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五月梅雨古詩七首:東吳五月黃梅雨,榴花五月雨中開 在古詩當中常常會出現”江南五月黃梅雨“”五月梅天“這樣的字樣和用法。 那么農歷五月為什么用黃梅雨和黃梅天作為物候節氣的標志呢?那么梅雨究竟是什么時段的雨? 實際梅雨這個概念,起源于南北朝。因為此時有宋齊梁陳多個朝代更迭,但是并不影響這里的農業基礎,相反戰爭和交流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土地肥沃經濟繁榮,盛產梅子。在古代,梅是重要的水果和酸味調料以及藥材。江南梅子是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的。 那么在晚春早夏,乃至仲夏,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此時江南在海洋洋流的影響下,多雨潮濕,次第催熟這里的梅子。 最初的梅雨概念,是泛指催熟梅子的春夏之雨,時間長,范圍廣。 比如梅月,是指的農歷四月,梅子逐漸走向成熟。 ”長廊連紫殿,細雨應黃梅。 浮云半空上,清吹隔池來。 集鳳桐花散,勝龜蓮葉開。 幸逢為善樂,頻降濟時才。“南北朝末隋初 · 薛道衡《梅夏應教詩 》 這里的細雨黃梅,是指的早夏催熟梅子的溫潤夏雨。 此時還有晚春的景色,比如桐花還在開放,蓮葉正在出水,此時梅子青青,有少量的梅果轉向成熟期。 杜甫也有 四月梅雨的描寫”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而 柳宗元有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這些都說明,在先唐和唐朝,梅雨是個相對寬泛的時間段,從晚春到仲夏,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而梅子成熟的過程,依賴夏天的雨水滋潤。 但是梅雨,不只是催熟黃梅的雨,在梅子黃熟的農歷五月,甚至早已經沒有了梅子的農歷六月,在江南廣袤地帶,每年會有長達半個月到四十天的雨季,這些夏雨帶來豐沛的降水,河流滿漲,正是農作物果木蓬勃旺盛的季節。 此時的高溫高濕的雨季,以農歷五月為重要的雨季,甚至會持續到農歷六月中旬,所以此時的雨,稱之為”黃梅雨“或者”霉雨“。 而宋朝之后的黃梅雨,也多半是指的這一階段,側重在仲夏五月,所以有著黃梅五月雨,黃梅五月天的說法。 ”黃梅縣邊黃梅雨,白頭浪里白頭翁。 九江闊處不見岸,五月盡時多惡風。 人間穩路應無限,何事拋身在此中。“唐 · 白居易 《九江北岸遇風雨》 唐朝的白居易從京官貶謫到江西九江,南方的多雨氣候很讓他不適應。 比如在黃梅縣邊,遭遇了連綿的江風江雨,這里也就是五月的梅雨,暴雨如注,驚濤駭浪。實際黃梅縣并不產梅子,但是名字叫得好,叫黃梅,五月的梅雨襲來,江船顛沛,地氣潮濕,白居易心情格外不好,像汪洋中失去方向的小船,這主要是他的心理感受。因為被皇帝厭棄,可能終生都要遭受未知的磨難。何況白居易常年居住京城,這九江夏天的風雨給了他個下馬威。 那是天昏地暗,心情下雨,如同梅子黯淡的黃。 唐朝的梅雨相當寬泛,四月也叫梅雨,五月也有梅雨,要是雨季不停,仿佛整個夏天都在霉潮的雨中。 ”梅天下梅雨,綏綏如亂絲。 梅生獨抱愁,四顧無與期。“北宋 · 梅堯臣《 五月十日雨中飲 》 到了宋朝,梅雨的界定,相對縮小,雖然梅子黃時雨,也指的是初夏的雨,漸次催熟黃梅,但是梅雨多半是指的仲夏五月的江南雨季。 所以有了五月梅天的說法,這個梅天,不特定是說的梅子黃時天,而是指的這段時間的連綿的雨,不但催熟梅子,催落梅子,也帶來各樣夏天果實的成熟。 梅堯臣姓梅,特別喜歡梅樹梅花。 五月的梅雨天氣下著梅雨,那連綿的雨繚亂如此。 而他在四面蕭蕭的雨中庭院飲酒,自己就站成了江南一棵樹,有傷感,有得意。 ”東吳五月黃梅雨,南浦孤舟白發翁。 貂插朝冠金絡馬,多年不入夢魂中。“南宋 · 陸游 《夏日雜題六首 其一 》 陸游老家就是浙江山陰,這里農歷五月進入雨季,梅子其實四月就已經成熟采摘,但是這一時段的雨,已經約定成俗,叫作梅雨和黃梅雨。 在江南五月的黃梅雨季,我回到家鄉隱居,白發蒼蒼,孤舟垂釣。 我愛著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江南夏雨。 那些上朝堂,帶官帽,穿貂皮,騎駿馬的浮華,我就已經淡忘。 我愛著這里的土地的豐饒,煙雨的滋潤,孤舟垂釣的自在,五月夏天的豐美,這是比當官更有味的生活和樂趣。 