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感覺是相對于視覺、聽覺等這些反映外部環境的感覺而言的。感受器位于機體內部,反映各內臟器官的狀態、身體平衡狀態和自身狀況,包括運動感覺、平衡感覺和內臟感覺。 其感受器為于人體內各內臟壁內、腹膜、胸膜、關節囊和前庭器官等處,把內臟、關節、肌肉、前庭器官等部位的活動及其變化等各種化學和物理性刺激,經傳入神經傳向中樞,從而引起饑、渴、飽、脹、惡心、痛、運動平衡等內部感覺。其中一類類似體表感覺,如痛、牽拉和脹等。另一類因與腦的邊緣系統密切聯系而常形成與情緒、覓食和性活動相關聯的復合感覺,如饑、渴、性感覺等。內部感覺通常很不精確,有時很難分辨,有些甚至引不起主觀的感覺。有助于調節內臟活動。 對于機體自身,運動感覺、平衡感覺和內臟感覺實際就是反映了動、靜、爽三種狀態。 想一想這種狀態,你感覺不到你的手的存在。 這是非常令人恐怖的一種場景,我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一個整體,是因為我們對于身體大多數部分是可控可視可評價的。正常情況下,手的一絲一毫變化,我們都能感覺到。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手麻了,我們對于手的狀態評價不夠清晰;手部手術打了麻藥,那我們對于手部的痛覺也會暫時的喪失。 對于人體、企業、組織,內部感覺是作為統一整體并在中樞指揮下協調前進的重要保障。 運動感覺常常和其它感覺聯合行動的,其它的感覺器官如眼等都離不開運動器官的配合。眼肌包括運動眼球和眼瞼的肌肉。眼球外肌包括六條運動眼球的肌和一條提上瞼的肌,都是骨胳肌,統稱為視器的運動裝置。正常眼球的活動,是數條肌肉共同協同作用的結果。如瞳孔向上時,是由兩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共同收縮完成的。當某一運動眼球的肌肉癱瘓時,則出現眼球斜視。如果不是動覺的配合,外部感覺也沒法有效的執行。 觸覺,經常和動覺一起發生,形成觸摸覺。在昏暗的地方,人們常會伸出手摸索前進,以觸摸覺補償視覺。不斷的進行觸摸、反饋、調整的一條龍操作。 語言動覺是一種很重要的動覺。大量動覺感受器分布在舌和嘴唇上,以幫助完成大量而又精細的的言語運動。如果沒有唇、舌、聲帶的精確的運動,就不可能想象人的言語活動。所以人類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學會一門語言。 但如果沒有聽覺的反饋,我們對于語言的矯正便無從實現。雖然我們幾乎不會在意,但每次我們說話時,實際都會有檢查矯正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么啞巴不一定耳聾,但耳聾一定會喪失語言能力。 而我們行走、跑步、爬山、寫字等運動行為同樣都是動覺和外部感覺相互配合的綜合結果,這種磨合不是一蹴而就,都是通過反復的練習才逐漸固化下來的。 運動如此不易,那我不動總會簡單些吧? 嗯,我只能說少年你還是太年輕。 平衡感覺又稱靜覺,是對人體作直線的加速或減速運動或作旋轉運動進行反映的感覺。平衡覺的感受器是位于內耳的半規管和前庭。半規管反映人的旋轉運動,前庭反映人的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前庭與小腦關系密切,對保持身體平衡有重要作用。 平衡感覺是一種狀態感覺,需要和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才能實現身體真正的平衡。我們走路時為什么要擺臂?這是因為有利于身體重心的平衡。我們不小心踉蹌的時候為什么要抬手?這是因為有利于身體的重新穩定。 我們最難感受到的那一定就是內臟了。 內臟感覺又稱機體覺,是對機體饑、渴、痛、溫等狀態的感覺。其感受器位于臟器壁上。它們將內臟的活動及變化信息傳入中樞。 內臟們就是企業的平臺部門,對于維持功能的饑、渴等感覺只需要滿足就行。但對于痛、溫等感覺那就要重視了,因為這一定是內臟出現異常的表現。所以你看人體是多么精巧,不學習都不知道內在組織的詳細,他們默默無聞,他們盡心盡力。 人體自然知道:外部感覺要多感,動覺靜覺要有感,內臟感覺最好是無感。 但企業和組織都明白這個道理嗎? 蒲首萄(微信:pushoutao,如合意共鳴,歡迎交流!) 作家:二十多年寫作經歷,已創作300+古典詩詞,數百篇散文、雜文、現代詩、小說等 管理實踐者:習慣學習,愛思考,具備戰略大局觀和系統思維,對供應鏈理解深刻,具備全鏈條思維能力。對物流、汽車、家電等及上下游相關行業長期研究,目前為一帶一路外貿商學院特邀物流專家、羅戈專欄專家、商業新知專欄專家 自媒體人:堅持寫作,將思想凝文外化,在《新鮮雜談》公眾號每日推送原創文章 部分著作:《系統十論》、《組織十論》、《生物與企業論》、《迎春集》、《盛夏集》、《詞林潤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