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藥,一個你身邊更懂健康的朋友
患者是一位40多歲的司機師傅,大半年前因為吐血掛急診,急診胃鏡顯示胃潰瘍范圍很大。 但由于在胃出血的狀態下,無法直接對潰瘍做病理切片(切片可能會使胃出血更嚴重)。 因此,先給予了藥物對癥治療。患者治療后效果很好,也無不適,執意要回家。我一再建議他,后面一定要回來做胃鏡檢查,結果卻一直等不到他。 ![]() 圖片來源網絡 幾個月前,他因為腹部脹氣、食欲下降再來就診。他說曾經在我這里就診過,后面由于癥狀時有時無,便沒有重視。結果這次直接確診,是胃癌第二期了。不過所幸及時,經過手術治療后預后良好。 其實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就診現象:很多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大多數人不舒服去醫院看病,短暫治療后好轉了,就以為病好了。 醫生其實都有交代要復診,但真正如期復診的人卻不多。結果疾病隱蔽性發展,最后很多人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這些事件,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在發生著。小病拖成大病,小問題最終也會釀成大禍。就拿案例中的胃癌來講。 根據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40萬人,死亡人數達30萬人,胃癌已是中國的第三大常見腫瘤。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癥,但也有可能長在胃里的任何部位。如果胃癌僅限于胃壁的黏膜層,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達95%。但胃癌的“兇險”之處就在于它的“狡猾”——目前很少有胃癌患者在早期被發現,導致5年生存率在20%左右。 臨床上有這么一句話,“胃癌就像披著羊皮的狼”,它真的太狡猾了! 胃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容易與一些消化道疾病“撞車”,例如上腹疼痛、胃脹氣、食欲不佳、解黑便等,若不透過胃鏡檢查,要察覺難度很高。 “防患于未然”,作為普羅大眾,我們日常應該警惕以下3個“不會說話”的癥狀,因為他們極有可能是胃癌的“偽裝”。 1. 空腹時的胃痛 胃癌的胃痛通常發生在空腹或肚子餓的時候,尤以上腹痛最為明顯。此外,由于癌癥會阻礙食物的消化,因此胃癌的胃痛還經常會伴隨有胃脹、胃悶的感覺,使人吃不下飯、食欲不振,進而導致體重減輕等等。 2. 吐血或解黑便 由于癌癥(腫瘤)成長速度快,當胃癌病灶侵犯到胃壁血管時,會造成胃黏膜出血,導致消化道出血,進而導致嘔血或大便帶血。若出血嚴重,還可能并發貧血,使人感到體弱無力、頭暈眼花。這些癥狀都是胃癌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現。 ![]() 3. 治不好的胃潰瘍 胃潰瘍指胃黏膜糜爛(破皮)未能痊愈,黏膜愈來愈薄,對胃壁保護力愈來愈差,難以承受胃酸侵襲,繼而出現傷口和疼痛的情況。 反復發作是胃潰瘍最大“特色”,但是千萬不要“輕視”胃潰瘍,這也是案例中司機師傅胃癌的“禍端”。 如果胃潰瘍的病程比較長,潰瘍反復發作,且潰瘍疼痛性質出現改變,甚至伴有消瘦、便血,這時候就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就是癌變的“信號”。 胃癌的防范手段,你不了解一下嗎?毋庸置疑,胃鏡對胃癌的篩檢與診斷有著決定性意義。通過胃鏡,醫生可以看到可疑病灶,明確變異細胞定位與病變范圍。以胃鏡做切片取樣,還可以通過病檢來確診與判斷期別。 不過,胃鏡屬于侵入性檢查,臨床上并不會建議每個人都要頻繁地進行胃鏡檢查。 你需要做胃鏡檢查嗎?多久做一次?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得胃癌呢?以下這7點,你符合幾個? ![]() 建議保存圖片,隨時方便自測 如果你是胃癌高危人群,真的真的應該定期做胃癌篩查,建議2~3年檢查一次。 如果不是高危族群,又沒有相關癥狀,建議也要在40歲左右安排一次胃鏡檢查,若確定沒有問題,期間也沒有其他癥狀發生,往后每3~5年再做檢查即可。 如果年齡大于45歲,并且伴有高危因素,建議1~2年檢查一次胃鏡。 如果出現了腹痛、消瘦、黑便等癥狀,建議隨時進行胃鏡檢查。 記住,“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這個“九字真言”仍然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關鍵手段。 |
|
來自: 木雞王子 > 《身體各器官求救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