持的那個想法。 7、自己對事實的詮釋才是造成心理壓力的真正原因。 8、 想象萬一它真的發生了,最糟的結果是什么。循著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們全寫在紙上,徹底一點兒,讓你的想象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9、把你認為即將發生的可怕事態當成你目前處境的結果,然后列出一張清單。每當任何恐怖情景由內心浮現時,便想象接下去會發生什么,然后會再發生什么事,然后再接下去呢?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徹底一點兒,無須任何保留。 寫完之后,從你清單的最上方開始,把每一條“最糟的情況”都用4句問話反問,接著反向思考,去反躬自問你所寫的每一個答復。 10、反躬自問的目的是讓你“注意”那個想法而已,而不是要你“放下”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11、反躬自問不是為了“消滅”想法,而是通過自覺和無條件的自愛,領悟出對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種念頭就會自動放你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12、你心目中的敵人是你想法的投射。 13、重點不在于找出最多的反向思考,而是找出那些能帶給你自我了悟,且能讓你從混沌執著的噩夢里獲得釋放的關鍵性反思。 14、留意一下你如何詭詐地想逃離自己,非去管別人的事情。 15、放下你的故事后,平安便是你的本然真相,你只需活出它來。 16、一項練習:默默行善,而且不為人知;若被發現,這項行動就不算數,必須重新來過。 17、每當你認為“不愿”再經歷到生氣或焦慮時,就改成你“愿意”而且“期待”它,因為它們很可能再度發生,即使僅僅發生在你“心里”,所代表的意義并無不同。反向思考是要你擁抱生活的全部;一旦你能夠說出來,并且真心說出“我愿意……”,必會激發一種開放心、創造力和靈活度。內心所有的抗拒都會隨之融化,使你放松,而不是繼續毫無指望地用意志力或蠻力把逆境摒除于生活之外。真心說出“我期待……”,能幫你積極地開放自己,迎向廣闊的人生,內在的自由讓你在世間活得更輕松自在,更有愛心。 18、期待這些感受吧,因為它們是一種信號,提醒你該是清醒的時刻了。 19、唯有明白了痛苦和不舒服的感受都在呼喚你反躬自問,你才可能真正開始期待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把它們當成朋友—正在提醒你“審查得不夠徹底”之處。不必再等別人或外境的改變,你便能自行體驗到平安與和諧。 20、反向思考的威力,只是為了發掘你在身外看到的一切事物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一切事物都是反映你想法的一面鏡子。一旦你發現過去批評的那人原是純潔無罪的,你才可能認出自己的純潔無罪。 ◆ VI轉念作業:工作和金錢 1—、任何人都無法傷害我——唯獨我有此本事! 2、我們這一生中只能做三種事:站、坐、躺。 3、沒有任何“故事”作祟時,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是成功的。 4、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對這星球都會有所幫助,那就是真相。 5、葛瑞:事實就是真相。凱蒂:是的,事實永遠比幻想仁慈多了。 6、當你看到你需要處理的只是你的想法時,你就會開心地把世上每一個問題都拿來反躬自問。 7、對于真正想知道真相的人而言,這個“轉念作業”是破釜沉舟最好的工具。 8、你相信了自己的故事,并活在“他是問題來源”的幻想里,才會如此焦慮。 9、心靈的轉變,有它自己的時間,連一分鐘也提前或延后不得。人們常等不及種子的發芽,然而,我們是無法催促自己的思考進度的。 10、感受到的一切混亂全是因為你被卡在一個謊言的核心里。“他應該承認自己的過錯”,那不是真的,它是一句謊言。好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一直在教導這句謊言,如果你感到自己受夠了,表示留意真相的時機到了。 11、如果他承認自己的過錯,你就會過更好的生活,而且心靈開始提升,獲得最大的解脫——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12、唯有你內心找到的真相才能讓你獲得解脫,這就是最終極的正義。 13、我們一向習慣抓著真相背后的謊言不放,以至于不知如何自由地過日子。我們有些人已經開始學習了,這是因為痛苦到受不了而非學習不可。根據我的經驗,當我不執著做事時,我只是起床、刷牙、吃早餐,做這一天該做的事,來這里,做同一件事,但內心沒有壓力,沒有地獄般的火煉。 14、人們常認為:“當我賺到一大筆錢時,就會很快樂。”我則說,讓我們跳過那一關,現在就開始快樂吧。 15、當我們只管自己的事時,生活就變得簡單多了。 16、當你對一件事松手時,其他的事就會像骨牌一樣自動倒下。 17、根本沒有“辱罵”這回事,只不過是“有人告訴我不想聽的真相”而已。倘若我真的能夠聽進譴責者的話語,便能從中解脫。 18、你所認同的那個“你”不愿被人發現,因為那等于判它死刑。比如,當有人指責我說謊時,我就進入內心去找,看看他是否說對了。如果在他提的事件里找不到,我就到別的情境里找,或許20年前確實曾發生過。然后,我很坦然地說:“甜心,你說對了,我是一個說謊的人。”