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古梁溫黃五大宗師中,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最為相似,兩人無論是創作方向還是創作風格,都趨于雷同。
他倆的小說都喜歡以歷史代入,通過歷史中的朝代更迭,來展現江湖兒女的傳奇人生。不同之處在于,金庸的小說,更注重奇遇和奇詭。而梁羽生的小說,則更注重展現女性世界,喜歡塑造巾幗女英雄。
今天我們來聊聊梁羽生的一部知名度奇高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讀完整部小說,發現跟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很神似。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寫于1955年,是金庸寫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紅花會反清復明,與乾隆之間斗智斗勇的故事。這是一部關于群俠的小說,里面有十四位紅花會當家,各有個性和風采。
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則寫于1956年,是梁羽生所寫的第四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天山七劍下天山,天地會反清復明的故事。這也是一部關于群俠的小說,天山七劍,師出名門,性格迥異。
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的大反派是張召重,梁羽生《七劍下天山》中的大反派是楚昭南,這兩個大反派身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出自名門正派,張召重是武當派弟子,而楚昭南是岳鳴珂的弟子,都是江湖中的名劍客。楚昭南與傅青主、石振飛并稱為三劍客,張召重則與王維揚齊名,有“寧遇閻王,莫逢老王;寧挨三槍,莫遇一張”之威懾。
這兩位名門弟子,都是投機鉆營,墻頭草式的人物,意志和思想不堅定,因貪圖功名利祿而投向清廷,淪為清廷的幫兇,幫助清廷瘋狂鎮壓反清義士。這兩人不顧師門之情,盟友之義,成為清廷鎮壓義士的急先鋒。最終下場都很凄慘,張召重被餓狼吃掉,楚昭南則走投無路被迫自殺。
因為金庸和梁羽生的筆法很相似,寫作風格很相似,一度讓我有種金庸、梁羽生傻傻分不清的感覺。其實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更像《牛虻》,《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革命黨人牛虻的一生。特別是兩部小說的開頭非常相似,《七劍下天山》的開頭凌未風投河自盡的橋段,像極了《牛虻》中投河自盡的牛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