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那么榜眼呢? 榜眼,顧名思義,“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在這里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狀元”。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后來第三名稱作探花。 古今文學者多把探花郎寫的風流倜儻,風頭遠蓋狀元、榜眼,如古龍筆下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李尋歡。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成型于北宋晚期。 唐代進士及第后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沿途采摘鮮花。然后在瓊林苑賦詩。 據清人趙翼的《陔余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圖源劇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shineboy1 > 《國學府邸 每天 新天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