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章是在講生命的柔弱。 人在存活的時候是柔弱的,因此可以維持生長;人在死亡的時候是堅強的,喪失了繼續生長的能力。草木在存活的時候是柔脆的,可以生機勃勃;草木在死亡的時候是喪失了生長的能力,只是一堆枯槁。 所以說堅強會導致死亡,柔弱是利于存活的。因此軍隊過去剛強就可能會被消滅,木頭過去剛強就可能會被折斷。處事中強大是下策,柔弱則是上策。 01、柔弱的內涵? 道在用柔弱的方式作用著萬物,使得生命可以去生長,所以生命表現為柔弱的特性。生命體存在著多種的形式,能夠保持柔弱,也就存在著繼續生長的可能性。 人的身體在成長的階段是柔弱的,哪怕是骨頭也能夠不斷的生長。人的精神在成長的過程也是柔弱的,因此可以去接受新的知識。即便是企業和國家也是某種形式的生命體,如果能夠保持柔弱也可以煥發出勃勃生機。反之如果是剛強的狀態,生命也就定型了,難以去改變。 02、生長的力量? 對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身體和精神。身體保持在柔和的狀態也就可以健康。精神的對個人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精神保持在柔和的狀態,也就可以不斷的加深拓寬對于現實的認知程度,精神系統也就可以不斷的生長。當個人的認知在不斷的完善,也就可以再去作用于家庭、企業、國家,可以去更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03、不爭? 柔弱的狀態是不爭的,而堅強是有所爭的。如果可以順道而行,所以就是不爭,不與自己爭,不與外界爭,這樣就是一種柔弱的狀態,可以去不斷的生長。主要的表現可能就是身體的活力,認知的不斷完善。此外在為人處事中,不爭也就是可以避免沖突怨恨等。 反過來,有所爭的狀態,可能就是被自我所束縛,固執于已有的認知?;蛘呤桥c他人相爭,如果這時候是想要用武力來解決問題,那么就會造成雙方的損失,甚至于可能會毀滅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