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心臟病、中風和腎衰竭的主要可預防危險因素,也是導致過早死亡、癡呆、殘疾等嚴重健康威脅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大約30%的高血壓患病率是由高鈉飲食所致,全球約有4~5億人因高鈉飲食導致高血壓[1]。 因此,減少鈉鹽攝入量對于每個人維持身體健康都至關重要。日常飲食中,食鹽是我們攝入鈉的主要來源。那么,怎樣吃才健康?是否需要將家中常備的普通鹽更換為低鈉鹽呢?每個人都可以食用低鈉鹽嗎? ![]() 少吃鈉 能救命 每天鈉攝入量每增加1000mg(2.5g鹽),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8%。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傳統菜肴中大量的濃油赤醬也使我國成為了典型的高鈉鹽攝入國家,而高鈉鹽攝入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如引發高血壓,增加卒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的患病風險。適當限制食鹽攝入量,將有利于降低及緩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2],安全有效地減少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甚至,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2007年就已將減少鈉鹽攝入列為預防慢性病的最佳措施之一[3]。 ![]() 減鈉行動, 從家家必備食鹽開始 平時,一說起減鈉,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飯少放鹽、少吃鹽,但其實除了食鹽這一種調味品外,生活中還有很多隱形鹽也需要引起注意,比如醬油、雞精、火鍋底料等調味料,辣醬、黃豆醬、番茄醬、咖喱醬等各種風味醬,香腸、臘肉、魚干、咸肉等熟食,面包、餅干、薯片、蝦條、辣條、果脯、蜜餞等零食,這些食物中鈉鹽的含量也不可小覷。 ![]() 低鈉鹽 是不是更好? 低鈉鹽比普通食鹽鈉含量低,對于國人,尤其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選擇低鈉鹽是成本低廉且安全有效的預防慢性病的手段之一。 ● 什么是低鈉鹽? 低鈉鹽是以氯化鈉為載體,添加一定量的鉀鹽、鎂鹽,從而改善體內鈉、鉀、鎂平衡狀態的一種食用鹽,因其鈉含量比普通食鹽要低,故稱為低鈉鹽[4]。 一般情況下低鈉鹽可分為3類,Ⅰ類由食用鹽、食用氯化鉀、食用硫酸鎂組成,Ⅱ類由食用鹽、食用氯化鉀、食用氯化鎂組成,Ⅲ類由食用鹽、食用氯化鉀組成[5]。 ● 人人都適合低鈉鹽嗎? 由于國人在日常飲食中鈉攝入量明顯過高,故而對于絕大多數健康人群而言,建議選擇低鈉鹽來代替普通食鹽。 但是,由于低鈉鹽中鉀含量相對較高,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則不適合,比如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存在排尿功能障礙的患者,如不能將鉀有效排出體外,容易造成高血鉀。患有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臟排鉀能力下降等疾病者,不僅不可食用低鈉鹽,普通鹽也要少吃[4]。另外,因腫瘤接受大劑量化療者,發生感染、大面積燒傷或有其他創傷者,由于在創傷后細胞內鉀大量釋放入血,也不適合使用低鈉鹽[4]。 ![]() 日常限鹽 低鈉小妙招 ①少點外賣,多做飯 無論是街邊小吃,還是餐館里的美食,其鈉含量都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因此,建議大家少點外賣,多做飯,這樣可以自己調控食鹽的添加量,比如少用鹽,多用蔥、姜、蒜等來調味,或者烹調時,多利用食物本身的味道來調味,如洋蔥、辣椒等。 ②多吃新鮮食物,少吃深加工食品 新鮮食物通常含鈉量都比較低,推薦多吃,而深加工食物,如火腿、午餐肉、熏肉、咸菜、辣醬等,在其制作過程中都會加入較大量的鹽,不利于控制食鹽攝入量,建議少吃。 ③家中常備控鹽小工具 生活中人們做飯時,多憑借感覺和經驗添加各種調味品,這樣不利于對攝入量的把控,建議家中常備一些控鹽小工具,如限鹽勺、控鹽罐等。 ④購買包裝食物要看標簽 購買包裝食物時,應認真閱讀食品標簽、成分表,對于高鈉食物少買、少吃。 ![]() 參考文獻: [1]2022 World Hypertension League, Resolve To Save Live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dietary sodium (salt) global call to action. J Hum Hypertens. 2022 May 17:1–10. [2]董洋宏,石治宇,尹新華.鈉鹽攝入量在高血壓中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8,39(02):190-194.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18.02.015. [3]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ducing salt intake in populations: report of a WHO Forum and Technical Meeting (2006: Paris,France)[R]. Geneva: WHO,2007. [4]袁蒲,李杉,楊麗,等.低鈉鹽—從飲食上防控高血壓[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0):23-25.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0.023. [5]胡佳慧,羅霜,王丙文.我國低鈉鹽的發展與研究現狀[J].現代食品,2021,27(5):21-23.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1.05.007. |
|
來自: 昵稱7305905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