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閘路是上海靜安區的一條小馬路。在江寧路附近,新閘路1124弄,有一個小區,叫“沁園邨”。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據說,在文革期間,還因此逃過改名一劫。 沁園邨是1932年造的老房子,新里結構,所謂“新里”,也就是新式石庫門,相比“舊里”,就是院子圍墻低一點,天井顯得更亮堂,衛生全配套,二樓、三樓都有一個大陽臺,這是比較少見的。和同年建造的四明邨相比,沒有汽車間。盡管如此,在當時的上海灘,這樣的小區也是比較西式,比較時髦的。 沁園邨據說是盛宣懷的產業,但又有一個說法,盛宣懷只是替孔祥熙出面辦的產權登記而已。
注意到這個小區,是因為有一日,在圖書館里翻到一本介紹“阮玲玉”的書,里面提到里廂9號是她的故居。1933年時,茶葉商人唐季珊用10條“大黃魚”買下來送給阮玲玉的。當年,應該有很多娛記狗仔蹲守于此吧。 阮玲玉在《戀愛與義務》中扮演女學生 所謂“蓬畢生輝”大概就是這樣。因為有一個名人,整個小區就“與有榮焉,幸甚至哉”了。據說這里常有拍電視電影的關注。不過現在住在這里的也是普通人家,估計也是不甚其煩。 知道阮玲玉的人應該不少,但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哪能一樣人?可能也不是一二句說得清楚的。
蔡楚生與阮玲玉在《新女性》拍攝現場 阮玲玉在電影中的臺詞“救救我,我要活” 恰似當時她的心聲 說實話,阮玲玉的事情如果放到現在,那也不是個事。君不見某圈,這個門那個門,此起彼伏,生怕上不了頭條。這樣來看,阮玲玉實在是不適合娛樂圈。 除了阮玲玉,李鴻章的長孫李國杰也曾在此居住。據說,這里是其三太太的家,李國杰多數時間也是呆在這里。李國杰就是在沁園邨弄堂口遇刺身亡的。 李國杰
曾經入住沁園邨的名人還有很多,據不可考,還有趙四小姐、鄒韜奮等在此驚鴻一瞥。書畫名家,張大千的女弟子歷國香也是這里的居民。另外,沁園邨22號曾是中共地下組織的活動點,“曉鐘劇團”和秘密電臺的聚集地。共產黨人汪翠英、潘秉乾夫婦曾在這里從事地下工作。 弄堂是普通的弄堂,有了故事,就會顯得不普通。走在這里,宛若可以望見阮玲玉當年穿著旗袍裊娜的身影,不同的時空中,也許可以插肩而過。上海這樣的弄堂還有很多,直待有心人去挖掘。 這本書封面上的照片據說是阮玲玉在沁園邨家門口所拍 曾經的人,曾經的事,曾經的驚悚與哀嘆,都已經隨風而逝。弄堂里靜悄悄,陽光打在米黃色的墻面上,顯得更亮,更暖。 探尋法租界的花樣年華 分享和歷史擦肩而過的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