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并非小國,其國祚在我國歷史上橫跨7個世紀,從西漢末年一直延續到了唐朝初年。 隋唐兩朝,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開始,至公元668年,即唐高宗總章元年為止,共70年,歷四代帝王終滅高句麗。 唐朝滅了高句麗后,共收編人口69萬戶。要知道,當年隋朝滅陳之時也不過才收編了60萬戶。人口自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卻可以說明當時的高句麗絕非小國,從人口來看并不弱于割據江南的陳朝。 同時,高句麗滅亡之后人口并非全部歸入唐朝,而是一分為三――唐朝、新羅和東北故地(后來屬于渤海國),這一點也說明了當時高句麗可以算是東北亞的一個大國。 ![]() 高句麗滅亡之后,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后高句麗和高麗王國,那么,這三者又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1,高句麗脫胎于漢四郡在漢朝進入朝鮮半島之前,半島先后屬于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 箕子,是紂王叔父,在商朝滅亡之后逃至朝鮮半島建國;而衛滿本是燕人,是在漢初逃至朝鮮半島滅了箕子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出兵滅了衛滿朝鮮,并在那里設立了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這便是“漢四郡”。 ![]() 公元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撤銷,漢四郡變成了兩郡,其中玄菟郡在我國東北,樂浪郡管轄朝鮮半島北部。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國,這便是“高句麗”國名的由來。 所以,高句麗的建立,最初是在漢朝玄菟郡境內,地點就是我國東北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 之后,高句麗不斷擴張,并與我國中原王朝時戰時和。 公元3年,高句麗把都城遷到了“國內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此后400多年,高句麗的國都一直在國內城,雖然曾受到曹魏和慕容燕的兩次毀滅者的打擊,但之后又馬上“死而復生”。 ![]() 公元427年,高句麗遷都至平壤。此時的高句麗地跨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并占領了遼東,成為東北亞的一個大國,這也是隋唐攻滅高句麗的背景。 2,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在古代,朝鮮半島北部長期受我國中原王朝影響,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漢四郡~高句麗,莫不如此。 但朝鮮半島的南部不同,那里生活著三個部族: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新羅便出自三韓中的辰韓。 唐朝滅高句麗之時,朝鮮半島是一個三足鼎立之局――高句麗、百濟、新羅,史稱“前三國”。 這三國中百濟與高句麗是盟友,新羅為了保命只能向唐朝求援。以此為契機,為了攻滅高句麗,唐朝便與新羅聯手共擊百濟、高句麗。 ![]() 公元660年,蘇定方滅百濟。 公元668年,李勣和薛仁貴聯合新羅滅高句麗。之后,唐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安東都護府,半島南部則屬于新羅。 當共同的敵人消失之后,唐朝與新羅的矛盾便凸現了出來:唐朝想要整個朝鮮半島臣服,而新羅想要統一朝鮮半島。 于是,戰爭爆發了。 但此時的唐朝面臨的不止是新羅的威脅,還有剛剛崛起的吐蕃。 公元670年,吐蕃大軍攻入西域,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事實證明,即使強大如唐朝,也不能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于是,唐朝的戰略重心開始西移,而新羅便乘機統一了朝鮮半島,時間是公元676年。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唐滅高句麗是為新羅做了嫁衣裳。 ![]() 而新羅,是朝鮮半島本土勢力第一次統一朝鮮半島。 從此,朝鮮半島脫離了我國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 3,高麗脫胎于新羅新羅,因唐而興,后來又和唐朝一起走向了衰落。 公元900年,后百濟在百濟故土建立; 公元901年,新羅的地方軍閥弓裔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故土自立為王,史稱“后高句麗”。 至此,新羅又萎縮至東南一隅之地,朝鮮半島重現三足鼎立之局,史稱“后三國”。 ![]() 與此同時的中原,唐朝走向了滅亡,我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而朝鮮半島便成了后百濟和后高句麗的爭霸場。 公元918年,后高句麗的將軍王建發動政變自立為王,定國號為“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 公元935年,高麗滅新羅; 公元936年,高麗攻滅后百濟,第二次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 ![]() 所以,高麗脫胎于朝鮮半島的新羅,但又建立于高句麗故地,與高句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一點從國名也能看出來。 因為,高句麗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已經改稱“高麗”了。 4,高句麗與高麗高句麗,是高氏高麗; 高麗,是王氏高麗。 據我國的《魏書》記載: “(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 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是公元398年,而這也是我國史書中第一次出現“高麗”之名,這里的高麗,指的便是高句麗。 之后的我國史書,無論《宋書》《梁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均稱高句麗為高麗,楊廣也好,李世民也罷,在史書上記載的都是“征高麗”。 當時之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在高句麗滅亡之后還會出現一個高麗國,但也可以說明高麗原本指的就是高句麗,這也是王建用“高麗”做國號的用意所在。 但高句麗畢竟與高麗不同。 高句麗源出我國東北的扶余人,其建國于我國境內,脫胎于漢四郡,極盛時期版圖包括但不限于朝鮮半島北部,同時也與衛滿朝鮮一樣是半島的“外來戶”。 高麗,源出于新羅,本質上是新羅的改朝換代,只不過借用了朝鮮半島北部存在過的“高氏高麗”的國號。 王氏高麗的統治范圍只有朝鮮半島,民族組成雖有高句麗遺民,但主體無疑是三韓人。 王建定國號為高麗,與我國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劉知遠用“漢”做國號的目的一樣,只不過是為了借250年前高句麗的名號來增加自身政權的合法性罷了。 今日“高句麗”和“高麗”之爭,其實是因為隨著現代國界的劃分,高句麗這個我國東北古代的王國變成了一個跨國政權,所以高句麗的歸屬就成了爭論的焦點。 對于高句麗的問題,我國多持“多民族論”,認為高句麗屬于我國東北的古代史;而韓國大多堅持“一族一國”,把高句麗作為朝鮮族的源頭之一,認為高句麗屬于朝鮮半島的歷史。 王氏高麗,存在了474年,于公元1392年被李成桂推翻,朱元璋正式賜國名為“朝鮮”。 ![]() 這474年對于朝鮮半島來說非常重要。新羅、高麗、朝鮮,都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統一政權,但高麗之名后來傳入西方,并成為了今日朝鮮的英語名稱“Korea”的由來,而“高麗”也成為了朝鮮半島的地緣標簽。 綜上,高句麗、后高句麗和高麗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高句麗,即高氏高麗,脫胎于漢四郡,由扶余人建立于我國東北,地跨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 后來,唐和新羅滅高句麗,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占據了高句麗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新羅末年,后高句麗建立于朝鮮半島北部的原高句麗地區,后來其部將王建統一朝鮮半島,建國號為“高麗”,即王氏高麗,它脫胎于新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