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sè,會意字。其本義表示由物體發(fā)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chǎn)生的印象;引申義有臉上表現(xiàn)出的神氣、樣子;情景,景象等。 (圖片來源于:字源網(wǎng)) 《說文》:“色,顏氣也。從人,從卩。”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色,春秋金文作,左從爪,右從卩(與上爪下卩之印字不同),會面部顏色之意。戰(zhàn)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或卩旁加短橫為與印字區(qū)別。秦漢金文爪旁訛作形。”戰(zhàn)國楚簡色字已有訛為從“刀”形者,但秦簡中仍有從爪者,不過已在右上,失去會意意味。從秦簡開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訛為從刀形,漢隸皆如此形體,為楷書所繼承。色字形體雖然最早見于春秋金文,但《詩》常見,《大雅·烝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皆為西周時代文獻,可見色字出現(xiàn)于西周時代。 色字頭上一把刀,而“色”之本義也有斷絕之意。與女色一刀兩斷,確實決絕,簡直就由色遁空了。但另有“絕色”一詞,指極其美貌,但也可理解為與色相絕。 “色”字可組夜色、山色、晨色等詞,故我在詩詞中使用較多: “若問蒼天緣色變?只因別愛苦相凝。”、“久處陋屋揮汗雨,忽聞色變望天烏。”、“日落殘霞淡,星空夜色濃。”、“斑斕色淡煙云消,美景沁人心。”、“色影浮華頻炫目,蒼山毅望蕩凡魂。”、“翠葉欲憑欄,蝶伴紛翩,高臺映色似熊燃。”、“昨夜春風昨夜雨,今晨淡色印晴空。”、“鵠鷺撥光映,蓮荷溢色牽。”、“輾轉(zhuǎn)歸家亮色出,入惠心懷釋。”、“闊覽湖山色,深吸浸潤怡。”、“風逗描山色,鳧摺繪碧池。”、“盡覆終歸血色臨,冷透衣襟,涼滲低吟。”、“暮色流輝映,昏風撲簌纏。”、“綠葉揮紅色炫奇,露珠透潤凈身姿。”、“前路誰無懼?平心潤色鮮。”、“夜色初收、壯志豈同藏。”、“色相皆奇異,天工引慕傾。”、“天涯芳草多姿匯。蘊萬色、令人沉醉。”、“天穹暮色漸輕描。抬首望云飄。”、“同游面姣羞,雙色倚枝頭。”、“數(shù)道電光驅(qū)暮色,春令幾陣轟鳴。”、“日日飄鮮色,時時溢麗顏。”、“晨色堆青云錦走。憶當年、仰空天皺。”、“彩輝流,香色透。鳥鳴花盛春光誘。”、“迎光流悅色,碧玉露殘虹。”、“漸沐幽蘭,長伴嬋娟。繡芳年、共色同天。”、“幻眼盡收浮境色,明心難解本塵空。”、“側(cè)步凝眸江彩洲。鮮色層流,盡染中秋。”、“舉頭身共色,垂首目同尋。”、“寬心平欲念,毅色共天穹。”、“夜色蒙蒙醉雨中,涼風漸漸潤潮瞳。”、“陰晴風雨無驚色,正事清心越任何。”、“何須憂亂色?大勢鑄時英。”、“碧桃飄淡色,瓜栗溢清香。”、“幻色漫身縈,凝華望遠箏。”………… 深度系列專輯: 雜文小說專輯: 詩詞散文專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