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管走多遠,只要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一個溫暖的家;即便你離開家很多年,終究還是要回來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又在哪里?那一片生養你的山水,是不是還能魂牽夢縈,還在等你回來。 年輕的時候,希望自己是那個“仗劍走天涯”的人,可是到老了,才知道,人這一生,是需要落葉歸根的。 02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一個人還沒有到退休的那一天,就最好不要去家鄉,因為太多的記憶,會讓你感觸到憂傷。尤其是再一次離別家鄉的那一刻,似乎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痛。 我的家鄉,在湘南的大山溝里,和最近的集市有五公里,離縣城有五十公里。 因為地處偏遠,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畢業,只是去過縣城一次。平時,想出去走走,就隨著母親,去集市逛一逛。 每當我路過鄉里的汽車站,我就想:隨著車一起遠行,會看到什么呢?翻過高高的山坳,是不是有另外的風景。 有去過縣城的親戚告訴我,山那邊還是山。只有翻過很多座山之后,才能看到縣里的高樓。那些高樓啊,你一抬頭看,就會導致帽子掉下來。還有上百米長的火車,吐著白煙,跑得很快。 當我初中畢業后,走進了大城市,終于有了和親戚一樣的體驗。每次回家,都能說出很多關于城市的故事來。 再后來,我去東莞打工,又輾轉去了深圳、廈門等地。 過年了,母親打電話問我:“回來么?” 我說:“當然要回啊。” 當我匆匆忙忙趕回家過年的那一天,中巴車帶我翻過一道道山梁。從山坳上,我一眼就看到了村莊,還有村口的那棵大樹。 隱隱約約,還看到了母親瘦小的身板。 那一條清澈的小溪,那一座古老的石橋,那一頭悠閑的老牛,那一群亂跑的雞鴨,那一條不認識“主人”的黃狗......“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忽然發現,我到底成為了詩里的人。 剛剛下車,母親就說:“回來了,回來就好。”原來,母親站在村口,等了好幾個小時,冷冷的風,也沒有吹走她的熱情。
如果不是為了生活,誰又舍得和父母分別呢?誰又不想帶著父母,一起去大城市過好日子呢? 回家過年過節,看似美好,卻總是勾起太多的回憶,讓人越來越眷戀這片土地,又不得不分別,內心如針扎一般痛苦。 03 父母不在了,你回到故鄉,只是一個客人罷了。 前些天,寫了一篇文章《父母不在故鄉了,從此沒有了鄉愁》。
父母去,故鄉還剩下什么?你回去了,只是一個客人。可以去親戚家坐一坐,去鄰居家喝杯酒。 看過一個故事:九旬臺灣老人趙東發離開家鄉七十年,幾經波折,找到了老家蘇州的親人。父母已故,兄弟姐妹之中,也只有70歲的小妹妹趙月妹,還健在。 當家人團聚的時候,大妹妹的兒子說了一句:“大舅,我代表媽媽來接你。”
你的乳名,再也沒有人說起。你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游子,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心都在流浪。 家鄉的親人再好,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家,那就回去也沒有意義了。如果你的老屋還在,但是周邊已經一片荒涼,回去也是孤獨終老的樣子。 總有一些人的故鄉,鄰居都去城里定居了,親戚也去了四面八方。整個村莊,只剩下幾個老人在留守,甚至連老人的身影都特別少見了。 04 曾經以為,等自己年紀大了,總要回到故鄉去的。 在家門口種花,在屋后種菜,還要建一座池塘,種下一片果樹,和老伴一起聽蛐蛐唱歌,看月亮升起、落下。 一切都是想象中的美好。回鄉養老,是有附加條件的——容身的房子,便利的交通,熱鬧的村莊,可以耕種的土地,和諧的鄰居等。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回到故鄉,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回鄉的打算。 父母走了,故鄉就成為了回憶。就像一道若隱若現的傷——情不知所起,扎得人心疼。 時光易瘦,剛剛紅了芭蕉,現在又落了白雪。四季交替,似乎是一夜之間。 最有可能,是每年清明節,帶著一壺老酒,去父母的墳頭上,磕頭,送祝福。說一句:“爸媽,我來看你們了。” 話未說完,淚已先流。 故鄉的風景依舊很美,但是沒有了父母的愛,總是缺少一些什么,又似乎容不下自己的靈魂。 曾經,故土難離,后來,故土難回。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