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并稱之為“金津玉液”,還給予“瓊漿”“金漿”“金津”“玉液”“玉泉”“華池之水”等美稱。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養五臟六腑。李中梓在《醫院必讀》中說,祖先造字以千口為“活”字,可見古人對口水作用的重視。 中醫學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意思是唾液為脾腎所化,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對養生保健有著特殊的作用。 唾液與腎的關系 唾由腎精化生,經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從腎向上經過肝,膈,肺,氣管,直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臟化五液,腎為唾”之說。 腎生唾腎為水臟,主津液,即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泄代謝維持起著主宰的作用。腎之精氣充盛,唾液才能源源不斷地上澤口腔。另一方面,腎又有攝納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滲泄的數量,防止津液無故丟失。 唾液源于腎精,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通過叩齒咽津,則能補養腎精。相反如將唾液吐出,則會損傷正氣。 《云笈七簽》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煩”。《瑣碎錄》說:“遠唾損氣,多唾損神”。李時珍告誡人們,若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 唾液與脾的關系 人們習稱的唾液包括涎與唾,又因“口為脾之官”“脾氣通于口”,故有人認為脾對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較為直接的。楊上善《太素》說:脾是太陰之脈,通過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為涎。脾開竅于口,脾之經脈連舌布散舌下。涎為脾精脾氣化生,故說涎為脾之液。 咽唾對脾的作用咽唾對脾的運化功能起著促進作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與脾胃密切相關。而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潤澤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 唾液與心的關系 心主血脈,血液津液互化心主血脈,其在竅為舌。舌由心脈所系,以映氣血之榮枯。血液與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經精微所化生,具有滋養濡養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則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咽唾對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治療火邪熱毒之癥。《友漁齋醫話》說:“若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嗽津滿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數行,可除浮火(陰虛內熱)。”《本草綱目》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心為陽主火,腎為陰主水。所以叩齒咽津能促進陰陽二脈之間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濟,陰陽相交。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咽唾養生的方法 方法一 1、叩齒:即全身放松,閉目、口唇微閉,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叩齒36次為佳。 2、“赤龍攪天池”:即叩齒后,屈舌在口腔內沿牙床外側作順、逆時針旋轉各36次。攪動時要放松舌頭,用力要柔和自然,攪舌時如把眼神加上效果更佳,即眼晴跟著舌頭一起轉。 3、舌輕舐上腭:剛好接觸上,要放松舌頭,不要用力頂,眼微閉,同時口腔、面部肌肉要放松。 4、古人認為人的舌下為玄膺,該處有兩竅,左名金津,右名玉液。意守金津、玉液(或舌下部位)會有津液生成。 5、鼓漱咽津。如果津液產生多時,即鼓漱三十六下,再用意念把津液分三口送至下丹田。 次數無硬性要求,計數有收意(神)的作用。 方法二 平時凡不說話時,持續“舌舐上顎”數分鐘,自可滿口生津,口味甘露。 1、起“搭橋”的作用。 按照經絡理論,任、督二脈循環到“口”就被隔斷了,舌舐上腭能使任、督二脈接通,真氣才能上下運行。 2、起生津養生的作用 當舌舐上鄂時,常會感到口水涓涓而來、它是由三腺“舌下腺、頷下腺、腮腺”所分泌,是人體五臟精華隨脾氣上升而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