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進步,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逆向造成了大學生的許多健康問題。在提倡“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由于電子設備和社會壓力影響,作息普遍不夠規律,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問題。本文根據國家對全民健康提出的要求,淺要提出一些具體的體育運動、社會加持等應對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就健康中國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倡“大衛生”“大健康”的創新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健康”動力。 但是當下,“健康問題”正在遭遇時代挑戰,大學生的健康問題蘊含多種隱憂。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更需要被關注并解決好他們的健康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擔當實現中國夢的責任,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康中國”方針的建設路徑要求完善全民健康保障,普及健康生活是基礎。因此,大學生從思想上首先要認同內化健康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多了解健康知識,樹立合適的健康目標,及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平常可以通過加強體育鍛煉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全民健身”不是一句口號,而需要大學生真正腳踏實地的實踐。 熬夜看劇或寫論文,過度電子游戲,連續幾個小時刷短視頻,長時間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趨勢。這種大學生群體里“標準”不健康的行為自然會導致不規律的作息,從而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生理健康問題,例如肥胖、視力下降、體質狀況下滑、晚睡晚起等等,長期的不規律作息對以后的生活可能都有不可逆轉的威脅。 部分大學生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自卑、敏感、焦慮、抑郁等方面,出現依賴、偏執、自殘甚至有自殺等行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這種心理焦慮是本能欲望與現實調節的沖突,也可以理解為大學生的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之間存在的差異。伴隨著社會逐漸倦怠化,生理上的疾病可以通過科技的進步得到研究和康復,但是心理疾病確是隱形和難以快速治療的,因此引導社會群眾正確對待心理疾病是很重要的。 相關高校和社區需要為大學生提供完備的健康保障體系,高校也可以在條件允許內,鼓勵開展文娛活動,或是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當下,更需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紓解。 大學生從中學脫離出來后,獲得了很大程度的自由。由于學習的需要,大部分大學生高考后會選擇購入電子設備,通過網上信息的流通,大學生擁有了獲取訊息和開闊視野的渠道,就很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但是大學生即使深知常看電子屏幕對身體健康有消極影響,但是短暫的興趣刺激讓大學生很難做到自律。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顯現出來的“唯學歷論”的畸形人才選拔觀念,無形中會給大學生施加壓力。根據教育部官方數據,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56萬,2021達到117.7萬,2022年預計達到120萬左右。《23考研年度報告》顯示,與2021年3.37:1的考研報錄比相比,2022年報錄比將達到3.8:1。這些數據表示大學生面臨升學的競爭壓力逐漸加重,因此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時期會感到迷茫或是埋頭努力,為自己的就業簡歷添上光彩的一筆。這也帶來了無限的熬夜“內耗”“內卷”現象,導致了一些自我消極、自我貶低等極端心理與行為的出現,陷入焦慮,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的健康問題蘊含多種隱憂。首先是時代隱憂,“健康中國”遭遇時代挑戰;其次是身體虛弱,表現為熬夜、肥胖、近視、體弱;再次是心理脆弱,存在自卑、敏感、恐懼、抑郁;又次是網絡沉迷,表現出電子產品沉溺、缺乏自律;最后是壓力過大,遭遇學歷社會、考研難、內卷。這些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意識淡薄的問題,也和家庭、高校和社會風氣的群體意識息息相關,需要未來加強系統性改進。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