我們在此找到了一些共識:他知道我是說謊的人,而我現在也知道了,我們因而結合在一起了,而且是我們雙方同意的。我從他口中找到了我這人的某些部分,這是“自愛”的開始。 19、如果他說了某些令你痛心的事,他只不過揭露你還不想面對的東西而已,他真是個活佛啊! 20、我完全不需要憤怒來激發我的行動,因為真相給我自由,而自由會生出動力。 21、當我帶人們到沙漠里,他們可能看到仙人掌下的一個錫罐,說:“怎會有人如此對待這片美麗的沙漠呢?”但是,那個錫罐就是“沙漠”,那是事實真相。所以,怎能說它出現得唐突呢?仙人掌、蛇、蝎子、沙子、錫罐和我們,全都是沙漠里的一分子,這就是大自然,而不是人的意念中“沒有錫罐的沙漠”。當內心沒有任何焦慮或批評時,我只是順手撿起錫罐而已。否則,我可能開始訴說人們污染地球,以及人類自私和貪婪的故事,然后滿懷傷感和怒氣地撿起錫罐。不管哪種方式,時候到了,我就會出現在那里撿錫罐,那也是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未經審查的故事時,我會是怎樣的人呢?我會開心地撿起錫罐而已。不編故事,不跟任何人對立,我們的行動顯得自然自主、清楚明確,而且充滿無限的慈愛。 22、全然信任一切事物會以它當下應有的方式呈現時,我就能溫和地表達自己,對未來也一無所懼。 ◆ VII 轉念作業:自我批判 1、只要那個想法讓你焦慮不安,你就有仔細審視的必要。 2、把“我”這個主語轉換成“我的想法”,會帶來一些新的領悟。“我是失敗者”轉變成“我的想法是失敗者。 3、你的痛苦是來自想法,而不是你的生活。 4、沒有人會成為你的問題。我很喜歡說:任何人都無法傷害我——只有我有這個本事。這是真正的福音。 ◆ VIII 跟小孩一起做“轉念作業” 1、經常有人問我:小孩子和十幾歲的青少年可以做“轉念作業”嗎?我都回答,“當然可以”。在反躬自問的整個過程里,我們對待的不是人,而是想法和觀念。 2、每當我害怕時,我知道我怕的只不過是一個想法而已。 ◆ IX 轉念作業:潛在信念 1、潛在信念是我們現實生活里的“隱形信仰”,它幾乎無所不在,你能夠在最普通的日常評語底下看到它。 2、下次在等人時,我建議你逐一寫下令你不耐煩的想法,好好審查它們是否真實。當你領悟出自己永遠無須等待任何東西,而且感受到你其實早已擁有所要之物,豈不是無比美妙的事? 3、積極信念和消極信念同樣會帶來痛苦,而且積極信念轉成消極形式的反向思考后,常帶給人意想不到的解脫和自由。 4、問題永遠來自我們未經審視的想法。 5、查爾斯:你不是在嘲笑我吧?凱蒂:你認為我在做什么,我就在做什么,因為我是你故事里的一部分,既不多也不少。 6、 你一旦想要教導我們,注定是沒指望的,因為你正在教自己還不知如何活出的東西。一個不知如何快樂的人,怎可能教導別人快樂呢?除了痛苦之外,他能教什么。 7、他們虧欠你的那些故事,讓你看不見自己的慷慨大方而已。別人的回饋不是你管得著的。 8、你成為“真相的情人”時,就無須再刻意去作各種決定了。我目前的生活只是等待和觀看而已。我知道“決定”會在該出現時出現,故能自在地放下“何時、何地、如何”等期待。 9、我所有的決定都會自行出現,正如它們出現在你身上一樣。當你在心里編出“我必須插一腳”的故事時,你不過是正執著于一個潛在信念卻渾然不覺。 10、當你賺到所有的錢,活得快樂,非常地快樂時,接下來你會做什么事呢?也不外乎坐著、站著或躺著,你還能怎樣?如果你不鄭重其事地審查,你會繼續聽到此刻所編的內心故事。 11、我不做決定,也不庸人自擾,因為我知道決定會在恰當時刻自動形成,我的責任只是快樂地等待。決定是很容易的,只有你為決定所編的故事才顯得困難重重。 12、人生會提供你深入自己的所有助緣。 13、如果你采取行動,最糟的結果頂多是一個故事而已;如果你不采取行動,最糟的結果也是一個故事而已。 14、決定會自己出來:何時吃,何時睡,何時行動。它一向我行我素,平平靜靜,無往不利。 15、如果我不清明,就會把我的瘋狂全都投射到世界上,并認為世界就是這副德性。然后,我會看到一個瘋狂的世界,并認為它就是問題的所在。數千年來,我們一直在解決屏幕上的影像,而不是投影機,所以生活才會搞得這么混亂。混亂促使我們想要過不同的生活,卻從未注意它一直是那樣的,我們一直活得因果顛倒,絕對是因果顛倒。所以,你不會放下你投射到外在世界混亂和痛苦的想法。你是無法放下它們的,因為你原本就不曾造出它們來。 16、但是,當你開始以“了解”來面對自己的想法時,世界就改變了。而且,它必會改變,因為你才是整個世界的投影機。而且,你就是它! 17、未到決定的時刻,你是無法妄自主張的。決定會在它該出現的時機出現,一分一秒都快不得的。 18、時機一到,決定就會從那里出現,那是一件很美的事。那個決定會讓你賠錢或賺錢,自有天命。你若認為自己應該為此有番作為,而且認為自己是掌控局勢的主人,那完全是錯覺。你只需跟隨你的熱情,做你愛做的事。一邊做,一邊反躬自問,你會有個快樂的人生。 19、每當我錯失某個人或某件事時,表示我又被放了一馬。 ◆ X 轉念作業:任何想法或境遇 1、我無法放下觀念,但若透過“了解”來面對它們,它們便放下了我。 ◆ XI 轉念作業:身體和上癮 1、任何外在之物,永遠無法滿足你的追求。 2、身體本身不會思考或跟自己有任何過節。它們從不打擊自己,或自慚形穢,只是努力地維持自身的平衡和治愈自己而已。它們全都很有效率、聰明、仁慈,而且資源豐富。只要沒有思想,它們就沒有問題。把我們搞糊涂的是我們那些尚未審查就信以為真的故事。我的痛苦絕非身體的緣故,是我自己編出“身體的故事”,未經反躬自問,便相信我的身體是問題的來源,好像只要身體能這樣或那樣改變,我才會快樂。 