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損傷有急慢性兩種,是臨床常見病損之一。慢性臀中肌損傷的發病率較高。由于臀中肌與梨狀肌相鄰,故診斷不清而常被誤診為梨狀肌損傷或坐骨神經痛而延誤治療。針刀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局部解剖 臀中肌為臀部中層肌肉,揭開臀部皮膚、皮下組織,便可見到臀中肌的大部分。掀開臀大肌,則可見臀中肌的全貌。全肌呈扇形,上緣以肌纖維起于髂骨翼外面臀下線和臀后線之間,止于股骨大粗隆尖部的外側面。此處有1-2個臀中肌轉子囊。該肌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為臀大肌所覆蓋;前鄰闊筋膜張肌(并有部分臀中肌被掩蓋),后鄰梨狀肌,深面為臂小肌。臀小肌的前部纖維與臀中肌愈著。因臀小肌的形態、起止、功能及血供、神經支配均與臀中肌相同,故可視為臀中肌的一部分。臀中肌的作用是外展大腿并協助前屈內旋和后伸外旋。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位的穩定,對維持正常站立和行走作用極大。臀部的中層肌肉由上向下分別為臀中肌、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臀中肌與梨狀肌緊相鄰。臀中肌受臀上神經支配。 病因病理 臀中肌大多由突然猛烈外展大腿或以髖部為頂點的軀干側方擺動而損傷,急性劇烈損傷可出現臀部血腫及血管神經壓迫癥狀。在經常以腰臀部扭轉活動為主的運動和勞作中易致臀中肌積累性損傷。損傷日久,臀中肌的肌肉腱膜及附近軟組織等粘連、結疤、攣縮。如果擠壓牽拉梨狀肌,則出現近似梨狀肌綜合征的癥狀。 臨床表現與診斷 臀中肌損傷可根據病變波及的范圍分成三型。 1.單純型:臀中肌本身受損,臀中肌前外側即髂前上棘的后緣處疼痛、壓痛,痛位局限明確,下肢可有輕微痛麻感。下肢主動外展引起癥狀加重,局部捫及條索狀物。 2.聯合型:臀部疼點范圍大而不清,有下肢痛。在梨狀肌與臀中肌相鄰部位上下均有壓痛點。梨狀肌牽拉試驗,引起疼痛加劇,但無坐骨神經卡壓癥狀。 3.混合型:患者有臀梨聯合型癥狀外,并有下肢坐骨神經干的牽涉性疼痛。行走、站立下肢有痛、麻和發涼感。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針刀治療 1.體位:側臥位,患側在上,健側腿伸直,患膝屈曲狀。或俯臥位,腹股溝下墊枕。 2.體表標志: ①髂前上棘。在髂嵴前端用手指由下向上滑動,觸到的骨突便是。 ②髂后上棘。位于髂嵴后端,淺居皮下,由髂嵴最高處向后觸摸到的骨突便是。 ③梨狀肌上緣投影線。髂后上棘與大轉子連線相當于梨狀肌上緣。 ④梨狀肌下緣投影線。髂后上棘與尾尖的連線中點,與大轉子之間的連線為梨狀肌下緣投影。 ⑤梨狀肌上孔投影點。梨狀肌上緣投影線的中內1/3交 界處。 ⑥梨狀肌下孔投影點。梨狀肌下緣投影線的中內1/3交界處。 3.定點(見圖 25): 依不同類型分別定點。 4.皮膚常規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行針刀術。 5.分型針刀操作: ①單純型;定點于髂前上棘后緣壓痛點處,即臀中肌起點。刀口線與臀中肌纖維平行,針刀體與皮面垂直刺入,直達骨面,先縱行疏通后橫行剝離,針刀下必有松動感。 ②聯合型:定點于臀中肌與梨狀肌交界(即在梨狀肌上緣投影線上)上下1-3個壓痛點。臀中肌治療同單純型。梨狀肌治療,刀口線與梨狀肌纖維走行一致,針刀體與皮面垂直刺入,深入達梨狀肌腹或骨面,病人訴有酸脹感,先縱行疏通,后橫行剝離1-2下即可。 ③混合型:第一步治療同聯合型。第二步治療定點于臀中肌與梨狀肌壓痛點聯線之中點。刀口線與坐骨神經的走行方向平行,針刀體與皮面垂直刺入,深度達骨面,縱行疏通剝離2-3下。 術畢,無菌敷料覆蓋針刀口,固定。 6.手法操作: ①病人仰臥位,讓其患側下肢盡量外展。醫生以雙手扶其膝外側和踝上與之對抗。 ②然后,讓病人外旋下肢,醫生以雙手握于踝上,與之對抗,反復數次。 注意事項 1.在臀梨痛點連線處進針刀,要嚴格按照四步規程操作。當刺過皮膚后,必須摸索進針刀、如有觸電感、麻木感、刺痛感,立即稍提針刀,稍變針刀角度,繼續進針刀。待患者訴有酸脹感時再進行剝離,嚴防損傷坐骨神經干。 2.在進針刀時出現坐骨神經干麻木、電擊感,說明刀鋒下觸及了坐骨神經干,應稍提針刀,改變進針刀的方向。如已出現酸脹感,在行縱橫疏通剝離時有坐骨神經干的麻木、電擊感時,說明與坐骨神經干粘連之肌肉肌膜正在被剝開,可不必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