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長達3300多年。毛主席對黃河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所作的《沁園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描繪的就是氣勢磅礴的黃河。 1952年,毛主席利用休息時間來到黃河決口泛濫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進行視察。陪同毛主席視察的還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等人。 毛主席在視察黃河期間也發生了許多趣事,比如說他到農家討水喝的時候,曾被農婦問道:“斯大林同志沒有一起來嗎?”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復的呢? ![]() 視察過程中,為了不擾民住在列車上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的專列抵達山東濟南。山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知道毛主席來后十分高興,他早早地就和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省長白如冰來車站等候。 毛主席的列車緩緩駛入站,許世友見狀連忙登上列車看望毛主席。毛主席說:“我這次出來是休息,看看黃河和名勝古跡,就不多打擾你們了。” 10月27日,毛主席在當地領導的陪同下視察了濟南歷史上決口頻繁、災害嚴重的樂口險工處。毛主席站在抗洪大壩上,望著滾滾的黃河水說:“這里的黃河底比濟南城內陸面高出多少?” 工作人員回答道:“高出6米到7米。”毛主席點點頭,囑咐道:“要把大堤和大壩修牢,千萬不能出一丁點的事情!” 緊接著毛主席順著堤壩前進,一邊走一邊談,要怎樣修好堤、怎樣修好壩,雨季發大水的時候,一定要發動群眾上堤防守,必要時軍隊要上去堅決死守,不能出事。毛主席話音剛落,許世友就回答道:“服從主席的命令,堅決完成任務!” ![]() 毛主席在前進的過程中看到堤外有大片的鹽堿地,便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回答道:“黃河比較高,堤外低凹,再加上小清河很多年沒有疏通,因此排水不暢,造成耕地鹽堿化,種不保收。” 毛主席聽后嘆了口氣,然后說:“我知道黃河洪水為害,黃河側滲也會被百姓造成嚴重的災害。那你們引用黃河水淤地,改種水稻,讓群眾吃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嗎?” 毛主席提出的辦法當地的百姓從未嘗試過,因此當地領導說:“我們對這個沒有經驗,但我們之后會嘗試看看!” 毛主席在濟南期間還興致勃勃地游覽了趵突泉、黑虎泉等四大名泉。在大名湖,毛主席看到湖面波光閃閃,游船眾多,脫口而出:“'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歷下亭聞名天下。” 毛主席頓了頓解釋道:“這是大詩人杜甫為了看望其弟弟杜穎而來到濟南,剛好和當時擔任北海太守的李邕相遇,兩人在亭下飲酒,也寫出了著名的詩篇,這也是大家都知道歷下亭的原因。” 就在這個時候,許世友說:“主席,前面不遠處就是國民黨王耀武在北極閣的指揮所,咱們要不去看看?”毛主席一聽來了興趣,當即說:“好,那咱們就去看看,看看看被活捉的敗將是怎么指揮的。” ![]() 毛主席 當大家登上北極閣后,毛主席幽默地說:“來這里也見不到王耀武將軍了。” 10月28日下午,毛主席抵達徐州站。徐州的市委書記華誠一、市長張立中等人在車站迎接。徐州的同志見到毛主席后連忙解釋:“主席,真是不好意思,由于事先不知道您要來,所以沒有準備。” 誰曾想毛主席聽了這話卻十分高興地說:“我就喜歡聽沒有準備的匯報,這樣才真實!”全場大笑,也緩解了當時緊張的氛圍。 在徐州同志匯報的過程中,毛主席不斷提問,這也讓當地領導同志感到格外親切,都暢所欲言。毛主席說:“這樣很好,了解問題還是比較真實透徹的。我這次出來主要是休息,看看過去黃河故道,它是經徐州入海的,不想多打擾你們。” 10月29日下午3點,鄭州鐵路局副局長耿玉凡向河南省委報告,劉建章局長也從徐州來電說:“今天晚上中央有幾位領導到蘭封(今蘭考),還請省委考慮迎接。” ![]() 這天晚上7點多,毛主席的專列開進蘭封縣火車站。前來迎接的河南省委書記張璽、軍區司令員陳再道等人來到專列上,楊尚昆、羅瑞卿等人熱情地招待了他們,并說:
