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被授予元帥軍銜的人一共有十個,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在授銜前,主席堅決推辭大元帥這一軍銜,周總理,劉少奇等新中國領導人也緊隨主席后面,紛紛請辭授銜。 ![]()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原本可以被授予元帥軍銜,還是主席親自認可的。粟裕自認為自己資歷淺,堅決推辭元帥軍銜,主席尊重他本人的要求,退而求其次,將粟裕放在了大將第一位。 眾所周知,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非常出色,與十大元帥一比也絲毫不遜色。十大元帥中,能與粟裕軍事能力相當的當數林帥,劉帥,徐帥,彭總,四大帥也是以軍事指揮見長。 值得注意的是,以軍事見長的元帥中,彭總,林帥,劉帥都排在十大元帥的前列,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四,除了三軍總司令朱老總的地位不可撼動外,擅長軍事指揮的元帥排在了前面。 ![]() 徐帥的軍事指揮水平一流,不遜色于排名靠前的林帥,劉帥等人。可是,十大元帥中,徐帥排在羅帥之后,位列第八。羅帥軍事能力不及徐帥,可為何還能排在徐帥前面呢? 各有所長如果論軍事指揮能力而言,毫無疑問徐帥肯定要強于羅帥的,畢竟羅帥不是以軍事見長,他是軍中有名的“政工元帥”,與徐帥的專業不同。 徐帥的軍事指揮水平是受到絕大多數同僚的認可的,就連劉帥也曾經評價徐帥和粟裕大將是軍中最會打仗的將軍。 ![]() 劉帥位列十大元帥第四,他的話雖然不能說百分百受到大眾的認可,但是作為一名軍事家,劉帥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 熟悉紅軍歷史的人都知道,早期徐帥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打了許多漂亮的仗,當時紅軍的力量還很薄弱,徐帥指揮作戰常常以弱勝強,大漲紅軍士氣。 作為元帥中最早期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徐帥,除了在紅軍時期戰功赫赫外,在解放戰爭時期,徐帥依舊展現了他以弱勝強的本色。 在1948年的晉中戰役中,徐帥用六萬弱旅大勝蔣軍10萬大軍,而且徐帥還是進攻的一方,按理來說徐帥應該使用比敵人更多的兵力,才能完成進攻任務,可徐帥以弱勝強,六萬勝十萬,還獲得主席的表揚。 ![]() 徐帥軍事能力出眾,這是全軍上下眾所皆知的事情,如果拿徐帥的優勢來比羅帥在軍事上的弱勢,這顯然是不太公平的,評選元帥不僅僅看的是會打仗,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羅帥是有名的政工元帥,他所擅長的并非軍事,在革命時期,羅帥有兩大功勞,任何一個功勞都足夠讓他授予元帥軍銜了。 首先是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眾所周知,在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最為富庶的根據地就是東北了,其次是山東,這兩大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都離不開羅帥的付出。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羅帥就在山東開展根據地,并一步步擴大根據地,將山東根據地建設成為當時最為富庶的根據地之一。 ![]() 解放戰爭爆發前期,上級未雨綢繆,將大量的兵源和物資都運往東北地區,建設擴大東北根據地。 調往東北根據地的兵源和物資,絕大多數都是從山東根據地抽出來的,可見當時山東根據地在羅帥的經營下,兵源和物資都很充足,為全國解放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羅帥的管理和經營下,山東和東北兩大根據地成了全國的典范了,這兩片地區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實力最強,兵源和財力最為豐富的地方。 在解放戰爭時期,自四平戰役后,東北野戰軍損失很大,急需擴充兵力,正當林帥一籌莫展的時候,羅帥向上級提出了建議,采用組建“二線兵團”的方法,讓東北野戰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擴軍,增強了軍隊的實力。 四野和三野的強大實力,與羅帥早期對根據地的建設和開發有很大的關系。 羅帥和徐帥的不同之處羅帥能授元帥軍銜不僅是因為根據地建設的突出成績,他的資歷也非常老。 早期,羅帥曾參加了秋收起義,與主席一起上了井岡山,在紅軍時期擔任相當重要的職位。在解放戰爭時期,羅帥職位與林帥平起平坐,擔任政治委員一職。 ![]() 徐帥的身體情況一直不太理想,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指揮的戰役不如林帥,劉帥等人,在戰功方面也不是特別多,許多戰役原本是他指揮的,后來還是因為身體不得不退居二線休養,交由其他人指揮。 解放戰爭時期,徐帥的職務也不是很高,最高的職務是華北軍區的第一副司令員,軍區司令是聶帥,徐帥是聶帥的助手,在職務上是低于聶帥的。 當時徐帥所效力的華北軍區整體影響力,實力,戰功方面遜色于東北野戰軍,因此,就戰功和影響力而言,徐帥和羅帥一比并不占優。 ![]() 建國后,徐帥雖然被任命為三軍參謀長一職,但是因為身體原因,他基本上沒有到任過,一直在養病。 羅帥在建國后負責評定軍銜和軍隊干部定級工作,即便兩大重任壓在羅帥的身上,他依然圓滿完成了,受到主席的表揚。 總體來說,羅帥和徐帥分工不同,所擅長的領域也不同,兩人都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在解放戰爭時期,羅帥的職務要比徐帥大一些,再加上建國初期羅帥做了許多工作,并且很好地完成了,從這些方面來看,在十大元帥排名中,徐帥排在羅帥之后,位列第八也就合情合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