3、身體一向都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永遠來自天真無知的信念。“轉念作業”處理的是我們的想法,而不是處理我們自以為執著的對象。 4、如果我認為自己的身體應該跟現在有所不同,那一刻,我便逾越了自己的本分,心靈也出軌了。 5、請接納你的身體,好好照料它,仔細看看你加在它上頭的信念,然后把那些信念寫在紙上,反躬自問,并做反向思考。 6、我要徹底治好我的想法。 7、身體一出生,就是為了死亡,而非久留人世,沒有一具身體能夠徹底被治愈。不論你生病或健康,如果你真正要的是平安,那么,唯有心靈需要治療。 8、身體不是你的事,而是醫生的事。你唯一要做的是,治愈此刻出現的錯誤信念。 ◆ XII 與“最糟境遇”為友 1、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我”而發生,而不是“沖著我”來的。 2、若非你編了一個抵制事實真相的故事,悲傷根本無立足之地。 3、沒有人害怕死亡,他們只是害怕自己編造出來的死亡故事而已。 4、你根本不喜歡這一世,為何還想再來一次呢? 5、投胎轉世,只是你的想法而已,比如:“我。我是。我是女人。我是有孩子的女人。”如此無限地延伸下去。你想要結束業力嗎?那很簡單,只要逐一去探問:“我”“我是”—那是真的嗎?倘若沒有這個故事,我會是誰呢?如此一來,什么業力都沒有了。但我若期盼下一世,它馬上就來臨了,那就是“現在”。 6、你晚上去睡覺,然后睜開雙眼,周遭仍是空無一物,沒有任何人醒來,也沒有任何人活著,直到人類編出了“我”的故事,人生就是這樣開始的。在那之前,沒有你,沒有世界。你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我”的認知開始,從“我”醒來、“我”是亨利、“我”需要刷牙、“我”上班遲到了、“我”今天有很多事要做。在那之前,根本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事物,也沒有黑洞,只有平安,甚至連平安的意識都沒有。 7、上天不會給你承受不了的苦,你永遠不必承受扛不起的重擔 8、一個未經審查的故事所帶來的威力,它幾乎掌控了我們一生的所有想法和行動。 9、只因我們的故事從中作梗,才使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其實一直擁有所需的一切。 10、接受它雖難,但比這更難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不接受它”。 11、“轉念作業”,只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問題。然后,浸泡在那些答案里,等它們慢慢自行沉淀,從中找回我的自由。 12、事實上,無論是什么痛苦,我們對“過去事件”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現在”制造出來的。 13、犧牲卻沒得到回報。我們永遠無法從別人身上找到我們想要的回報。 14、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在迷失和混亂中尋找愛?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原來我們自己就是愛。我們都在尋找自己早已擁有的東西。這是一趟相當心痛的追尋。 15、過去的你活著純粹是為了教育現在的你,對你而言,沒有比她更偉大的老師了。她已經歷過你現在需要學習的一切,她值得你信賴。她為你活過那一段人生了。她是你智慧之所在。這過去的你為了你今日的解脫,不惜為你經歷那一段人生。 16、你怎樣看待世界,他就是那個世界,他會將你緊抓不放的世界像鏡子般反映給你看。 17、“他不愛我”的想法,反轉成:就在此刻,我并沒有好好愛自己。“他不關心我”則反轉成:這念頭的一瞬間,我并沒有好好關心我自己。 18、當你相信他不愛你、不善待你時,你是怎樣不善待自己呢?那樣,你才會知道你一向如何不關心自己。 19、他需要負責的部分可能這么大(用力張開雙臂),但那不是你的事,讓我們清理你的部分就好。 20、你終于發現你才是自己苦苦等待的那個人,不是很奇妙嗎?你的解脫在于你自己,你用反躬自問深入內心黑暗之處,卻找到了光明。 21、跟真相爭辯,必然會有那種感受,它帶來了莫大的壓力。每當跟真相爭辯就會心痛,而且每次都準輸無疑,因為那根本是毫無指望的事。如果不審查它們,這些概念會跟著我們到死為止。概念常是我們埋葬自己的墳墓。 22、現實真相是“它永遠是過去的故事”,過去是“它已經結束了”。 23、季節不斷地更迭,我們遲早都會凋零,一切都如此的美麗。未經審查過的概念卻使我們無法了解這一點。樹葉之美,在于它抽枝發芽、滋長茂盛,然后凋落大地,讓出空間給下一片葉子繼續展現生命,最后化為樹根所需的養分,那就是生命。它永遠在改變形態,而且永遠完完整整地給出它自己。如果沒有那些故事,我們會以欣賞落葉的心態去欣賞死亡,欣賞他們離世的方式,而不會認為那是錯的。以更好的角度來看待死亡,更能欣賞生死循環。 25、缺乏了解,一定會帶來痛苦。 26、倘若沒有那些未經審查的故事,生命只會展露出它的完美無缺。 27、反躬自問不必有任何動機,它無意教導人生哲理,只是細加審查而已。 28、你確實愛莫能助,那是事實真相,那才是真正的謙卑。 29、一旦發生事情,而你并沒有任何應變計劃時,你會隨機應變,會在你所在之處找到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事實上,你早已在過那種生活了。當你需要一支筆,隨手一伸就拿到筆了。倘若那里沒有筆,你會去買一支。