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來,隨著一系列國家政策措施的出臺,我國河流水質普遍改善。然而湖泊水質和生態環境并沒有明顯好轉,許多湖泊反而出現水質持續惡化和生態功能退化。 針對這一矛盾,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研究員團隊以長江流域湖泊環境變化及其生態修復成效為主要對象,開展了長期監測與對比研究。在近期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觀點文章中,他們明確指出,我國湖泊治理策略未能遵循“水體流域生態系統是綜合性有機整體”的科學理念,治理方案和過程均存在顧此失彼的現象。
2008~2018年間長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湖泊水質變化趨勢 如上圖所示,作者基于長江流域干流14個斷面和25個湖泊的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4+-N)、總磷(TP)、總氮(TN)、葉綠素a(Chla)和生物多樣性指數等多指標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2008~2018年間長江干流水質普遍有所改善,而流域內湖泊水質和生物多樣性等指標并沒有好轉。 研究認為這種變化狀態需要從人類活動和自然條件兩個方面給出解釋。人類活動方面,我國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偏低,氮磷等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甚至高于湖泊環境濃度;而隨著近年區域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類廢水排放總量一直在上升,導致點源污染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同時,我國許多湖泊流域鄉村面源污染的處理率較低,即便是經濟發達、河網遍布的太湖流域,目前也僅有約10%的面源污染能為濕地吸納。自然條件方面,長江中下游地區淺水湖泊特性導致其內源污染的貢獻居高不下,全球變暖的作用更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和藻類水華,進而形成水體厭氧和營養鹽高效循環促進水華的惡性反饋。 面對人類活動與自然條件雙重脅迫下湖泊治理效果不佳的現狀,研究團隊提出要有效地改善富營養化湖泊水質,必須把污染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施湖泊-流域一體化治理與保護。 以太湖流域為例,可通過構建“水—糧食—能源—氣候—經濟”關系框架,將流域內的污染物處理與水量管理、綠色農業和制造業升級、沉積污染物處理、經濟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有機結合,瞄準流域高質量發展方向,開展系統性的綜合決策研究,開發能夠以更大規模,集成統籌和處理不同部門工作的決策工具。值得欣慰的是,2019年12月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將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包涵其中,這反映出決策層已經認識到了從區域整體角度綜合性制定環境保護計劃的重要性。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
來自: longhy200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