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過一生,大致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錯”。劉過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年輕的時候,也曾懷有遠大的理想,好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應該說,他也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無奈,南宋朝廷茍且偏安,對于他的那些復國良策根本就是不屑一顧。他曾經是韓侂胄的座上之賓,也曾經和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游。可是,他的才華卻不能為朝廷所賞識,竟然四次應舉皆不中,輾轉流落于江湖間,布衣終身,客死于昆山。劉過之“過”,不在于他的個人,而在于整個時代之“過”,他的悲劇,是整個南宋王朝的時代悲劇。 關于劉過的生平,《宋史》中根本就沒有什么記載,或許,史官們認為,這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吧,他的生平事跡,僅僅在宋人筆記中有少許的記載,如果不是他所著作的詩詞集《龍洲集》、《龍洲詞》流傳于世的話,恐怕,劉過這個名字,真的是要埋沒在塵寰了。 劉過以寫詞而聞名,受好友辛棄疾的影響,他的詞風也比較豪放,常在詞中抒發自己的抗金抱負,顯得狂逸俊致,是典型的愛國豪放派。當然,他也有少許詞,顯得溫柔婉約,比如《臨江仙》“滿院花香晴晝永”、《醉太平》“情高意真,眉長鬢青”等,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平生豪氣,消磨酒里”。 但是,我對于劉過印象最深的、最喜歡的,卻并不是這些,而是一首很難定位的詞,它并不顯得極其豪放,可是,也說不上婉約,在我看來,它最大的特點是清新、活潑、別具一格。這首詞的詞牌是《沁園春》,題目是《寄稼軒承旨》。 要說這首詞的創作原因,大抵是這樣的,辛棄疾聽說了劉過的才華,讓人找他過來,但是不巧的是,劉過恰恰有事情不能前往,于是便仿照辛棄疾的《沁園春》,寫了一首詞,和信件一起寄給了辛棄疾。在信中,他將自己無法前往的原因,歸因于遇見了幾位神秘的來客,因此而耽誤了行程。 此詞有一段題記,寫的是“寄稼軒承旨,時承旨招,不赴。”說的大致就是創作此詩的原委。 據《桯史》記載:“嘉泰癸亥歲,改之在中都時,辛稼軒棄疾帥越。聞其名,遣介招之。適以事不及行。作書歸輅者,因效辛體《沁園春》一詞,并緘往,下筆便逼真。”這便是當時的大致情況。據說,辛棄疾看了這首詞之后,大為贊賞,將其視為知己。 《桯史》的作者岳珂還曾經寫道,他自己在看了劉過的詞之后,說:“詞句固佳,然恨無刀圭藥,療君白日見鬼癥耳。”于是,引得滿座哄堂大笑。 那么,這究竟是怎樣一首詞啊,竟然使得辛棄疾這樣的大詞人看了都會贊賞不已,它又有怎樣的神奇之處,使得岳珂發出了“白日見鬼”這樣的感慨呢? 說實話,這真的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詞,它有無窮的想象力和別具匠心的結構。 以下便是全詞的內容:“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白云天竺飛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便是它體現了作者劉過那非同凡響的創造力。各位看官,您要知道,這首詞創作的年代,是在南宋年間啊,可是,就在那個年代,我們天才的劉過,就已經在詞的創作中,嘗試使用“穿越”的手法了。 穿越小說,是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對于它的評價,褒貶不一,各類穿越小說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不過,它還算是體現了作者一定的想象力,因為,它將主人公,通過時空穿越的手法,置身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然后通過反映時代的差異,來推進情節的發展。雖然這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是胡編亂造、拼湊故事的,但是也還算是有一些作品,構思比較合理,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可是,就算是這些濃縮了當代人智慧的穿越小說,它們的想象力,也無法和我們劉過的《沁園春》相提并論。因為,在這首短短的只有百十余字的詞中,劉過竟然讓幾個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歡聚一堂,寫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些人,對于劉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應該都是已經作古之人了,這大概就是岳珂之所以會說劉過是“白日見鬼”的原因吧。 除了主人公劉過自己以外,這首詞中還安排了這樣幾位主要人物,白居易、林和靖、蘇東坡。