張璽聽后連忙說:“怎么能讓主席住在列車上呢?還是去開封住吧,那里都安排好了!” 楊尚昆搖了搖頭,說:“且不說主席已經睡下了,如果今天晚上在開封住下的話,那么明天早上還要回來,這一來一回太費時間了。主席已經和我們交待過了,說是明天早上見你們,然后一起吃個飯。” 見楊尚昆這么說,張璽等人只好作罷。緊接著劉建章帶著張璽、陳再道等人到另一列車上休息。 就這樣,毛主席為何不擾民,選擇住宿在列車上…… ![]() 毛主席對黃河的關心10月30日早上6點,毛主席走下專列,到附近的村莊調查研究,了解農民的生活習慣。毛主席從糧食堆上拿起一穗玉米,然后問一旁的老鄉:“老鄉,今年收成怎么樣啊?” 對方回答道:“不咋樣,哪年不都是這樣嗎?咱這鹽堿地不打糧食啊!”毛主席接著問:“那打的糧食夠吃嗎?日子過得好不好?”老農說:“比解放前好多了,這都是托了共產黨的福啊!” 毛主席離開打谷場后,徒步登上了黃河大堤,感慨道:“好一個黃河之水天上來啊!”不一會兒,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和省委領導人趕到毛主席的面前。 羅瑞卿介紹他們的名字后,毛主席親切地和王化云等人握手,說:“謝謝你們,請到車上談談黃河的情況吧!” 來到列車上,張璽說:“羅部長告訴我們,主席您這次視察的重點是黃河,于是我們便將'重點’(王化云)給找來了。”毛主席笑著問王化云:“你的名字都是哪幾個字啊?” ![]() 王化云 王化云回答了自己名字的用字后,詳細向毛主席敘述了清道光23年黃河洪水泛濫的往事。毛主席聽后關切地問:“近幾年黃河泛濫嗎?”王化云當即回答道:“6年來黃河沒有決口,是因為沒有遇到特大洪水。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話,那是相當危險的。不修大型水庫儲蓄洪水,只靠修筑河堤是擋不住洪水的。” 緊接著王化云又向毛主席匯報了在黃河干流、主要支流修建大、中型水庫的想法和初步規劃。而這些初步設想和計劃都是王化云經過潛心研究古代治河方略、黃河水文資料和實地考察得出的結果。 聽完王化云的匯報后,毛主席的專列向黃河大堤東壩頭的險工地段馳去。 11點10分,毛主席走下專列,換乘汽車向黃河岸邊疾駛。沒過多久,雄偉的黃河大堤就展現在眼前。毛主席走下汽車,大步登上大堤,當眼望去黃水滔滔,一幅“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壯觀場面。 毛主席沿著大堤向東壩頭走去,看著波濤滾滾的巨流,主席不由得朝東北方向望去。過了一會兒,毛主席問一旁的工作人員:“這里是什么地方?”對方連忙回答道:“這里就是銅瓦廂,清朝咸豐五年,黃河決口改道的地方。這岸是東壩頭,對岸還有西壩頭。” ![]() 工作人員話音剛落,一旁的王化云接著說:“當時決口的原因,一是因為清朝的腐敗,二是因為社會環境混亂……”聽了王化云等人的介紹,毛主席再次陷入沉思。 毛主席望著奔騰而來的黃河直沖東壩頭后,又驟然折向東北,令東壩頭的位置顯得更加險峻。毛主席沉默了一會說:“這里的壩一定要修好!” 毛主席頓了頓又問:“什么叫埽?”“埽者掃也,御溜外移也。”王化云引用了古書上的解釋進行回答從,從而說明埽的作用就是阻擋激流,保護河岸。 毛主席點點頭繼續問:“過去治河的古書都看了嗎?”王化云回答道:“為了向古人學習,看了一些。” 毛主席詳細地查看了大堤和石壩,然后問王化云:“像這樣的大堤和石壩你們都修了多少個?”王化云想了想說:“全河修了1800公里,筑壩接近5000道。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時候,這些壩埽大多都是用秸料做的,很不堅固,不過現在我們都改成石壩了。” 毛主席又問:“黃河六年來都沒有決口,如果今后繼續把大堤和壩埽修好的話,黃河會不會還有決口呢?”