突發的緊急狀況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恐懼作祟,你該做什么,就像伸手拿筆那么清楚明確,恐懼并不會讓你更有效率,它只會讓你既瞎且聾。 30、 “事實”和“故事”從不相符,而且事實永遠更為仁慈。 ◆ XIII 解惑篇 1、當你相信自己痛苦得合情合理時,你就完全背離了事實真相。 2、無須為了要化解所有的信念而操心,只需審查此刻讓你焦慮的信念即可,因為起因只有一個,只要化解那個就好。 3、如何知道要審查哪一個概念較有效呢?“此時此刻”出現的那個便是。 4、批評你的他人,把他的名字寫下來,用4句話反躬自問,然后做反向思考——每次只寫一件事。 5、你要針對同一事件做多少次“轉念作業”都無關緊要。你只有兩種選擇:如果不審查它的正確性,你就會始終困在噩夢里。 6、同一議題可能得反復做幾十或幾百遍的練習,那正是一個大好機會,讓你看到殘留未清的執著,并讓你更加深入自己的內心。 7、你已經做了多次的'轉念作業’”,那是真的嗎?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你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而堵塞了其他答案的出現?你是否害怕你自認為知道的那個“答案底下”的東西?在你內心,是否可能存在著另一個同樣真實或更真實的答案呢? 我說“堵塞”,意味著你企圖催促整個過程,而且在心靈溫柔地回應之前,你就急著用意識來回答了。如果你寧可抱殘守缺,逗留在原先的已知世界,問題便被堵住了,無法在你內心活絡起來。 8、你在反躬自問時,是否別有企圖呢?你提出的問題是否只是為了證明你原先認定的答案是合情合理的,即便它讓你活得苦不堪言?你是否但愿自己是對的,或只想證明一些事,而寧可犧牲真相呢? 9、如果真想知道真相,你得靜靜等候新的答案自動浮現。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讓反向思考找上你,花些時間去感受一下它們的結果。 10、如果你寧愿自己是對的,同時也未必想知道真相,那又何苦做下去呢?比起你當下就能獲得的解脫而言,原來你更珍惜那些執著不放的故事;只要你明白這點就夠了,過些時日再重拾反躬自問吧。可能你還沒吃夠苦頭,或即使你認為自己很在乎,但其實并非如此。善待自己吧!人生自會提供你所需的一切。 11、痛苦是因為執著于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所引起的,它是你自以為真的種種執著形成的盲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很難為了熱愛真相而做“轉念作業”,因為你已完全投入自己編造的故事里了。你編的故事成了你的身份,而且你將會竭盡所能證明它是真的。此刻,倘若你極度痛苦,不妨在紙上寫下你的證據,并仔細審查那些證據。 12、“轉念作業”好似下棋時“將自己一軍”。唯有反躬自問才有力量戳破這類看似天經地義的古老概念。 13、痛苦發生在過去,痛苦的那一刻不斷地過去,只留下我們視之為真的記憶,且把它早已不復存在的畫面投射在外面。 14、當你認為不該有某些念頭,卻偏偏揮之不去,這時,你會有何反應呢?感到羞愧嗎?沮喪嗎?現在把它反轉成——你應該想它們!如此一來,豈不讓你更輕松、更誠實呢?心靈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縛。當念頭出現,沒有遇上反對它的大敵,就好像小孩走向她父親,期盼他能傾聽,而不是對她大吼:“不許那樣說!不準那樣做!你是錯的,你很壞!”甚至,女兒靠近時便懲罰她。那是怎樣的父親呢?這種內在暴力使你永遠無法了解自己。 如果我視念頭如仇敵,必會感到跟它、跟自己是分裂的。所以,我怎能把自己的念頭視為敵人而不覺得分裂呢?唯有我學會將那些念頭看作朋友,才有可能視每個人為朋友。你怎能說出任何我心里沒有的念頭呢?我跟自己以及自己的念頭不再交戰時,就是跟你之間戰爭的結束,就是這么簡單。 15、想法都是自行浮現的,只要我們體會到根本不是我們在想,那時,想法立即喪失操控我們的力量。 16、心靈唯有借由思想,才能看到自己的本質,此外,還會有什么?此外,它還能通過什么途徑找到自己?它必須為自己留下線索,意識到那是它自己的蛛絲馬跡。它不斷透露自己,只是尚未體會到而已。反躬自問就是循著這些蛛絲馬跡來尋回自己。萬物歸于萬物,虛無歸于虛無。 17、從我們執著某一想法的那一刻開始,它就成了我們的信仰,我們不斷設法證明它是真的。我們愈努力證明那不可知之事是真的,就會愈感到沮喪和挫敗。 18、假裝自己已經抵達某種境界,就是活在謊言里;而活在任何謊言里,都是非常痛苦的事。你之所以喜歡扮演老師,通常是因為你害怕當學生。不必裝得一無所懼。 19、 “與事實真相爭辯”就是“與一個過去的故事爭辯”。它早已發生,也早已過去了,世上任何想法都改變不了它。 20、倘若你認為事實不該出現在那里,那是你迷糊了,因為它就在你面前。重點是,在面對事實的一剎那,你如何發揮最高效率?接受事實真相,并不意味你必須逆來順受。你能活得美好又神志清明時,怎會是被動消極呢?“接受事實真相”,意味著:你能以最仁慈、最適當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行動。 21、你若另作他想,必會引起恐懼與絕望。 22、不編故事的話,我擁有所需的一切。 23、事實它會做到“我需要”的程度,而不會按照“我認為我需要”的程度。 24、倘若沒有想到“你應該愛自己”的故事,以及“你應該愛別人”的故事時,你是怎樣的人呢?這不過是另一個折磨人的玩意兒。它的反向思考是什么呢?