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 世上任何一門學問都不能包羅萬象,都有它的局限性。 六爻預測是微觀預測,不但可以測出眼前發生的事情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測出發展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內心活動,并且可以精確到日和時。但它的局限性或者說不足之處是卦外的講究太多,初學者不知個中奧妙,自然失誤就多。 四柱預測是宏觀預測,對人的一生的吉兇禍福及生態走向做粗線條的勾勒,它沒有六爻預測這么細,預測時一般只要精確到年就可以,因為好幾十年的漫漫人生路,能測準具體在哪一年曾出現或要出現什么問題,那就應該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預測師了。對方也沒必要或者根本就不會再去苛求你必須精確到哪個月或哪一天。 四柱用于預測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和功能范圍,超出這個局限性,根本無準確性可談。有些人用四柱預測精確到了日,甚至把被測者一個月之內的每一天要有什么事依次排了滿滿一命單。 這些人一不懂易經的基本原理,易經讓他學死了;二不知四柱預測的局限性和功能范圍。試想,一個人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是紛繁復雜靈活多變的,怎么能和這樣的算命先生事先給規定出來的模式相吻合呢?一個人要是按著這種模式去活著,倒不如死了輕快。 夸大了四柱預測學的客觀功能,根本不會應驗,無形中又損壞了四柱預測學的聲譽。所以認識四柱預測學的局限性,有助于網友在今后的預測過程中提高準確率。 游移性 游移性不同于模糊性,它是專指應期而言,即然四柱預測是宏觀預測,斷應期時就應該允許有一點誤差,但這種誤差的游移性必須界定在一定的幅度之內。一般說來,這種幅度最多上下不差一年,否則就沒有準確性可談。比如這樣一個命例: 男命:壬寅、庚戌、辛丑、戊子 一般情況小運可以略去。日干辛金生于戌月得令,自坐艮山之濕土生金之地,劫印并透日主得令得地得幫得生為旺,必要年支寅中甲木財星為用。 預測過程中,我發現該命局妻官帶刑又被子水合去,梟印多逢寡宿,用神年支財星和月建戌土暗拱火局克身,年柱傷官透出,所以斷他定為重婚再娶之人,再參看歲運,二十三歲交癸丑食神大運,九一年辛未歲運增旺,妻宮被沖,三刑俱全,用神財星入墓。故斷其九一年必有婚災不順之事發生。結果被測人告訴我說是在九0年離的婚。 觀其命局,九0、九一、九二這三年內均有離婚的可能。九0年流年干為庚金克妻劫財之忌神,年支午火和柱中寅戌三合火局,為"妻宮合局來克身,有妻難留"之象,妻財之原神子水食神被沖,故而離婚。 再看九二年,原命局傷官透出,九二流年干又透出一傷,流年支申金對用神連克帶沖,小運己未天干又增一梟,地支和妻宮三刑俱全又生助申金兇神,仍有離婚的信息。因此在斷人流年禍福時,遇到這種情況前后再多看一年,八九流年己巳不可能,九三流年癸酉更不可能。 只有九0、九一、九二這三年可能性最大,那么到底在哪一年呢?因為現實人生實在是復雜多變,流年禍福的應期確實存在一定的游移性,象上面這種情況,斷在九一年前后誤差不會太大,真的不是九一年,上下也不會差出一二,被測者是不會挑剔你的。 這種情況的命例實在是太多了,茲不多舉。從上面的命例可以看出,在四柱預測斷應期時,存在一定的游移性,有時你就會對四柱預測學產生懷疑,而了解了四柱預測學的游移性,有助于讀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斷準應期,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模式逆反性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大概世上的任何一門學問都不能用事先編好的模式去套用,如果某一門學問可以用現成的模式套用的話,那么這門學問一定是偽科學。 易經用于預測人事的一個分支體系--四柱預測學也不例外。 模式逆反性,顧名思義,如果在預測過程中用現成的模式去死學死套,就會產生逆反效果,一定不會準確。例如現在時興的算命軟件。 其實,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命訣,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但必須具備一定的先決條件命決才有用,如果不講條件信手拈來隨便套用,命訣便受到模式逆反性的制約,不會準確的。 這幾年經常有朋友問我,"我是屬什么的,命好不好?"