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傷亡超過了3500萬人,其中軍人約380萬,傷亡人數大部分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在中國軍民的奮力抵抗下,日軍也有150余萬的傷亡,我國拖住了日軍的陸軍主力,為第二次反法西斯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相繼占領了我國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多座大城市,付出了較大傷亡的代價。 1939年9月,日軍派遣十萬大軍,意圖攻占我國一座城市,打了三年,付出了11萬傷亡的代價。 這座城市就是長沙,在長沙城下,中國軍民在薛岳的指揮下,同仇敵愾,日軍屢屢受挫,損失慘重,大大增長了我軍抗日的士氣。 日軍執著進攻長沙城 1939年9月,日軍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抗戰的意志,岡村寧次調集了10萬大軍,將目標鎖定在長沙,意圖消滅我第九戰區主力。 打仗打的是后勤,抗日戰爭時期,湖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兵源、工業原料產地,且第九戰區司令部設在長沙,日軍決定拿這座城市開刀。 第九戰區司令官是薛岳,他是一位能戰善戰的愛國將領,得知日軍進犯長沙,誓死保衛國土。 薛岳認真觀察長沙附近的地形,結合相關情報內容,制定出了一套對付日軍的作戰方案。 為了放緩日軍裝甲部隊的進軍速度,在薛岳的部署下,民眾對周邊鐵路公路進行破壞。 日軍多路大軍進展緩慢,受限于地形等因素,被我軍層層阻擊、分割、側擊、包圍,損失慘重。攻勢受挫的日軍最終選擇撤退,我軍展開反擊,日軍士氣受到極大影響。 日軍首次進攻長沙受挫后不甘失敗,發起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前期,日軍吸取了第一次的失敗教訓,從湘北一地區發起總攻,集中優勢兵力。 開戰之初,薛岳沒有準確掌握日軍動向,選擇了三面防守的策略,吃了一個不小的虧,最危險的時候長沙株洲一度被日軍占領,情況非常危險。 在中國軍民的奮力反擊下,日軍的進攻后勁不足,損耗極大,已經無力提供后勤保障。薛岳抓住機會,命令第九戰區主力追擊日軍,收復了失地,在阻擊戰中殲敵數千,保衛了長沙。 第二次長沙會戰后,日本在國際上威望一落千丈,中國抗擊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歐美開始有計劃援助中國物資。 連戰連敗的日軍還是不放棄占領長沙,消滅第九戰區主力的目標,于1941年12月發起了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我軍一線兵團依舊采取了逐層抵抗,消耗日軍戰力,挫敗日軍攻勢的方法。 在反擊戰中,我軍兵力部署得當,協同周密,對部分日軍展開合圍,使敵人無法脫離戰場,被我軍步步蠶食,取得了又一場長沙大捷。 此次長沙會戰結束后,日軍兩年內沒有大規模向第九戰區發起進攻,歐美對中國另眼相看,提供了許多貸款援助,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日軍三次執著進攻長沙,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打了三年不僅沒有占領長沙,而且還付出了十一萬人傷亡的代價。 長沙會戰有哪些閃光點? 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我軍與日軍進行了多場大會戰,如南京保衛戰、上海戰役、徐州戰役、武漢會戰等,打得最漂亮,殲敵最多的當屬三次長沙會戰。 長沙戰役與其它大型會戰比起來,還是有不少閃光點的,主要是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三次長沙會戰最終的結果是中國軍隊勝利,而南京、上海、徐州等大型會戰,則是以失敗告終。 第二,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與日軍傷亡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的傷亡要高于中國軍隊。 第三,三次長沙會戰中,指揮得當,沒有犯重大失誤,與抗日戰爭之初的幾場戰役相比,有非常大的進步。 第四,長沙會戰中,上至指揮官,下至普通士兵,都有決心打贏這場戰役。官兵團結,軍民團結,同舟共濟,有這種必勝的信念,是戰勝日軍的關鍵。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岳起草電報,表示了必戰、必死、必勝的決心與信念。薛岳將軍對部下說: 長沙會戰關系國家存亡。岳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要求各集團軍總司令、軍長、師長務必親臨前線,有與長沙城共存亡的決心,英勇殺敵。 第五,長沙會戰意義巨大,不僅體現在國內,還有更大的國際意義。 長沙大捷,讓歐美對中國刮目相看,給我們提供了所需的援助。英國《泰晤士報》在長沙大捷后這樣報道: 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總的來說,長沙大捷是一場了不起的戰役,中國軍隊不怕犧牲,英勇抗擊的精神,是這場戰役能夠取勝的關鍵。 向長沙會戰中犧牲的軍人敬禮,他們馬革裹尸,將忠魂留在了長沙城中,受世人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