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針對醫學觀察期人員出現的“乏力伴胃腸不適”等表現時,推薦使用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上海發布的《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醫藥診療專家共識(2022春季版)》中成藥治療方案中,也將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用于無癥狀濕重于熱者的治療。3年的抗疫實踐中,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認可,其中藿香功不可沒。夏季來臨,暑濕侵襲,加之“新冠肺炎”為患,選用藿香,可抗疫防暑。 【藿香功用】 藿香,又名廣藿香、鮮藿香,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為“夏日祛暑除濕良藥”。 中醫認為,藿香性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濕,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本品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里之濕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濕,用于暑濕癥及濕溫癥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于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 《本草綱目》言其“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本草正義》言“藿香芳香不嫌其猛烈,溫煦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對胃腸有解痙、防腐作用,并有收斂止泄和擴張微血管而略有發汗作用。 藿香入藥有藿香葉、藿香梗、鮮藿香之別。藿香葉長于發表散邪,藿香梗長于和中止嘔,鮮藿香燥性微弱,長于清化暑濕,故暑月濕熱蒸騰時日用之最宜。 夏季常用本品嫩莖葉涼拌服食,或取本品煮粥,或泡茶飲服,對暑濕重著,脾胃濕阻,脘腹脹滿,肢體重困,納差食少,惡心嘔吐等,卓有效驗。但本品辛溫,陰虛火旺、舌絳光滑者不宜選用。 【藿香正氣類功用】 藿香正氣類是臨床常用的中成藥,出自宋《和劑局方》,方由藿香、紫蘇葉、白芷、白術、陳皮、半夏、厚樸、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棗等藥物組成,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多用來治療發熱惡寒、頭痛、胃痛、胸滿惡心、嘔吐腹瀉等,為夏秋季節常用的中成藥。 藥理研究表明,藿香正氣類中成藥有解痙、鎮痛、鎮吐作用,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且有抑菌作用,對多種細菌顯示了較強的抗菌作用,因而臨床應用十分普遍。 目前市售的藿香正氣類中成藥有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滴丸、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顆粒、藿香正氣合劑等,雖然同屬藿香正氣類中成藥,但由于劑型不同而使功效略有差異,臨床應辨別使用。 藿香正氣水是液體劑型,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在幾種劑型中療效最為明顯,但由于口感較差而使應用受到限制。服用時可先將藥水倒在杯中,再沖入約30ml左右的溫熱水趁熱飲服,十分鐘后再飲一杯熱水,服后要避風,讓身體微微有汗時最佳。服藥時要忌食生冷、葷腥、油膩、酸辣等食物,對酒精過敏或不能飲酒者應慎用或改用其它劑型。 藿香正氣丸是用煉制過的蜂蜜制成的蜜丸,速度慢而藥力持久。“丸”字在古代有“緩”字之意,即“丸則緩也”,是藥效和緩的中藥制劑,多用于一些慢性病的調養。 藿香正氣最初的制劑是藿香正氣散,散即藥面兒,在中醫學中有“散”者散也的說法,取其有發散之意,藿香正氣片即是用藥面兒壓成的片劑,但散劑不易久藏,藥性容易揮發。 藿香正氣軟膠囊是中藥的新劑型,比丸劑和散劑吸收的快,質地柔滑,容易吞咽,對害怕藥味和吞咽困難者較為適宜。 藿香正氣顆粒、藿香正氣口服液,藥味較小,口感較好,療效相對其它藿香正氣類中成藥效果差一些,但對于懼怕中藥苦味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選擇,尤其適用于兒童服用是其長處。 藿香正氣滴丸是經過多年科學實驗研制開發的高科技新藥劑型,克服了以往劑型內在質量不可控的缺陷,提高了療效。且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口感舒適,對胃腸道無刺激,容易吞服,氣味淡香而不再刺鼻難聞,口服后5~6分鐘即可發揮作用。 在辨證施藥的基礎上選擇藿香正氣類中成藥,最好選擇顏色深、氣味重的藿香正氣水、合劑,因為中藥的藥效在中藥的性味上,沒有了藥味藥效會大打折扣,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就是這個道理。對于胃口淺的人或兒童患者,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滴丸之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