“你不該愛自己”,那豈不更加自然嗎?你還不該愛自己,除非你開始這么做了。這些神圣的概念、靈性理念,常常變質為一種教義。 25、整個世界都是你投射出來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永遠搭配得好好的——它們是彼此的倒影。世界是一面鏡子,如實反照出你心里的影像。 26、你是一切事物的詮釋者 27、你只會聽到你認為他們說了什么。你自己的故事一旦遭到威脅,你就會跟他們爭辯不休。 28、他是你的投射,除此之外,他還會是什么?他毫無選擇的余地,他是你認為他是誰的那個故事。你沒看到真正的他,不論你把他看成老、少、美、丑、誠實、欺騙、關心、冷淡,對你而言,他只是你未經審查的故事,是你虛構的神話。 29、你不需借助焦慮來完成你明知要做的事;焦慮不會帶來效率,唯有平安與清明的心,才會有效率,愛是行動。 30、所有的痛苦都肇始于你,也終結于你。 31、發現很難說真話,世事變化無常,如何前后一致地說真話呢?那就讓我們從當下所在之處開始吧!我們能否只說“當前的真相”,而不必跟“前一刻的真相”作比較呢?我永遠說我此刻的真相。 32、練習“轉念作業”一段時日的人,他們看待事物時,能真正看清真相,因而變得容易活在真相里,也容易靈活地改變他們的想法。 33、你接受答案的方式,決定了它對你是傷害還是幫助。 34、如果你此刻很快樂,豈會在乎開不開悟呢?只需覺醒于此時此刻就夠了。其余的,最后都會冰消瓦解。心靈與理性合而為一,不再分裂。它找到了家,安息在自己里頭,成為它自己。除非徹底了解自己編造的故事,否則永無平安之日。 35、我專注自己正在做的事,由此滋生了我的偏愛。無論我正在做什么,那就是我的偏愛。我怎能知道呢?我“正在做”啊! ◆ XIV 隨時活用“轉念作業” 1、他們擔心,倘若放掉自己編造的故事,就會缺乏行動的誘因,接下來不知要做什么了。這通常是恐懼感在作祟的緣故。反躬自問能自然而然地提升他們的行動力量,使他們每一個舉措都是清明的、仁慈的,而且一無所懼。 2、一旦你徹底了解自己的想法,你的身體必會隨之調整,它會自動自發,根本不勞你費心。3、“轉念作業”要你留意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改變它們。當你處理好“想法”之后,“做法”就會適時出現。 4、你是否認為:你坐在椅子上,體悟了一個“洞見”,問題就此了結,從此過著太平歲月?我不認為如此。“轉念作業”只是整個過程的“半途”而已,另一半要靠你具體“活出來”。除非它們化為行動,在生活里隨時活用,否則你并未真正擁有它們。 5、你一直給家人和朋友的忠告,其實是給你自己的最佳忠告。當你能夠跟自己學習,做自己的學徒時,你便成為一位有智慧的老師。 6、了解自己是最甜美的事。它教我們如何全面負起一己的責任,這正是我們的解脫之道。不必等待別人的了解,即可自我了解;不必期待人們滿足你的需求,即可在自身內尋得全然的滿足。 7、你是你唯一的希望,因為除非你改變,否則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斷挑戰你,千方百計地讓你動怒、煩躁或反感,直到你了解為止。 8、整個世界都是為你而存在的。除非你開始審查并找出痛苦的原因,否則痛苦無法成為你的老師,各種學說理論也全都派不上用場。 9、你內在的聲音,它老是喜歡告訴別人該做什么,其實它是在告訴你自己該做什么。 當它說“他應該撿起襪子”,你只去聽它的反向思考“我應該撿起襪子”,然后就照做不誤,隨著它暢順而無止境地流動,只是撿襪子,直到你感覺自得其樂為止,因為那是你的真相。你心里明白:唯一需要清理的房子是你的心靈。 你若想要自由,就活出這些反向思考吧。 10、你編的故事才是真正令你痛苦的原因,生活就如一面鏡子,反映出你信以為真的東西,絕無例外可言。不再編造那些故事,生命反而變得更加豐富了。 11、你認為人們應該善待你,其實,它的反面才是真的:“你應該善待他們和你自己。”而且,你對別人的批判也將成為你日后生涯活脫脫的指針。經過反轉之后,你才會看清,什么才是你的幸福之道。 12、潛在信念是架構你天堂和地獄概念的基本元素。它們不過顯示出:你認定只要能隨心所欲,自己就能改善現實生活;萬一你的恐懼成真,就會過著多么惡劣的日子。然而,只要你試著反躬自問,這一切反而會成為釋放你的福音。一旦你發現跟隨自己多年的痛苦信念竟然都不是真的,而且根本毫無必要,那時,你會親眼目睹它們全都應聲倒塌,那種解脫,何其美妙。隨之,反躬自問會順勢前進,將你帶向一種穩定、順暢的自我發現中。 ◆ 附錄一:自我引導 1、只需不斷回歸自己,因為你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個人。 ◆ 附錄二:批評他人的轉念作業單 1、請簡單地填寫一位你無法完全原諒的人。回想當時的沖突場景,感受一下你的憤怒或痛苦,此刻不必反省自己的表現,只需誠實地寫下你心里對那人的不滿。 ①誰讓你感到憤怒、挫折、迷惑?為什么?誰激怒了你?他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歡的? 我對(人名)_________感到_________,因為_________。 [例:我對保羅感到很生氣,因為他不肯聽我說話、不肯定我,我說的每件事他都要反駁。] ②你要他如何改變,你期待他怎么表現? 我要(人名)_________去做_________。 [例:我要保羅承認他錯了,并向我道歉。] ③他應該(或不應該)做、想、成為或感覺什么呢?你想給他什么樣的忠告? (人名)_________應該(或不應該)_________。 [例:保羅應該照顧好他自己,他不應該老愛跟我爭辯。] ④你需要他怎么做,你才會快樂? 