這幾位人物可都是大名鼎鼎的,而且分別來自于不同的朝代,其實,他們彼此誰都沒有看見過誰,可是,就是因為劉過他那支生花的妙筆,使得這幾位人物,能夠穿越時空,來到南宋,與劉過來一次親密接觸。 那么,可能會有人要問了,究竟為什么,劉過要選擇這樣幾個人物來入詞呢,選擇別人不行嗎,難道就沒有人能夠比這幾位更出名了嗎?事實上,劉過之所以會選擇這幾位,還是有原因的,他可不是拿來便用的,而是有一定的選擇性。 這幾個人看似天南海北,時空跨度極大,是來自不同世界的人,但是,他們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系,那就是,他們或多或少,都與杭州有關系。 為什么會選擇三位與杭州有關系的名人呢?這可能是因為,當時劉過和辛棄疾都身在浙東,而浙東最有名的城市,同時,也是南宋的首都,那便是臨安,也就是杭州。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別號。在長慶年間,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他在任職期間,興修水利,疏浚西湖,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建造了一個名為白公堤的堤壩。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一個對于杭州城的建設有功的人。 那么坡仙呢,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大詞人蘇東坡。這個宋朝人又與杭州城有什么關系呢?其實,蘇東坡也曾在杭州任職。從五代至北宋,西湖長年不治,造成湖面被水草覆蓋,西湖幾乎不保。為此,蘇軾專門撰寫了《乞開杭州西湖狀》,并從此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西湖治理工程。他動員民夫疏浚西湖,并堆筑了一條長堤,這便是赫赫有名的蘇堤。 而林和靖是宋朝初年的高士,他一直隱居在孤山,而這孤山,就是在西湖的附近,他在那里,過著梅妻鶴子的生活。 由此可見,這三個人,都不是劉過隨意選擇的,這些人,都和西湖、和杭州有著不解之緣,而且,他們都是文壇的巨匠,留下了很多曠世的名句。試想一下,有這樣三位貴客來訪,那可真算得上是蓬篳生輝的事情了,在這種情形之下,劉過哪里還能顧得上去赴辛棄疾的約呢,恐怕,就算是王母娘娘邀請他赴蟠桃宴,他都不會去了,而是一心與這幾位高人促膝長談啊。 一般的詞,都只是簡單地描寫一下自然景色,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就算是有敘事的內容,也不會搞得太復雜。因為,詩詞畢竟篇幅比較短小,而且,受到了格律的嚴格限制。所以,能夠做出一首符合格律的詩詞來,已經純屬不易,如果要在如此短小的詩詞中講述一個故事,而且,還要講得絲絲入扣,扣人心弦,那真是難上加難了。畢竟,詩詞不是戲劇,不是小說,很難展開情節。 可是,天才的劉過,卻做到了這一切,所以,這也使得《沁園春》這首詞,有了與眾不同的韻味。 如果要在一首詞中,講述一個故事,那么至多只是簡單地描述一下事情的始末而已,很難真的鋪展開來的。可是,這首詞則不一樣,它就像是一篇微型小說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尾。 事情的起因是,作者劉過打算“斗酒彘肩,風雨渡江”,去赴辛棄疾的約,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遇見了三位高人,硬生生地把他給拉了回去。 事情的發展是從蘇東坡對西湖的贊美開始的。可是,他的話語卻并沒有受到其他兩位高人的贊賞,他們只管自顧自地喝酒。 接下來,就到了高潮迭起的時候了,白居易和林和靖也分別闡述了自己對于西湖和杭州的看法。于是,就呈現出三位高人各抒己見的場景,產生如同小說戲劇沖突一般的場景。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作者劉過由于只顧著和這幾位高人推杯換盞,于是,便錯過了拜訪稼軒,只能等晚些時候,再做訪問了。 這首詞,不僅敘事完整,情節豐富,小說要素一應俱全,而且,對于刻畫人物,也花費了一番功夫呢。 它有十分精彩的對話描寫,比如香山居士、林和靖、坡仙三位在描寫西湖美景時候的對話,便是各具特色。這些對話,并不是簡簡單單隨便寫寫的,而是根據每個人文學風格,有特色地描述的。比如蘇東坡,他是一個豪放之人,所以,在對話的時候,他是第一個開口的,幾乎不假思索,這體現了他狂放的性格,“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這句話,正好是從蘇軾的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演化而來的,有蘇軾的特色。而白居易呢,他也曾經有過“一山分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這樣的句子,在劉過的詞作中,將其演化成了“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這樣的句子,雖然用詞不同,但是,所表達的意味,卻是大抵相似的。