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開學伊始,瑣事繁多,很難靜下心來把暑假的游歷給整理好,只是斷斷續續的寫。時間拖得久了,當時的心境都慢慢淡化了,草草了之,只為紀念。 在長沙市區呆了好多天了,也有些膩歪了,決定出去走走。 思來想去,還是衡山最方便,有高鐵直達,時間也不長。而且作為一個愛好旅行的好攝之徒,鼎鼎大名獨秀五岳的南岳衡山近在咫尺,豈能錯過? 長沙南站至衡山西站的高鐵只需29分鐘,在衡山西出站便有去往衡陽市南岳古鎮的中巴班車,6元一人,比較方便。 到達南岳鎮,有些訝異,臨街店鋪幾乎都是些賣香燭紙錢之類的宗教用品店。一下車,便有人吆喝著推銷自家的宗教用品,有些惶恐。 跟著導航往大廟走,只見一座牌坊巍然矗立在街道路中,四柱三門式的仿古石牌坊端是高大巍峨,車輛從牌坊的門洞中自由穿梭。這一刻,古典與現代相得益彰。 過牌坊,便是通往大廟的仿古一條街——南街。因已中午,饑腸轆轆的,決定先找個飯店,炒兩個菜墊飽肚子再說。 可是四下尋覓飯店,有些哭笑不得。似乎每家每戶都是賣香燭紙錢的,即使有做著其他的生意,其店中各類香燭用品也是主角。走在街上,感覺空氣里都是彌漫著濃郁的香火味,想找個純粹的餐館當真有些困難。 除了旅游,宗教文化產業倒成了當地的一大支柱了。自古名山衍大廟,廟養一方人,甚至整個城市也因宗教旅游而人氣興旺。 飯后,準備去游覽大廟。基本不用導航,只要跟著進香的人流走,相信絕對不會迷路的。 穿過街道,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廟正門——欞星門了。看著這氣勢非凡的石構山門,有些驚訝。要知道,能用欞星門作山門,其等級規格相當之高,必須是人才輩出、精英薈萃的地方,還必須要皇帝下詔書的大型廟宇才有資格擁有。 天下廟宇不計其數,冠以“大廟”稱號的卻少之又少,而南岳大廟確實擔當得起這個代表尊榮的稱謂。南岳大廟占地面積竟達98500平米,不僅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古建族群,且廟內建筑帶有皇家宮殿式的風格,故素有“江南故宮”之譽。 更令人稱奇的是,大廟坐北朝南,集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以及民間祠廟于一體,諸神各踞一隅,自由接受信眾香火,其樂融融,一派和諧氣象。 道觀八宮位于東邊,佛寺八院則處于西側,中軸線上則是儒家風格的九進皇宮建筑,儒釋道三教友好相處,香火裊裊不分彼此,實屬罕見。 如此之大的范圍,沒做攻略,游覽時感覺有些不知所措。決定先游覽中軸線上的主建筑群。 過欞星門便是奎星閣了。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石結構的樓閣,整體規模不大,但斗拱飛檐線條優美,又雕琢有美輪美奐的蛟龍,樣式極為精美。門窗彩繪雕縷古樸文雅,加上頂上覆蓋著的黃色琉璃,整體非常的古典雅致。據說藻井上雕有一條巨大的鎏金盤龍,故此閣又稱盤龍亭。可惜粗心錯過,倍感遺憾啊! 閣樓底座是兩米多高的青石臺基,正中有十字形的通道,這種形制在古建里很少見到。行在其中毫無壓抑之感,惟有一股充滿歷史古韻的氣息撲面而來。 從通道過的游客無不細心的撫摸臺基石面,冀望能多沾點文氣。畢竟奎星在民間又當成魁星(其實兩者不同),乃是主管天下文運的大吉星。魁又有獨占鰲頭的意味,這或許是家有兒女的信眾進香打卡的必到之所了吧! 我獨喜閣前的一對有些古樸的石雕獸像,只見鱗片滿身,充滿力量的四肢蓄勢后引,仰天長嘯狀,勢欲飛奔,充滿了桀驁不羈的氣勢。無奈學識尚淺,不知其真正的名字,估計也是龍生九子中的某一瑞獸吧! 走出通道,迎面是一座城門式的高大閣樓建筑,三個寬大的城門洞可供游客通行,此便為中軸線上的第三進建筑——正南門了。