我需要(人名)_________去做_________。 [例:我需要保羅聽我說話,并尊重我。] ⑤此刻,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人呢?請詳細描述一下。 (人名)_________是_________。 [例:保羅不公正、傲慢自大、講話很大聲、不誠實、行事逾矩,而且不關心別人。] ⑥你再也不想跟這個人經歷到什么事? 我再也不要(經歷到)_________。 [例:我再也不要感受到保羅對我的不肯定。我再也不要看到他抽煙,毀掉他的健康。] ———————————————— 《??例子》 1、親人的死亡和離去 誰認為死亡是悲傷的?誰認為孩子不該死?誰認為他們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誰以一個又一個故事,一個接一個想法去教神應該怎樣做才對?是你嗎? 凱蒂:山姆應該留在我們身邊才對,那是真的嗎?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賴以為生的信念,卻不知如何審查它才好。(對觀眾說)你們不妨也反問自己,不論是跟你離婚的那個人,或是因死亡而離開你的那一位,或是長大離家的孩子:那個人應該留在我們身邊才對——那是真的嗎? 拿一個顯微鏡來,把死者的細胞放到顯微鏡下,告訴我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它只是一個概念!山姆活在哪里呢?在這里。(輕觸她的頭和心)你一早醒來,想到山姆時,他便活在那里了。到了晚上,你躺下來睡覺,他活在你心里。你每晚入睡時,若沒做夢,那就是死亡,當沒有任何故事時,便沒有生命存在。隔天清晨,你睜開眼睛,這個“我”才開始運作,生命就開始了,山姆的故事也跟著開始了。在你還沒編故事之前,你會想念他嗎?除了這個故事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活著;當我們透徹了解這些故事時,我們才能真正活得無憂無慮。 他活到生命的終點——他的終點,而不是你認為他應該活的終點。那是事實真相。跟事實真相奮戰必會心痛。 2、得到錯誤的東西 如果你足夠清明,你真正要面對的是燉牛舌,因為侍者錯誤地已經端到你面前了。這不表示你必須吃下它。 倘若你認為他不該端給你燉牛舌,這時,你如何反應呢?這本來不會構成問題的,除非你已投射出你必須吃下它、來不及重新點菜、你必須付這道菜的錢、這真不公道等想法。一旦你認定他不該端上燉牛舌,你可能對他生氣,或開始焦躁。 當你面對侍者而沒有任何編造的故事時,你是怎樣的人呢?如果你沒有“來不及重新點菜”或“侍者犯錯”那類想法,你是怎樣的人呢?你可能會愛上那一刻,愛上那明顯的錯誤,你也可能鎮靜地用清楚而風趣的口吻重點你原先那道菜,你可能說:“我很感激你,但我點的是烤魚。” 3、在錯誤的人身上找愛 對那9歲的小女孩而言,她坐在一個男人的腿上并為了得到他的愛而被性侵害——這真的很難面對,猶如愛上死亡一樣。我如何能寬容它們?我只注意到,如果我認定它們不該存在,我就會受苦。在它們消失之前,它們就是存在的。我能否結束內心的交戰?我能否不再用殘暴的念頭來戕害自己和他人?所以說,我們都是在迷失和混亂中尋找自己是誰或是怎樣的人,在所有錯誤的地方尋找愛。我們想盡辦法在一切人事物上找出愛來,那是因為我們從未注意到我們早已擁有它,而且我們就是愛。 4、他應該愛我 黛安娜:媽媽應該愛我,并知道我愛她。 凱蒂:那是真的嗎?這聽起來難道不像個獨裁者嗎?(黛安娜和觀眾大笑)你是否也注意到,想要操控別人的認知或行為,簡直是咎由自取?請反向思考。 黛安娜:我應該愛自己,并知道我愛自己。 凱蒂:是的,那不是她的事,也不是任何人該做的事,而是你自己的事。 5、戰爭、災難 ①威廉:我不喜歡戰爭,因為它帶給我太多的害怕和恐怖。 凱蒂:“我不喜歡我的想法……” 威廉:我不喜歡自己有關戰爭的想法,因為它帶給我太多的害怕和恐怖。 威廉:人們應該只用討論的方式,而不該發動戰爭。 凱蒂: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你已經在頭腦里討論了55年!(威廉大笑)但卻沒處理掉你內心的戰爭。 威廉:國際沖突應該用和平方式解決。我應該反向思考嗎? 凱蒂:是的。 威廉:我內在的沖突應該用和平方式解決。我的想法摧毀了我寶貴的生命,而且浪費我大量的物質資源。 凱蒂:當你相信自己編織的故事時,請看看你是如何過日子的:這55年來,沒有轟炸,也沒有房子倒塌,你卻一直深陷恐懼之中,無法自拔。你內心的炸彈只會落在一個人身上——你,而且天底下只有一個人能結束你心里的戰爭,那個人也是你。它只會發生在你的想法里,炸彈不會來自身外,它們只由你內心而來。 每當你在心里述說戰爭的故事時,它就消耗了你最愛的資源:平安和幸福。 你能消除世間的戰爭嗎?通過反躬自問,你至少消除了一個人的戰爭,那就是你。這是結束世間戰爭的開始。恐懼只會教導恐懼,唯有平安才能教導平安。請反向思考:我期待最糟的境遇,只因它顯示了我還未徹底了悟。我深知唯有真理才會帶來真正的力量。 ② 媒體不斷回放雙子大樓倒塌的畫面,感覺起來那慘案好像持續發生了整整一個星期。 凱蒂:“問題是媒體不斷回放”,請做反向思考。 埃米莉:我不斷回放。 凱蒂:是的。“我要媒體停止……”——反向思考。 埃米莉:我要我停止。 凱蒂:所以,在自己身上下點兒功夫。你的心就是媒體。屠殺已經發生在你心里了。在那一刻,地鐵里唯一的恐怖分子就是你,你正用自己的想法嚇唬自己。 唯有有能力扭轉內在暴力的人、有能力由內在找到平安并活出平安的人,才是真正教導和平的人。 6、上癮沉迷 ①她對藥物上癮,而你對管制她的生活上癮。