王化云等人回答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如果遇上特強洪水的話,就會遇到非常大的危險。” ![]() 毛主席和王化云一邊走一邊說,不一會就來到了楊莊工地段。毛主席問當地修防段段長:“你們都管多少壩?有多少干部和工作?他們的生活怎么樣?好不好?”段長一一進行匯報。 隨后大家上車繼續沿著黃河大堤下行,來到楊莊險工地段的最后一道壩。毛主席率先下車來到黃河灘上,他仔仔細細地觀察了一會淤積的泥沙后問:“每年都能沖過來多少泥沙?” 王化云等人進行具體的回答后,又談了治理泥沙的一些想法:“必須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黃河的泥沙淤積,有利于黃河下游的治理。” 毛主席聽后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 毛主席聽完王化云等人的匯報后,感到有些口渴,便想到附近的農家討碗水喝。而在此期間,也發生了不少趣事。 毛主席討水喝,卻被農婦追問:斯大林同志呢?王化云對當地十分熟悉,于是由他當向導,帶著毛主席等人向前方不遠處的村莊走去。由于此處處于山坡頂部,所以只有幾家農舍,周圍靜悄悄的,時不時會聽見鳥叫聲。 ![]() 楊尚昆和王化云走在最前方,毛主席則走在他們兩個身后。等到了農舍后,王化云率先進去查看,在西側的一間屋子里發現了一位農婦。這位農婦看上去60歲左右,此時正在剝玉米粒。 王化云認得這位農婦,他上前大聲詢問:“劉大娘好啊,我們來討碗水喝!”劉大娘聽到熟悉的聲音后連忙抬起頭,這才發現屋子里早已站滿了人。 劉大娘先是一愣,然后笑著招呼王化云等人:“來來來,快坐快坐,這么多人來了我也沒發現。”緊接著劉大娘又問王化云:“你們要幾碗水啊?” 由于只有毛主席和楊尚昆口渴需要喝水,因此王化云回答道:“大娘,我們只要兩碗就夠了。”劉大娘說:“好嘞,那你們先坐著等會兒,我一會就來。” 不一會劉大娘端著兩碗水放在毛主席和楊尚昆的面前,因為屋里光線比較暗,再加上劉大娘年紀大了,眼神不好,所以沒有認出眼前這位就是偉大的領袖毛主席。 劉大娘端完水后,又繼續坐下脫玉米粒。毛主席則坐在她身邊,一邊喝水一邊問:“大娘,你家里還有其他人嘛?他們都干什么去了?”劉大娘回答道:“我家里還有兒子和老頭子,兒子去當兵了,老頭子趕集還沒回來呢!” ![]() 毛主席繼續追問:“那地里打得糧食夠吃嗎?” 劉大娘頭也不抬地說:“我們這都是鹽堿地,很少生產糧食。”毛主席聽后扭頭對王化云等人說:“這里的河水治好后,我們下一步計劃就是改造鹽堿地。” 劉大娘還以為毛主席和王云華一樣是當地的干部,因此并沒有將他們的話放在心上,只是專心地剝著手中玉米。 等毛主席和楊尚昆將水喝完后,便向劉大娘告辭:“謝謝您的水,我們要走了。”劉大娘點了點頭,發出“嗯”的聲音,盡管如此她的頭還是不曾抬起過。 毛主席、楊尚昆、王化云等人原路返回,誰曾想剛走下山坡就遇到一位60多歲的農家老漢。這位老漢本來疑惑怎么有一群人從自己家的方向下來,緊接著他看到了熟悉的王化云,便上前打招呼:“王主任,怎么要走了?要不再回去坐坐?” 王化云笑著說:“不坐了不坐了,我們剛從你家出來呢!大娘說你去鎮上趕集了,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 老漢來不及回答王化云的話,直呼:“毛主席?!您是毛主席吧?”原來老漢在王化云說話的間隙發現了一旁的毛主席,他經常看毛主席的畫像,所以一眼就認出了對方。 毛主席笑著上前和老漢握手,說:“不去了不去了,我們已經打擾過大娘了,不好再打擾您!” ![]() 也許是老漢的嗓門太大,又或許是他見到毛主席太過激動,那一聲“毛主席”被正在剝玉米粒的劉大娘給聽到了。劉大娘連忙放下手中的玉米,快步跑到山坡邊,高聲喊道:“毛主席?您就是毛主席啊?” 毛主席抬頭望去,笑著朝劉大娘擺了擺手。劉大娘緊緊盯住毛主席,激動地說:“主席,斯大林同志沒跟您一起來啊?” 毛主席等人聽了劉大娘的話不由得笑出聲,主席則回答道:“斯大林比我忙,路也元,這次沒來,下次我和他一塊來看您!” 那么劉大娘為何會這樣問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眾所周知毛主席和斯大林的畫像是掛在一起的,再加上當時中蘇關系猶如親兄弟,因此大字不識幾個的劉大娘便以為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毛主席晚年也不忘關心黃河30日晚上,毛主席住在河南省開封的河南軍區。