正南門很明顯就是采用故宮的建筑風格,只是規模小些而已。 從城門洞向前眺望,有一座黃色琉璃覆頂,八角重檐且玲瓏別致的紅色亭子,此為第四進御碑亭。亭前有一對神態淡然,栩栩如生的銅鶴,這種雕塑在故宮里也曾見過。亭內正中有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為康熙年間為重修南岳大廟而立的,碑文為康熙御筆,更加深了大廟的底蘊。 不知這是神龜還是赑屃(又叫霸下),在我的印象中,傳統中一般馱碑的大多為傳說中龍子中的老大赑屃吧。 【小知識】 明·楊基《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镮;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閑,故立于門鋪首。” 再沿中軸線向北行,是嘉應門。門前有一對現代鑄造巨大銅獅子,形態夸張。在大廟里的每一磚每一物似乎都充滿了靈氣,都被祈福的香客摸得的發亮。這赑屃是如此,哪怕是現代鑄的銅獅子也是這樣。 從頭部到尾巴,只要手能夠到的地方,無不摸得油光可鑒。甚至在御碑亭,有個香客竟然仰躺在赑屃上摩擦,似乎想盡可能的包攬好運。信仰是好事,能慰藉心靈;但過于貪婪,只想不勞而獲,把愿望寄托在這虛無縹緲的運氣中,即使神仙也不憐憫你啊! 繼續向前,是第六進的御書樓。樓前樹影中蔭、郁郁蔥蔥。樹蔭后一座磚木結構的重檐樓閣恢弘大氣,規制相當高。門前中間鋪有丹墀,中嵌蟠龍。閣樓二層的窗格鏤空,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翹,為古代所罕見。 終于來到大廟的正殿——圣帝殿了。這可是全大廟人流最眾、香火最旺的地方了。大殿形制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很像,供奉的是衡山最大的神——火神祝融,又稱南岳圣帝。大殿外香火紅旺,大殿內黑壓壓跪拜一片。 最吸引我的是大殿內外碩大的石柱,據說有72根石柱之多,象征著南岳72峰,可惜沒時間仔細數數。這些石柱來頭不凡,很多都是民國時期那些叱咤風云的軍政大員所捐助的,上面都刻有他們的職務與姓名的大字。 殿前的廣場兩側各有一座焚燒香燭紙錢的寶庫,爐內火光四溢,肆意的吞噬著來自香客們的祭供。香火之旺盛,世間少有。 看著煙霧繚繞的寶庫,感覺鼻腔里都塞滿了灰塵。人頭攢動的信徒無比的虔誠,有些甚至三叩九拜的大禮,心中更有無限感慨:在講究環保的當今,到處PM2.5超標,這里的一些老舊習俗是不是也與時俱進的適當改變一下呢? 過大殿,是第八進的圣公圣母殿,再往后便是后山門了。出后山門便可登臨衡山。當然,時間尚早,轉而慢慢欣賞東西兩側的佛道廟觀。 逛完整個南岳大廟,有些震撼。大廟的規模之大、形制之高、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善國內罕見。三教和諧共處,香客供奉不分佛道,火神祝融獨尊一方,這也是世間一大奇。 當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無論佛教還是道教,或者是民間祠廟,都少不了對財神和藥王的供奉。而且財神還分武財神和文財神之說。在西八寺里,有座大殿文武財神甚至就并肩而坐,坦然分享信眾的香火孝敬。 宗教啊,果然一點兒也不免俗,始終迎合著世俗萬民的剛性需求。發財和健康,或許是大眾百姓最迫切的心愿吧! 南岳大廟是如此,天下大大小小的廟宇道觀何嘗不是這樣?衡山香火之旺,似乎已遠遠的超越了我的判斷。 現在只是尋常的日子,若是初一、十五等特殊的日子,又將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呢? 相關游記鏈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