她是你的迷幻藥。 我們一輩子都在忙著讓兒女覺悟,現在讓我們自己覺悟吧! 夏綠蒂:我的想法正在殘害她。 凱蒂:還有另一個反向思考。“我的想法……” 夏綠蒂:正在殘害我。 凱蒂:她可能死于藥物過量,而你則死于想法過量。她有可能活得比你更久。 有時候,未經審查的幻境才會令人痛苦。她不斷把你未審查的概念一個一個勾出來,直到你明白事實真相為止,那是她的職責。每件事物都有它應盡的職責,這蠟燭的職責是燃燒,玫瑰的職責是開花,而你女兒的職責就是嗑藥 當你自己明白后,她也會隨之了解的。那是必然的法則,因為她是你的投射。你把真相看偏了,她也會如此。這里是地獄,那里也會是地獄;這里有平安,那里也會有平安。 ②我們總想改變投射出來的影像,卻不肯好好清理放映機。如果內心浮現一個觀念告訴我應該或不該吸煙,我聽信了它,而且離開了當前的事實真相的話,這就是一種上癮。 你跟酒在那里相晤,而它只會做出你知道它會做的事。所以,我們審查自己的想法,不是為了戒酒,僅僅是為了終止自己對酒精作用所持的錯誤信念而已。倘若你認為自己真的想要繼續喝酒,那么只需留意它對你的作用即可,無須懷有任何自憐或受害的感受,到最后,除了醉酒以外,你會覺得它毫無樂趣可言。 回到你需要喝酒這想法之前的那個想法,針對那個想法里的人及情境去做練習,才是根本之計,因為你企圖用酒來抵制的正是那個想法。真正的問題在于那些未經審視的想法,而不是酒。酒是誠實而真實的:它保證你喝醉,而它做到了;它答應讓問題惡化,它也做到了。它真的信守諾言,簡直稱得上誠實正直的大師。它并沒有說'喝下我’,它只是在那兒,誠實地等待機會,善盡它的本分而已。 ③ 你確實知道“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你敢確定他若戒煙就會活得更好或活得更長久嗎?或許他明天被車撞了。從長遠來看,你確實知道保羅戒煙對他或對你是最好的嗎?(我并非說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確定在保羅這一生里,怎么做對他最好嗎?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 有時候,你無法在自己的行為習慣中找到合適的實例,那么不妨從“想法”里去找。例如,“保羅應該戒煙”的反向思考是“我應該戒煙”。或許你這一生從未吸過一口煙,但說不定你是在心里吸煙。每當你想象保羅讓整間屋子充斥著煙味時,你其實是在心里吞吐著那些“憤怒和挫敗的云霧”。一整天,你心里冒的火是否比保羅還多呢?由此可見,找回平安的藥方就是停止你心里的煙火,停止因保羅的吸煙而冒煙。在保羅可能死于肺癌之前,我是否要讓自己因這個信念所引起的焦慮而先死于心臟病呢?所以,讓我先從自己內心的平安開始吧! 另一種探尋的方法,就是用其他東西來取代“吸煙”這字眼。你真的從未吸過一口煙,但你是否對其他東西上癮,如食物、藥物、信用卡或人際關系等,一如保羅的煙癮呢?你的反向思考可能會讓你謙卑,“我應該停止嘮叨保羅”或是“我應該停止為了讓自己稱心而任意刷卡”。誠心聆聽你給他的忠告,那忠告會告訴你:你該如何過好自己的日子。 ④請反問你自己:“我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保羅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從長遠來看,我真的知道怎樣做對保羅最好嗎?”小狗汪汪叫,小貓喵喵叫,而保羅則是看電視,那的確是他在干的事,或許他不會永遠這樣,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認為“保羅不該看這么多電視”,這想法不過是你內心“在跟事實爭辯”而已,那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也改變不了保羅,它只會使你備感壓力。 7、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查爾斯:我不接受真實的我。那是真的,我沒有。 凱蒂:還有另一個反向思考。 查爾斯:我不接受真實的她。 凱蒂:是的。她在為自己編“你使她倒胃口”的故事,卻從未仔細審查那個故事,如此而已。 凱蒂:你在編她的故事,而且你也很嫌你自己。 凱蒂:你也可以讓自己快樂。你為太太編某一故事,讓自己亢奮不已;你也可以為太太編另一個故事,而讓自己厭惡不已。她為你編某個故事,而讓她感到亢奮,或為你編另一個故事,而讓她厭惡。 未審查過的故事經常在家人之間制造混亂、怨懟和憎恨。除非我們審查它,否則永無出路。 8、盡責與善待 ①事實上他不稱職。令我抓狂的是我認為他應該稱職的那個想法,我并沒有接受這一事實。 凱蒂:痛苦不是因為他不稱職,而是你相信了那個想法:他應該怎樣怎樣。無論你接不接受,他都是不稱職的。事實無須我們的同意或認可。事實就是真相,它極其穩當,極其牢靠。在他能夠稱職之前,他不會稱職的,而且那是當下的真相。 ②至于“保羅不應該善待我”,那必定比它的反面還更真實。他不應該善待我,是因為他的確沒有善待我,那原本就是事實真相。 9、控制欲 凱蒂:你要接管你兒子的整個心思,你知道怎樣對他最好,甚至你知道他該怎么想才正確:“對不起,克里斯多福,在我告訴你想什么之前,你不要亂想,等我要你想的時候,你才能想。”(笑聲)“現在,我們來處理你的太太。別忘了,我很愛你。”(更多的笑聲。) “除了我說的話以外,其他都不許聽。”你聽聽,這是否瘋狂呢?“不要聽其他事情,不要聽你自己的想法,只聽我要你聽的,只聽我說的話”,這不但瘋狂,而且根本沒有用。當你想到保羅應該做什么事,你已經過了界限,此時,你是否聽到自己說的話呢?