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有六大茶類,但你知道不同茶類都是怎么出現的?何時出現的?這些有歷史發展的必然原因,當然也不乏偶然因素。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紅茶是怎么出現的?紅茶鼻祖-正山小種從出生到揚名都帶著戲劇性。 出生:從變質茶逆襲為紅茶鼻祖 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紅茶,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紅茶,也是世界最早的紅茶。因此,正山小種無可爭議地成為了世界紅茶的鼻祖。但他本來卻是偶然出現的變質茶。 變質茶如何逆襲為紅茶鼻祖? 據說,在明代的某個春季,桐木關的茶廠正在制作綠茶時,突然有一支軍隊通過,影響了綠茶的及時、正常殺青。 等軍隊過完后,驚惶失措的茶農回到了茶廠,茶青在自然條件下,發生了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紅變。 生活在大山深處、過慣了拮據日子的村民,舍不得把變質的茶青扔掉,于是便用山里最常見、最廉價的松柴把茶烘干。 如此制作的茶,只能以次品的價格,想方設法賣到異地,且須賣給最不熟悉中國茶的人,這樣,茶便從廈門經荷蘭商人運至了歐洲。 廈門古港口 沒想到的事當時的歐洲人特別喜歡這紅濃馥郁的東方味道。當更多的歐洲人喜歡上了紅茶,并對紅茶產生了貿易需求之后,茶農自然會按照訂單開始復制、加工生產。 隨著紅茶貿易額的越來越大,其后的桐木人,便逐漸把這種做法沿襲、傳承下來,形成了今天正山小種紅茶特有的傳統工藝。 當桐木關的紅茶被大量出口,當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時候,武夷山周邊的茶企,便開始大量仿制正山小種紅茶。 大約在乾隆十五年(1790),距武夷山一百公里左右的政和工夫紅茶誕生。 大約在19世紀初的道光年間,其他各省的紅茶開始紛紛涌現,紅茶品種不斷增多。 除安徽的“祁紅”外,福建的“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湖北“宜紅”,江西“寧紅”,湖南“湖紅”,廣東“英紅”,浙江“越紅”,江蘇“蘇紅”,四川“川紅”等,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并相繼井噴式發展的。 而以上這些紅茶的啟蒙和發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正山小種紅茶的影響。 揚名:墻里開花墻外香正山小種紅茶問世之初,在綠茶始終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幾乎是沒有權貴問津的,這從另一層面也進一步印證紅茶的出現,確實是個偶然或者失誤。 一個在國內缺乏消費群體支撐的茶,是不可能有人主動去廢綠改紅的。幸運的是,它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帶到了對茶幾乎沒有概念的歐洲,墻里開花墻外香。 英王查理二十和凱瑟琳 1661年,葡萄牙的公主凱瑟琳嫁給了英王查理二世,她把品飲紅茶的奢華生活方式帶入了英國宮廷,首開飲茶的高貴風氣之先,其雅致的情調,引得英國權貴階層爭相效仿。 英式下午茶 隨著18世紀英國下午茶的風靡,中國的紅茶,一舉成為英國上至貴族下到平民都迷戀的時尚飲料。英國詩人E.沃勒贊美道:“花神寵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與秋色,難與茶媲美。” 正山小種的定義?在武夷山云窩的石沼青蓮亭,立有乾隆年間的禁茶石碑,漫滅的碑文依稀可見,刻有 “星村茶行辦理其松制、小種二項”,碑文中的“松制”,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松煙紅茶的記載。其中的“小種”,是指武夷巖茶,而非小種紅茶。 武夷山星村鎮桐木村正山小種發源地 現在正山小種特指產于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茶樹鮮葉,用當地傳統工藝制作,獨具似桂圓干香味及松煙香的紅茶。 正山小種的“正山”地理范圍,指的是武夷山桐木關內,北到江西鉛山的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的觀音坑,方圓6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區。除此之外的茶區,便是外山了。 小種,是指桐木關內的菜茶群體小葉種。 傳統正山小種什么樣?產制年代:20世紀末之前 外形:跟紅碎茶差不多,黝黑細碎。 桂圓味:其桂圓味一是指甜,二是指香。傳統小種的桂圓味帶著特殊的熟果香。 松脂香,薄荷涼:松脂香指焙茶時吸附了當時的松柴味,茶湯就有一種松脂香。薄荷涼指茶湯帶有薄荷糖的涼意。 金黃透亮:湯色金黃油亮,如色拉油般潤澤,湯色清澈透亮。 在那個時代,焙茶對松柴的選擇,非常講究,大多選用本地所產的、含松脂較多的松樹心或者根部。 桐木關焙茶青樓 自1979年,桐木關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后,關內的松樹不再允許砍伐,現在焙茶所需的松木,全部是從外地購進的,且松脂含量下降了許多。因此,早期傳統紅茶特有的松脂香、薄荷涼意,在新茶中難再尋覓了。 現在的正山小種什么樣?電焙不帶松煙香的無煙正山小種。 從鮮葉的萎凋到焙火干燥,采用松煙熏制的條索紅茶,叫做工夫松煙小種,具有松煙香、桂圓湯味,湯色橙紅明亮。 揉切煙熏過的紅碎茶,就是傳統正山小種,現在很少制作,基本是上個世紀80年代存留下的。 如何品飲這杯桂圓湯?
重口的你可以選擇工夫松煙香小種來體驗,淡口的你就選擇無煙小種。 不管選擇哪種,你都可以去親自領略這紅茶祖師爺的風采。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品飲感受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