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本質是對安全感的依戀,故鄉的一切也許有著太多缺點,但因為熟悉就不容易厭惡或恐懼。而陌生的地方即便再好,陌生本身就會激發天然的恐懼感。 家鄉的飲食也是安全感的來源。之所以母親懷孕時期的飲食結構會塑造子女的口味,正是因為那些飲食是母親用自己的身體檢驗過了,證明是安全無害的緣故。 寄居在你的消化系統里的微生物也早已經和你家鄉的飲食磨合好了,所以陌生的飲食即便更可口、更無害,卻還是容易激發你體內微生物的不適,而它們的不適也就表現為你身上的所謂水土不服。 回家過年,這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有過的經歷。即便年年都有很恐怖的春運高峰,但哪怕你在千里之外,總有各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能幫你在除夕之前到家,和家人一起團圓守歲。就算真的趕不到家,至少還有電話和視頻可以幫你。 但古人就沒有這些條件了,一旦背井離鄉,回家就永遠是一段跋山涉水的艱難旅程。平時也沒有任何方便溝通的方式,只有書信,卻不知道能否寄得到家,也不知道一封信到底要在路上耽擱多久。 現代人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語言的表情能力,這里的表情指的是表達情感。說句可能引起爭議的話,現代人的語言能力是單薄的,古人的語言能力是豐富的。現代人遇到美景只會說“哇哦,真好看”;見到厲害的人只會說“YYDS”;聽到優美的音樂只會說“淚目了”。古代人相比現代人因為壽命更加短暫,信息更加匱乏,想得更多,想得更深,反而催生出了更加豐富的情感,落到紙面上,就成了詩歌。 唐代詩人戴叔倫晚年在江西做官,一年將盡時踏上回鄉旅途,從江西取道長江返回江蘇老家過年。可是時間已經到了除夕,他卻滯留在半路上,獨自在驛站里過夜。 當夜寫下了一首《除夜宿石頭驛》,被譽為“客中除夜之絕唱”,詩中給后人留下了“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名句,牽動千古的鄉愁。送給今年無法返鄉過年的朋友們,也祝我們公眾號的讀者們除夕快樂,虎年大吉。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
|
來自: 新用戶9028oLL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