當你認定他應該聆聽你時,你還在活自己的人生嗎?當你相信他應該聆聽時,你能聽到自己怎樣對保羅說話嗎?指揮他們該怎么聽,那是毫無希望的。我要他們去聽他們要聽的,我不再瘋狂了。 10、夫妻 ①瑪莉:我想要我的先生不要予取予求,老是依賴我,我要他更有成就,不要老想跟我行房,應注意身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不要老是黏著我和小孩,而且要堅強一點。這些只能算是我對他的期待的一小部分而已。 凱蒂:請把你整套說辭“反向思考”一下。 瑪莉:我想要我不軟弱,不依賴他,要當更成功的人。我要常跟他行房,我要保持身材,我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不要老是黏著他和小孩,我要自己更堅強。 凱蒂:反向思考——我要我的先生不予取予求,我要我不予取予求。你一直要和諧融洽,要他的肯定,要他的呼吸改變,還要他為你改變性欲。請看看,誰才是予取予求的那一位呢?究竟誰在依賴誰呢?所以,請你把整個你編織的故事反向思考。 ② 身體殘疾、心里隔閡導致夫妻問題 我們可以做'正常夫妻’做的事”,這是真的,亞倫和我都是在做正常夫妻做的事。只因我拿其他夫妻來作比較,我才無法享受“正常夫妻”的生活。 11、轉念作業 ①第1頁是要讓你寫下發生的“事實”。 例如,“我們約好共進午餐,她沒出現,也沒打電話來,我一直在餐廳里苦等”。 把這個“事實”寫在“因為”二字后面的空白處,然后,選出它引發的情緒,如悲傷、憤怒等。接下來,在“那表示”三個字后面寫下你對“事實”的詮釋。設法列出你想象中最糟的情況,例如,“她不再愛我了”或“她看上別人了”。 ②如果你發現自己浮現“我要_________”的念頭時,請將它記在第2頁。或者用那一頁來激發自己去思索:我將如何具體改變這個人或這個境遇,如何讓它變得完美呢?請用“我要_________”的形式來寫。不妨以救世主自居,放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圓滿情境,例如,“我要她永遠準時出現”“我要隨時知道她在做什么”等。(當你快寫完這一頁時,反問一下自己,是否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真正想要的”。倘若還沒有,請繼續寫在最下方) ③把“某某人應該或不該_________”的這類想法寫在第三頁。如果你覺察不出任何的“應該”,不妨想想:怎樣才會讓自己感到公平合理。寫下能使事情變得“對”的一切“應該”。 ④第4頁則寫“我需要”,這能讓你再度對此事感到自在而安全。寫下你對快樂人生要求的條件,或寫下如何調整才能使事情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例如,“我需要她愛我”或“我需要功成名就”。在你寫出一些答復后,不妨反問自己:一旦所有的需求獲得了滿足,你會擁有什么?把那個答案寫在這一頁最下方。 ⑤在第5頁,毫不留情地寫下你對某人或某個情境的評價。透過這個苦惱,你在對方身上,可以看到什么樣的人格特質,請逐一列出。 ⑥在第6頁,寫下你發誓或希望再也不要經歷的情境。 現在,把激起你最強烈情緒的句子全畫上底線,然后針對它們一一做“轉念作業”。做完之后,再回頭針對其他答復繼續進行“轉念作業”。 12、四句反問: ①那是真的嗎? ②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嗎? ③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④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接下去,請反向思考。 13、批評他人的轉念作業單 先挑選某個人或某個境遇,用簡短的句子寫下來。切記,請將譴責或批評的指頭先朝向外。你可以根據目前的狀態來寫,或是以你5歲或25歲的眼光來寫。但,千萬不要針對自己。 >> 1.誰讓你感到生氣、傷心或失望?為什么?他(們)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歡的?(切記:盡可能苛刻、孩子氣,而且心胸狹窄。) 我很討厭(生氣、傷心、害怕、迷惑,等等)_________(人名),因為_________ 2.你要他(們)如何改變,你期待他(們)怎么表現? 我要_________(人名)去做_________ 3.他(們)應該(或不應該)做、想、成為或感覺什么呢?你想給他(們)什么樣的忠告? _________(人名)應該(不應該)_________ 4.你需要他(們)怎么做,你才會快樂?(假裝是你的生日,你可以滿足任何愿望。盡管開口吧!) 我需要_________(人名)去做_________ 5.此刻,他(們)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人呢?請詳細描述一下。(不需理智或仁慈) _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 6.你再也不想跟這個(些)人經歷什么事? 我再也不要或我拒絕_________ 一經頭腦真誠地提問,心就會自動應答。通過這種經驗,你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將對你自己和你的世界,有種種意想不到的發現,使你整個人生徹底轉變。 |
|
來自: 開心就好uufsg6 > 《各書籍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