此時也已經深了,大家都休息了,可是只有毛主席房間的燈還在亮著。毛主席有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找當地的方志閱讀,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 31日,毛主席出要到河南省新鄉去看引黃灌溉工程。在離開開封的時候,毛主席還囑咐王化云等人說:“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給辦好!” 起初毛主席并沒有準備去鄭州,但當專列抵達鄭州境內的時候,他突然提出要在這里下山,然后去邙山看一看,目的就是為了看一看新建成的引黃灌溉大閘。 過黃河到北岸后,毛主席來到引黃灌溉濟衛工程——人民勝利渠工程渠首閘,并向陪同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詳細詢問了工程建設問題和灌溉的情況。 趙明甫說:“人民勝利渠能引黃40個流量,大概可以灌溉40多萬畝,發展可高達70多萬畝。”當毛主席聽到這幾個數字后,高興地說:“好,好,很好啊!” 也正是因為如此,毛主席臨時決定到黃渠去看一看。毛主席等人來到引黃灌溉大閘管理處,聽完工作人員的匯報和介紹后,毛主席也提出了不少問題和建議。 緊接著毛主席帶著商量的語氣問管理人員:“把閘門打開,看一看進水可以嗎?”陪同人員有些為難的說:“主席,現在還沒有通電,如果開閘的話只能人搖,現在人還不夠……” 毛主席笑著說:“怎么不夠呢?不是還有我們嘛!那我們就一起去搖開大閘好嗎?”話音剛落,毛主席就帶頭脫去大衣,和大家一起搖引黃灌溉大閘 ![]() 黃河 大閘被毛主席等人搖開了,黃河水瞬間流進水渠。毛主席坐下點燃一支香煙,一邊吸煙一邊說:“沿黃河一線,如果每個縣都能建立一座引黃河水的大閘就好咯!” 在回專列的路上,毛主席又說:“變害為利,這是最好的辦法!”在專列上,毛主席說:“從黃河到衛河,這條人民開發的新渠改變了過去黃河下游只決口遭災卻不受益的情況,也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1954年冬,毛主席在南巡回京途中路過鄭州。在鄭州火車站的專列上,毛主席再次聽取王化云等人關于“治黃”的工作匯報,并著重談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規劃的問題。 1955年6月,毛主席在河南省委會客室第四次聽取了治黃的工作匯報。這次毛主席所關注的熱點是關于黃河治理規劃的實施問題。 1959年,毛主席在濟南再次視察了黃河,并說了一次意味深長的話:“大家都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啊。” 自從第一次考察黃河后,毛主席一直惦記著第二次考察黃河,除此之外還想考察一次長江。毛主席曾想過,如果第二次考察黃河的話,一定不要坐火車,而是騎馬考察。 ![]() 毛主席騎馬 1961年3月,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曾提出:“我很想恢復騎馬的制度,不坐火車,不坐汽車,就騎著馬視察。從黃河的河口到它的發源地,然后跨過喜馬拉雅山,沿著長江的發源地順流而下……” 8月,毛主席在廬山和張仙朋聊天時曾說過自己的三大志愿:
![]() 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主席開始準備第二次考察黃河,他指示身邊的工作人員要練習騎馬,要學會調查資料,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這年夏天,毛主席還在北戴河騎馬走了幾圈,當時還有人拍攝了毛主席騎馬的照片。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毛主席還是沒能實現第二次考察黃河的心愿。盡管如此,但毛主席對黃河的情感和關注,一直伴隨他終生。 |
|
來自: 新用戶496869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