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誕生以來,石窟寺就一直是信徒們崇佛齋會、巡禮祈愿的頂配場所。

及至其傳入中國,很快又遇到了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北魏。
這個短命王朝國祚雖不到150年,卻先后在兩座都城營建了舉世矚目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北魏 釋迦佛 云岡石窟第20窟
然而,石窟寺造價高、歷時久,還受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注定無法推廣。
因此,這種宏偉藝術(shù)的平價替代品——造像碑,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你或許想象不到,這項平替的誕生,竟是源于某次缺少經(jīng)費的“社團(tuán)活動”。

北魏時期,佛教被立為國教。在皇室官方背書的加持下,佛教信仰很快在鄉(xiāng)間田野傳播蔓延開來。
北魏 《魏孝文帝禮佛圖》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原位于龍門石窟賓陽中洞)
與此同時,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一種被稱為“邑義”的佛教社團(tuán)。
這些社團(tuán)的成員多是當(dāng)?shù)厮准曳鸾掏剑笇?dǎo)老師則是僧侶,社團(tuán)活動有齋會、誦經(jīng)等,而募集的社團(tuán)經(jīng)費,主要用于營造佛像、寺塔等建筑。
(釋寶瓊)率勵坊郭,邑義為先。每結(jié)一邑必三十人,合誦大品人別一卷,月營齋集各依次誦。如此義邑乃盈千計,四遠(yuǎn)聞?wù)呓詠碓炜睢?/span>
—— 《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八》
由于邑義的人數(shù)并不固定,少則十?dāng)?shù)人,多則數(shù)百人,加之信徒之間經(jīng)濟(jì)條件多有差異,導(dǎo)致有錢的邑義能出資參與皇家項目——龍門石窟的建造;而沒錢的,只能尋找平替。
有什么東西,既能像石壁一樣開鑿佛龕,雕刻發(fā)愿文;又能節(jié)約成本,減少經(jīng)濟(jì)和技術(shù)投入呢?
至少在東漢年間就廣泛應(yīng)用的石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東漢 熹平石經(jīng)·周易殘石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于是,這些或放置于通衢大道旁,或屹立在佛寺院落中的“平替”石窟寺,就此誕生。
北魏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造像碑通常是上部開龕,龕楣陰刻各類吉祥紋飾,龕下則是香爐和一眾供養(yǎng)人。
榜題大部分為同姓,也能看出邑義雖是佛教社團(tuán),卻也避免不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宗族因素。
北魏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論氣勢,造像碑沒有石窟寺宏偉雄壯;論藝術(shù),也不如石窟壁畫精美絕倫;甚至從宗教的角度,供養(yǎng)十座碑,可能也不如開鑿一個窟的功德高。
但它們依舊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fēng)雨,聽著百姓殷切祈盼,看著人間世代變遷。

凡是在中華大地上留下姓名的宗教,大多擁有一項技能——拿來主義。不論是既有的神仙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故事,皆能被套上宗教認(rèn)可的價值觀,為其所用。
唐 西晉石佛浮江 莫高窟第323窟壁畫
而佛道兩家作為東漢至魏晉的宗教頂流,互扯頭花的故事自然不少,從北齊人創(chuàng)作的《魏書·釋老志》中,也能窺見一二。
“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這是道教直接“收編”了佛。
“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這是佛教自稱由張騫引入,將傳入歷史提前了兩百年。
唐 張騫出使西域 莫高窟第323窟壁畫
然而,或許是因為底層信眾大量重合,并無矛盾,或許只是因為貧窮,在佛道爭端激烈的北朝,卻出現(xiàn)了同時供奉兩教的造像碑。