等,碰到這種情況,我總是重復同樣一句話來回答,"八字總超要結合起來看,不能單看一項……" 然而,在民間也確有這么一個支派,他們為人算命不立八字,看你屬牛屬馬如果在春天生人那就是勞苦的命,屬兔屬羊在夏天生人或屬鼠在半夜生人,就有吃有喝一生衣祿無愁等,因為春天牛馬要耕田勞作,夏天兔羊有草吃,再配之以察言觀色,你若叫真地問哪年或哪方面的具體情況時,他們就用象前面說過的一些左右逢源的江湖條子來應付你。 我曾交過幾個打板先生(在民間走街竄巷的算命先生),雖然偶爾也能算準,但他們的操作體系基本上是模式化的,并沒有什么學術價值。 因此也難登四柱預測學的大雅之堂。然而世上最模式化的算命莫過于近年來社會上流行的電腦算命及算命軟件,操作者把幾種程序事先編好輸入電腦,應用時隨意打出某一種命令,這才是真正的騙人騙錢,網友切莫上當。 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對一些預測機理還沒有達到靈活掌握運用自如的階段,暫時停留在機械地用現成的模式套用階段,由于模式逆反性的作用,所以就不會有準確率。 近幾年易經實用預測方面的書籍紛紛問世,使我們感到高興和欣慰,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的作者或拾古人的牙慧視如珍寶,或自己生編硬造出什么什么"新法"或"新竅",引導讀者去套用,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去偽存真的挖掘整理的今天,他們又人為地造出一些偽學,實在是誤人不淺。 歷代以來有的學者可能鑒于命理的博大精深而擔心后學望而生畏,故在命理上做出許多模式以期引導后學登堂入室,然而后人套用起來往往準確率低且無實用價值。明朝末年萬民英先生《三命通會》的問世,在我國的命理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書中"十干十二支年生大貴人例"以及卷八卷九,可謂集天下命例模式于大成。但是是否出生在書中例舉的這個時間就大富大貴了呢?模式逆反性回答了這個問題。 作者實事求是的精神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他不得不撓頭自嘲道,"大貴人莫過帝王,考歷代創業之君,乃明朝諸帝,無一合者,余嘗謂天下之大,兆民之眾,如此年月日時生者,豈無其人?然未必皆大貴人"。 理論和實踐的逆反現實,使他不得不做出"年月日時多不足憑"這一違心的結論。其實并非"年月日時多不足憑",而是命理學的模式逆反性使這位才華橫溢的命理學家困惑不已。 學習命理最忌摳文咬字,死學硬套。一定不要搞"文字相",要放棄"我執",不能食古不化,要"活學活用",因為八字的復雜變化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根本不可能把某種命運固定在一個模式之內,尤其是一個人后天的德行,或"修德進學"、或"驕恣不法",對命運都起著關健的作用。 所以我國民國命理學家任鐵樵老先生精辟地指出:"又有格局本無出色處,而名冠群英者,必先究其世德之美惡,次論山川之靈秀,所以鍾靈毓秀,從世德而來者,不論命也。"就是看祖上的遺傳基因 及給后代留下的產業,如果批八字忽視了這一因素那么準確率是很低的。 這里所說的"山川之靈秀"是什么意思?就是祖墳的風水問題,這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范疇。但堪輿學確實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所以任鐵樵說:"心田居一,山川居二,命格居三"。 心田者,是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行為方式;山川者,祖業也;命格者,命理也。他雖然是命理學家,但是他在研究命理時注意到了命理以外的其它學問和因素。當今有的學者非常缺乏這種治學的嚴肅性。 不可捉摸性 "既使你把大小宇宙都研究明白,歸根到底,還得聽從命運按排"(歌德《浮士德》)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同理,對命運的認識也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命運在人類面前永遠是神秘和新奇的。 它們之間的信息機制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而這些問題在人類面前,是否有一個尚未被我們發現的"世外洞天"呢?一代一代地努力探索吧!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頂皇冠上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等待著后來的有志者去摘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