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寶鈔濫發太甚,造成紙幣貶值,物價騰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元朝末年,從京師到江南,曾流傳著一首民謠,表達了人民的憤恨之情:“堂堂大元,奸佞擅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制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最終釀得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公元1354年(至正14年),高麗曾奉詔派兵協助鎮壓紅巾軍。脫脫在淮南集結部隊,準備攻打此時很出風頭的張士誠。此次脫脫出兵,是大元朝廷全力以赴,力圖恢復中原秩序的一次重大努力。 高麗軍隊在兩個月內必須到達大都,加入大元帝國這支號稱百萬的,多種族多元化的討伐大軍。
高麗立即準備援軍赴中原內陸。元朝還派了工部官員樸賽顏不花攜六萬錠寶鈔紙幣來到高麗,用以發放軍餉。 《高麗史·恭愍王3年·6月16日》 但這六萬錠寶鈔能值多錢呢? 《元史·脫脫傳》記載: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吏部尚書偰哲篤建言更造至正交鈔,脫脫信之,詔集樞密院、御史臺、翰林、集賢院諸臣議之,皆唯唯而已,獨祭酒呂思誠言其不可,脫脫不悅。既而終變鈔法,而鈔竟不行。 “獨祭酒呂思誠言其不可,脫脫不悅,既而終變鈔法”。 脫脫變更鈔法一是設立諸路寶泉都提舉司,鑄造至正通寶銅錢,與歷代銅錢并用;二是于十月發行至正新鈔,但是名稱仍為“中統交鈔”。 國家博物館藏 至正年造中統元寶交鈔始發行于至正十年(1350年) 長26.4厘米,寬21.1厘米。長方形,最上方是鈔名“中統元寶交鈔”,其下是金額“壹貫文省”,與伍佰文不同的是此為豎排;金額兩旁各有兩行字,一行漢文,一行八思巴蒙文,漢文和八思巴文相反分布,兩行字下是字料和字號。
至正年造的寶鈔發行時,規定的是:至正鈔一貫當至元鈔二貫,當銅錢一千文。十一月鼓鑄版式繁雜的“至正通寶”錢。 但是錢鈔兼行的結果,使民眾“惟錢之是用”,加速了紙幣的貶值。 1351五月為鎮壓起義,元朝開始濫印紙幣,至正十五年(1355)末,竟然命戶部印造次年新鈔六百萬錠,用以支付軍餉。 至正十六年(1356)以后,因紙幣不斷貶值,人人視之如廢紙。
所以,當時拿到高麗的那六萬錠寶鈔,恐怕是難以發揮什么作用,雖然錢不值錢,但仗也得先撐著打下去。 偶遇朱元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急于奪回運河補給線的元廷集中力量,以脫脫統領諸軍討伐張士誠,大軍浩浩蕩蕩由大都出發。 這個時候的高麗軍積極參與高郵攻城戰,與西藏番兵、中亞維吾爾人以及蒙古人并肩作戰。高麗國除派出的2000精銳正規軍外,還在大都城內外征集了2萬多高麗人,這只高麗軍隊被置于討伐大軍前鋒,表現勇猛。 然而討伐大軍內部缺乏明確的指揮層次,而且還因各部嫉妒造成混亂,錯失攻下高郵的時機。1354年十二月,戰場積極分子高麗軍隊被調離了高郵主戰場,被分派出去攻打六合。
于是滁州郭子興派朱元璋帶兵去解六合之圍,朱元璋并不知道,前來進攻的所謂“官軍”是高麗部隊。 高麗部隊的諸位將領們也完全不知道,他們將要迎戰的是未來的明太祖朱元璋。 高麗軍隊和朱元璋部紅巾軍剛一交手,就感覺到了這股紅巾軍與張士誠的鹽丁隊伍不一樣:
官軍(高麗軍)猛攻,他們就硬剛,從早到晚堅持戰斗。晚間不休息,忙著修復城防工事。第二天一早堡壘幾乎完好無損,紅巾軍以同樣堅決的戰斗意志繼續戰斗。這種硬仗可是高麗軍來到中原之后,還從來沒打過的。 但是元軍(高麗軍)畢竟人多勢眾,朱元璋并沒有繼續死扛,一邊設伏誘敵,一邊計劃示弱撤退。 朱元璋部隊掩護婦孺撤退到滁州后,率兵在河澗側面設伏,佯裝失敗,隨后高麗軍追到滁州外,朱元璋埋伏的部隊突然出擊,高麗軍完全沒有預料到有伏擊,被打得全軍潰敗,損失慘重,還被朱元璋俘獲了很多馬匹。 雖然擊敗了官軍(高麗軍),朱元璋頭腦依然保持冷靜,及時向元兵示弱,歸還馬匹并說:“城中百姓全是好人,聚結起來,只是為了防御盜賊”。雙方之前打得你死我活,這種借口其實很難在戰場上讓敵人信服。 但高麗軍隊應該是不想再和朱元璋部紅巾軍拼命了,因為這個不知名的紅巾軍頭目讓他們吃了大虧。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高麗軍隊就一直守在六合,不再出擊,在他們經歷了高郵戰場上的巨變,六合、滁州之戰后,已經完全失去了繼續在中原地方戰斗下去的意愿,也完全不想去與其他部隊爭奪頭功。 后來大將印安回到高麗時,報告了高麗軍隊的狀況,提到了高麗軍被人嫉恨而處處遭到掣肘的情形。
當然一場事件中,每個人的視角都會有所不同。這是否一面之辭,我們目前沒有新的發現來推翻此說。 而1354年11月的時候,主將脫脫被朝中政敵所害,失去了兵權。沒有了脫脫的指揮,所謂的百萬大軍也如樹倒猢猻散,四散而逃。 元史·順帝至正十年·十月 順便說一下,元順帝至正年間鑄造的至正之寶“權鈔錢”是元代獨特的一個品種,均為大額錢幣,至正之寶在《元史》中并無記載,但是性質特殊,它是用來折算紙幣的銅錢,歷史上僅此一例。
據《古錢大辭典》所載,經戴葆庭考查此錢出于江西者多,江西元時稱吉安道,因此,“吉”字系指鑄地而言明。 由于至正十八年,陳友諒攻陷龍興路(四月),吉安路(五月),撫州路(五月),這說明至正之寶的鑄造下限不會晚于1358年初。 高郵之戰后,張士誠據有平江(今蘇州)、湖州、杭州等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遷都平江,改平江郡為隆平府,以承天寺為王宮,改稱吳王,銷毀佛像,鑄行“天佑通寶”錢。 北京保利2018拍品 而元末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則擁立韓林兒為帝,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建都安徽亳州,國號“宋”,建元龍鳳,并鑄龍鳳通寶錢。 北京保利2018拍品 元末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即是政治上的抗衡,又是軍事上的較量,還是經濟上的競爭,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沒錯。 其實元史和明史對元末丞相脫脫的評價都很高,稱為賢相,但是社會癥結太深重,脫脫修黃河水利無法在短時期內起到復蘇經濟的作用,濫發鈔票反而使得通貨膨脹加劇,元政府的財政就更瀕于困境。 脫脫終究不能挽救垂死沒落的大元王朝,物價高漲加上當時災荒頻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難怪乎各路人民揭竿起義,戰爭不斷。 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十二月己未,丞相哈麻矯詔遣使,在流放地將脫脫以藥酒毒死,脫脫死時四十二歲。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重要轉折點…… 高麗恭愍王則在此后開始除去親蒙元的貴族大臣,清洗國內親元勢力,準備走向穩固王權、重新獨立的道路。 只是不久,紅巾軍北伐,兩次攻入高麗境內,差點讓高麗直接亡了國,這是另一場戰事了,下回接著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