陸游沒有絲毫羨慕當官的生活,他實際手上還是有積蓄的,在城市里過上好一點的生活,非常容易,但是他回到老家,隱居加務農,將自己真正融入田園山水,和農民鄉鄰共著生活的甘苦。對于他來講,他是主動品嘗,樂于享受這種清貧之樂的。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陸游不窮,但是他愿意過窮日子,并且教育子孫,耕讀并重,不要刻意追求功名,而要將自己放低,可以應對各種生活的變數。 這是陸游的長壽秘方,他真心寄情田園山水,活了86歲。 他愛著五月的梅雨,雖然也淋壞著他的房屋,但是他愛著滋養土地和苗木的夏雨,心懷農事,共普通人的甘苦。 “梅雨潤兼旬,暑月不知夏。 溪流三尺強,舟人驚昨夜。 余家有瓜田,蘋藻紛揉藉。 魚蝦失憑依,跳躍至床下。 四鄰各凄涼,惟有酒可借。 五月藉新白,咀嚼勝棗炙。”南宋 · 薛師石梅雨 《節錄》 這是五月的梅雨,已經下了20來天,五月的立夏,按道理炎熱,卻在這樣的雨中,沒有夏天的感覺。 但是這場雨太漫長豪放,成了雨災。 一夜之間溪水滿漲,山洪暴發,船家一夜驚恐。 而他家的瓜田,一夜之間飄滿了溪水中的萍草,溪水進入了房間,魚蝦游到了床下。 鄰居看見這樣的大水,凄涼萬分,面面相覷,宛如有末世之感,家里的很多東西,都被這樣的雨和水打濕淹沒,倒是紛紛拿出酒來壓驚。 倒是有一種苦中作樂的樂觀,就著被淹沒的田園,拔除些茭白,摘些可以即食的瓜果,勝過了平常的煙火美味。但潛臺詞,這是被水困住,餓得呀。 說梅雨潤澤,要是潤成這樣,也就成災了。 ”才見迎梅又送梅,榴花五月雨中開。 江南芒種田家候,白下端陽客子杯。 古壁腥延蝸角上,空階青引石衣來。 離腸何苦淹淹滴,用愧當年濟旱才。“明 · 屠僑《五月梅雨 》 這里迎梅送梅,是指的五月的梅雨,催熟了梅子,又催落了梅子。 而雨一直沒有停。這雨可以說是黃梅天氣送梅雨吧。 不過五月卻有明麗的榴花開,有芒種和端午兩個大節氣節日。 梅雨對于芒種節氣的農業插秧是有天之助的,正是梅雨的到來,讓稻苗此時吸足雨水,奠定秋之收獲。所以梅雨和芒種往往緊密相連。 有把芒種之前的雨水,定為梅雨,也有把芒種當天的雨,當作入梅期,也有把芒種節氣的第一個壬日,作為傳統入梅,各地風俗情況不一樣,但是和芒種相關的雨,都是農作物的好雨時雨。 梅雨滋潤著端午節的熱鬧,因為端午節如果有雨,就不會覺得太陽毒辣,暑氣纏身,反而讓節日過得清麗盛美,因為吃粽子,掛彩絲,看龍舟,穿新衣,總不要太熱才好。 正是梅雨潮濕溫潤,所以蝸牛滿地,苔蘚瘋長,喜歡的,覺得夏日煙雨充沛,不喜歡的,也許潮濕到心境憂傷。 然而憂傷惆悵,總還是因為有這樣的情懷,寧可有而泛濫,好過枯澀淡薄吧。 此時的梅雨,也滋潤人的心靈啊。 ”江南五月楊梅熟,高田下田梅雨足。 割盡黃云麥隴虛,參差出水秧針綠。 長養風來稻葉肥,家家乳燕拍簾飛。 沿村日暮繰車歇,少婦梳頭換葛衣。“ 清 · 莊德芬《 田家詞》 有人說梅雨是梅子黃時雨,還是楊梅紅時雨呢? 答案很簡單,都算,如果你愿意加上,此時還是杏子黃時雨,荔枝紅時雨,稻苗青青雨,荷葉田田雨。 所以五月煙雨,催落了梅子,催紅了楊梅,桃子,雨繼續下,水稻高田低田,都是一片盈盈之水,讓我想起美麗豐饒的梯田。 五月的小晴朗,快讀收割了麥子,五月綿長的雨季,茁生了水田如針的稻秧。 那稻苗在風雨中蹭蹭茁壯成長,不幾天就是青青稻浪。 那小燕子也快速成長,好吃好喝的季節,它們和孩子一樣,努力成長,精力十足,這不細雨中學飛呢。 而五月的梅雨,在晚間若有停歇,你會看到,鄉村主婦,在傍晚沐浴梳頭,換上了最清涼的夏衣。這是一天紡紗織布后的放松休閑,干凈齊整的樣子,有勞作之后的生活和家常美。 那鬢邊順手帶朵庭院的梔子花,茉莉花,搖著蒲扇,那種動人,不輸給城市里的夏日風情,更樸實,更耐看。 實際現代意義上的梅雨,已經是個特定的氣象氣候專有名詞,和梅子成熟不大相關。 且定義也有講究,通常是指的仲夏兩個星期有六天雨,而氣溫在22度以上,才算梅雨的入梅。這是指的 每年公歷6、7月份的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氣流,盤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同緯度同雨帶的扶桑和韓國,出現的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這已經基本沒有梅子什么事了。 這里的梅雨更像”霉雨“。當然對于農業有好處的雨,都叫好雨。 過了梅雨季,就會正式迎來火熱酷暑的夏天。 所以仲夏五月梅雨天,還是最值得回味和領略的時段。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