北魏 魏文朗佛道造像碑 藥王山博物館藏 碑陽拓片(左)、碑陰拓片(右)
我們能很輕易地從服裝上分辨出道教和佛教的神仙:左邊本土的神祗身著漢人衣服,右邊外來的菩薩則穿著印度僧侶的服裝。
但若從坐姿、手印上看,左邊這兩位道教神仙,顯然是不夠中國范的。
而右邊菩薩也很入鄉(xiāng)隨俗——根據(jù)魏晉時“門戶用雞”的風(fēng)俗,在自個兒的龕楣上也擺了兩只雞。倒也沒別的意思,“雞主以御死避惡”,圖吉利罷了。
北魏 魏文朗佛道造像碑碑陰龕楣 藥王山博物館藏
至于碑紋的其他裝飾,如鹿、虎、飛天等,則都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佛陀本生故事中,皆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
不論出于哪個角度,我們都能從這塊石碑上看到本土與外來文化的吸納與結(jié)合。
這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體現(xiàn),又何嘗不是促進(jìn)后世文化交融的蝴蝶翅膀。
北魏 異國的懸山頂建筑 莫高窟第257窟壁畫
西魏 穿著漢裝的北朝貴族 莫高窟第285窟壁畫

不論是石窟寺中,還是造像碑上,供養(yǎng)人和發(fā)愿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信徒們供養(yǎng)神佛,總是有生前或身后的需求。即便是再虔誠、富有、無欲無求的信徒,也難達(dá)到“做功德不留名”的境界。
五代 天公主等供養(yǎng)人像 莫高窟第61窟壁畫
而信徒們所盼的,要么是為已去世或尚在世的親屬祈福;要么是出于大乘佛教教義,為天下蒼生、一切有情祈禱。
北魏 佛像 龍門石窟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石窟,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龕 龍門石窟古陽洞
這尊造像是長樂王夫人為她的亡子所造,希望兒子能托生在“天上諸佛之所”“世界妙樂自在之處”。也愿世間眾生,能分享到這份福祉。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jié)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彌勒像一區(qū),愿牛橛舍於分段之鄉(xiāng),騰逰無礙之境,若存托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涂惡道,永絕因趣,一切眾生,咸蒙斯福。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龕》
北魏 供養(yǎng)人列像 龍門石窟古陽洞
現(xiàn)在再看造像碑發(fā)愿文,就不難發(fā)現(xiàn):平民之愿與王公之愿,所差無幾,殊途共歸。
延昌元年七月十五日,朱奇兄弟三人等為父母造石像一區(qū)。
——《朱奇兄弟造像碑》
北魏 朱奇兄弟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另一尊北周造像碑的發(fā)愿文則更加宏大。
大周天和三年……佛子雷僧為亡父母、見存合門大小,敬造石像一區(qū)。上為皇帝殿下、曠劫師僧,下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緣眷屬及法界眾生,愿但彌勒三會長在,初首齊成正覺,一時成佛。
——《大周造像碑》
值得注意的是,“七世父母”來源于佛教六道輪回的理念,指的是今世加過去在六道輪回時的父母。因此,也可以衍生出“一切眾生”的含義。
這個發(fā)愿人不僅為父母親屬祈禱,也為皇帝、僧人、乃至一切眾生祈禱。希望他們能受彌勒開悟,得道升天,不再受苦。
北周 王文超石造像碑 甘肅省博物館藏
在北朝存在的短短195年中,共經(jīng)歷了五個朝代、二十七位帝王,是中華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之一。百姓們所期望的平安自在,是在夢里也難實現(xiàn)的。
造像碑的使命,或許并不是求神拜佛、獲得庇佑,而是幫助千年后的我們,去認(rèn)識那些樸實而虔誠的生命。
唐·釋道宣《續(xù)高僧傳》
張方、鄭文,《關(guān)中北朝造像碑龕楣道教圖像考釋》
耀生,《耀縣石刻文字略志》
胡文和,《陜西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類型和形象造型探究》
白文,《陜西富縣博物館藏北魏隋代造像碑研讀》
陜西省耀縣藥王山博物館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
王靜芬《中國石碑:一種象征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后的運用》
微博@莫高窟,《敦煌寶藏|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絲路的圖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