最后,再看林和靖,他是一個隱士,所以生性恬淡,不喜歡多說話,所以,他最后一個說話,而且,他的表達,也是言簡意賅的,“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這句正應了林和靖那首《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由此可見,這些精彩的對話,都是針對每個人的特點而量身定做的。 一篇優秀的小說,當然不能只有對話,所以,這首詞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精彩描寫,比如動作描寫,如“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是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那幾位高人的風采,他們生性豁達,所以,哪管別人說什么,他們只顧自己飲酒。此外,還有心理描寫,如開首的“豈不快哉”,只有四個字,便真實反映出了劉過的心態,其實他也是一個豪爽不羈之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不會引來幾位豪杰之士與他對飲了啊。 由此可見,這一首小小的詞,竟然寫得如此精妙,如果擱在現在的話,那絕對是一篇優秀的微型小說啊。 我們每個人,在創作作品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反映我們的思想。如果是沒有意圖地純粹為寫文而寫文的話,那是寫不出什么好作品來的。那么,劉過的這首《沁園春》究竟又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呢? 從表面上看來,這只不過是劉過的一首游戲之作,當辛棄疾邀請他,而他又無法赴約的時候,為了表示歉意,他便寫了這樣的一首作品。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剛才我說過,我覺得這首詞,看上去既不豪放,也不婉約,可是,換個角度來思索的話,難道看待一首詞是豪放還是婉約,僅僅就是從字面上來看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挖掘那詞的內在深韻。 其實,在當時而言,劉過只是一個普通文人,可是辛棄疾在當時,卻是一個大官,可是,當辛棄疾召見自己的時候,劉過卻敢于拒絕,而且還作了這樣一首詞,就足以表示,劉過也是一個豪放之人了。而辛棄疾得知劉過不能前來赴約,并沒有生氣,反而贊美劉過之詞,這說明,辛棄疾本人也是一個不拘小節之人。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吧,這兩個人才會成為莫逆之交啊。 從這首詞中,還是能看見一些豪氣的,比如,這詞的第一句,便是如此,“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其實,這句詞中,還隱藏著一位古人,那便是樊噲,所謂的“斗酒彘肩”說的就是樊噲的事跡。樊噲是一介武夫,是一個莽漢,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在這句詞中,劉過其實是用樊噲來自喻,所以,他其實是在詞的一開始,就向辛棄疾展現了自己豪放的一面。 辛棄疾是誰,他是一個一心光復大宋河山的有志之士;是一個金戈鐵馬,從層層封鎖線中殺出來,渡過長江,投奔南宋的大英雄。所以,劉過這里所說的“風雨渡江”,其實也是在向辛棄疾暗示,如果你有需要的話,我也會義不容辭,和你一起渡過長江,殺回北方去的。由此可見,雖然自從隆興和議之后,南宋之人對于北伐之事鮮有提起,文武大臣醉生夢死,得過且過,可是,劉過,還是一如既往地懷著壯志豪情,時刻準備著,為國盡忠的。 再看看詞的最后一句“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是對辛棄疾說,你暫且等我一下,我在這里盤桓一會,等送走了兩位客人,風雨過后,天晴之時,我再來拜訪你,那也未為晚矣。 也就是說,縱使蘇東坡、林和靖、白居易說了半天關于西湖和杭州的好處,劉過還是不會和他們在一起呆太長時間的,他更想做的,其實是去拜訪稼軒,是“渡江”,是北伐,是收復河山。 這首詞開首的“風雨渡江”和最后的“須晴去”是很耐人尋味的,或許,劉過所指的“風雨”并不是單純指自然環境中的“風雨”,這也有可能指的是政界的“風雨”,他所期待的“晴”,指的其實是南宋政府在主持北伐這件事情上的態度轉變。 由此可見,劉過的這首詞,雖然在字里行間,并沒有表現太多英雄氣,但是,卻有一種豪杰氣,從文字的背后透露出來。 劉過所希望過的生活,不是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的西湖,欣賞風景,過此殘生,而是要“風雨渡江”,建功立業。如此看來,就算這首詞不是地地道道的豪放派代表詞作,但是,至少算得上是愛國的作品,所以,作為愛國詞人代表的辛棄疾,才會對這首詞贊嘆不已啊。 劉過的《沁園春》,以其突破時空的獨特構想,用奇思妙想,刻畫了一批奇人,構筑了一個奇境,抒發了自己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和報國的志向,真可謂是一篇曠世奇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