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是曹雪芹筆下的小人物,雖然出身不高,卻非常有見識。當女婿抱怨生活不容易時,她積極樂觀地想辦法,給女婿出謀劃策,讓女婿到榮國府去攀親戚。結果女婿女兒沒有去,倒是劉姥姥自己帶著外孫子板兒去了榮國府打秋風。第一次去榮國府,劉姥姥靠著自己的高情商得到了王熙鳳二十兩銀子的饋贈,給家里解決了現實問題。第二次去榮國府,劉姥姥靠著莊稼人不卑不亢的那種真實表現,贏得了榮國府主子們的喜歡,也收到了豐厚的饋贈。
劉姥姥的不卑不亢。
鳳姐兒忙笑道:”你回別多心,才剛不過大家取樂兒。“一言未了,鴛鴦也進來笑道:”姥姥別惱,我給你老人家賠個不是。“劉姥姥笑道:”姑娘說那里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么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心里惱,也就不說了。“
這段話中,曹雪芹用了2個字,寫出了劉姥姥的不卑不亢,這兩個字就是“咱們”。襲人曾經因為與寶玉說“咱們”遭到晴雯的諷刺和挖苦,襲人自己也覺得說錯了話,說明在當時森嚴的等級社會中,奴才與主子不能稱“咱們”。
劉姥姥雖不屬于賤籍,卻因為出身寒微,需要到榮國府打秋風,她能與王熙鳳和鴛鴦稱咱們,說明劉姥姥的內心并未因為貧窮而卑微,相反她內心坦蕩不卑不亢。這樣的劉姥姥才會讓賈母喜歡,如果劉姥姥到了榮國府一直表現得唯唯諾諾,不敢說話,不敢吃飯,或者誰拿她說幾句笑話就會敏感,那么這樣的劉姥姥肯定不會得到榮國府主子們的喜歡。
劉姥姥之所以敢說“咱們”,說明她心里并未把自己放低身份,她也是除了寶玉、晴雯外,第一個有平等意識的人物。在榮國府表演的這部搞笑的小品,劉姥姥并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相反她覺得自己能博得賈母一笑,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劉姥姥的樂觀與知足。
劉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許多時不走動,知道他如今是怎樣?這也說不得了,你又是個男人,又這樣個嘴臉,自然去不得。我們姑娘年輕媳婦子,也難賣頭賣腳的,倒還是舍著我這付老臉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處,大家都有益;便是沒銀子來,我也到那公府侯門見一見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說畢,大家笑了一回,當晚,計議已定。
劉姥姥這個人無論放在什么地方都能生存得很好,她有兩個優點,一是樂觀,二是知足。當女婿覺得賺錢難的時候,劉姥姥覺得長安城是天子腳下,遍地都是錢,只可惜沒人會去拿。
樂觀的劉姥姥遇到困難從不抱怨,而是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這次也是她幫女婿謀劃到榮國府去攀親戚的。在劉姥姥看來,即便是得不到任何的好處,到侯門公府走一趟也算是長了見識。
劉姥姥做事很有條理性和規劃,她第一次到榮國府打秋風,不是自己直接找王夫人,而是通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引薦,見到了王熙鳳。見面三分情,劉姥姥也清楚富貴人家都要面子,也樂善好施,看到她一老一少也容易給予同情。果然如劉姥姥想的那樣,第一次上門,劉姥姥就收獲了二十兩銀子的饋贈。
這筆錢對王熙鳳來說或許就是一件衣服,但對劉姥姥一家來說就是一年的生活費,得到這筆銀子,劉姥姥充滿了感恩。二進榮國府,劉姥姥就是來感恩的,不曾想卻收獲更多。
劉姥姥的高情商。
賈母倚柱坐下,命劉姥姥也坐在旁邊,問她:“這園子好不好?”劉姥姥念佛說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貼。時常閑了,大家都說,怎么得也到畫兒上去逛逛。想著那個畫兒也不過是假的,哪里有這個真地方呢。誰知我今兒進子這園子里一瞧,竟比那畫兒還強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著這個園子畫一張,我帶了家去,給他們見見,死了也得好處。”
從中可以看出劉姥姥的高情商,如果換做其他人,或許只會回答很好或者很美,這些很顯然不會讓賈母滿意,只會讓賈母覺得是在敷衍。倒是劉姥姥的回答,讓賈母十二分的滿意。還讓賈惜春把大觀園畫下來送給劉姥姥。
在曹雪芹筆下,劉姥姥的情商非常高,她懂得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而且毫不夸張非常真實,又表現得不卑不亢,難怪精明的賈母都沒有發現。
可見,同是老人,劉姥姥與賈母卻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劉姥姥從不因為別人身份地位比她高就自卑,相反她卻不卑不亢,給人的感覺特別真實舒服。曹雪芹大概也是為了塑造一個與賈母完全不同的人物,就賦予了劉姥姥很多的東西,包括這份追求平等的不卑不亢,當然還有知恩圖報的那種正能量。
我是蕭夢,為您講述《紅樓夢》里的故事。
參考著作:曹雪芹著,脂硯齋評《紅樓夢》脂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