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小橋一側,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子、車、馬、郵件都慢……木心先生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道出了烏鎮的清凈安詳的慢節奏生活,歷史在這里堆砌,慢曾經是這座千年古鎮的底色。 如今,節假日期間的人頭攢動已成為烏鎮的常態,國內有多個 5A級景區希望與烏鎮合作 , 201 9 年烏鎮景區實現營收 19 億元,凈利潤達到 7 億元。 “烏鎮模式”究竟有何魔力,接下來,就跟著亮節君一起走進神奇的烏鎮吧 ! 發展歷程 1.“烏鎮1.0”-- 修東柵,開發觀光一日游 21世紀初,以茅盾故居為核心打造旅游小鎮,以此為突破口,建立東柵觀光景區。東柵街區是典型的觀光型的產品,保護江南水鄉的風貌,保留古鎮建筑的歷史文化底蘊。游覽時長兩個多小時,一頭進一頭出,有清晰的路線,兩旁有均衡的景點,沒有住宿,多以一日游為主,游客黏性較低,東柵建設的首要目的是聚人氣,打響烏鎮知名度。
2.“烏鎮plus”-- 建西柵,打造休閑度假中心 東柵取得成功后,烏鎮繼續開發西柵景區,定位于打造“觀光+休閑度假”景區。與東柵的有限整修不同,西柵并沒有簡單的對東柵模式進行復制,而是顛覆性的以建設古鎮休閑度假為目標,重新構建江南古鎮,建設風格各異、層次鮮明的酒店客棧,通過豐富的夜生活和美景使游客住下來,向他們提供度假休閑的產品。整個景區動靜分離,酒店、民宿、餐飲、民俗商店等功能布局更加合理,適應不同游客的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需求。 3.“烏鎮pro”-- 辦會展,轉型文化互聯網小鎮 文化會展活動為古鎮注入新內容。戲劇節、互聯網大會落地烏鎮,文化體驗獨一無二。在相似的江南歷史文化中唯有通過后天的創造才能填充獨特的文化內涵,烏鎮在這樣的思路下建設了大劇院、木心美術館、舉辦了現代視覺展、建筑展、烏鎮戲劇節等。景區近年來推動了“觀光古鎮”向“文化古鎮”、“世界互聯網小鎮”升級。景區推出每月一節的傳統民俗活動,已成功打造烏鎮戲劇節、當代藝術邀請展等文化活動。同時,烏鎮著力開發會議市場,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新項目的推出使得景區冬季的單擊客流量出現大幅度增長。
振興思路 烏鎮從“觀光一日游”到“打造休閑度假中心”,其實就是一個把人流“引進來”到“留下來”的過程,亮節君歸納了烏鎮的三個成功要素,與君共勉。
1.產權明晰-整體化開發 烏鎮在開發中首創整體產權開發模式,投入巨資買斷西柵所有原商鋪和住家的房屋產權,再請回原住民作為景區房東,協調景區與原住民關系,用這種方法實現了整個景區開發的主體一元化,規避開發中主體多元所帶來的諸多弊病。 2.商業模式-多元化業態 “東柵+西柵”實現了烏鎮內的差異化定位、復合多元運營和度假商務并重目的。 一般古鎮旅游開發基本上靠門票經濟,除此之外就是購物與餐飲,經營的業態比較單一。而對烏鎮來說,門票只是門檻,景區內的多業態復合經營才是營收的主力。烏鎮開發出住宿、會議、餐飲、娛樂等多元化產品,實現復合式經營,景區內酒店餐飲消費較多,因此,在散客化大趨勢下,脫離了門票經濟,如此的游客組成及旅游消費的結構變化使得收入增長幅度遠超其他旅游小鎮。 3.運營管理-精細化運作 一店一品 擁有產權的西柵在運營模式上不同于傳統景區,制定極具差異化的 “一店一品”策略,每家店鋪只平價銷售一種烏鎮特色商品。 標準管理 建立統一、標準化的住宿管理標準,公司統一規定民宿、餐館的特色菜單與價格,平價銷售。為提高商鋪的服務質量,對商鋪承租人嚴格審核(條件為承租人為夫妻,優先考慮本地居民),針對菜品(例如番茄炒蛋必須放 3只雞蛋等)和服務制定明確、細致的質量和價格標準,并在運營中持續考核。 智能小鎮 本次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烏鎮向世人展示了其首個5G智慧農場,能夠實現手機遠程控制溫室內的溫度、光照、水肥等一切與作物生長相關的要素 ,這也成為互聯網技術助力鄉村產業融合創新的最新例證。
智庫錦囊 烏鎮從觀光旅游發展到度假休閑游,再到打造文化小鎮,辦會展,升級互聯網小鎮,這當然是一種好模式,但未必是唯一的模式。亮節君從烏鎮模式中提取其背后成功邏輯,希望鄉鎮開發能誕生出更多元、更多姿的形態。 1.業態是鄉村旅游的機能 所有的鄉村旅游的培育,都要有四個層面的業態組成,分別是基礎業態,中級業態,高級業態,特色業態,四個層面的業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基礎業態 指基礎的農業和加工業,比如種植業,飼養業和基礎制造業,基礎業態是根,鄉村旅游的原始資源往往來自于基礎業態。 中級業態 指的是與消費者有交互體驗的業態,包括餐飲、休閑、娛樂、養生、文化體驗等,這是為鄉村旅游引流的過程。 高級業態 指被品牌化,可以被輸出的體驗,店鋪或產品。 特色業態 即當地獨有的,或最知名的業態體系,這是將客流留下來的關鍵和動力。 2.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完整性 培育核心在于主體文化的體驗情境設計,發展關鍵在于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不僅要引進來,還需要留下來,從發展觀光到度假休閑就是一種好方式。此外,還要注重夜間經濟,延長產品鏈,保證持續的人流和消費,保持鄉村旅游的旺盛生命力。 差異化 鄉村旅游IP差異化推廣相當重要,發展的重點不宜一哄而上,千鎮一面,現在不是單向開發,而是系統資源的再造,包括景區內外的整合,要在諸多競爭中站穩自己的腳跟、銷售自己的產品,必須做到卓而不群,做到差異化,差異化的打造就是IP打造,這種IP的打造是“重建的戰略”。 3.鄉村旅游的發展新方向 鄉村+文創 文創小鎮植根于鄉土文化,與商業結合,打造一種獨特的商業體驗空間,文化產業鄉村的跨界融合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 花。 鄉村+互聯網 打造“產學研+應用+孵化”深度融合產業鏈體系,互聯網小鎮的打造往往還需要一個行業的靈魂人物的坐鎮,承接會展等大型會議。 鄉村+健康 健康小鎮是醫養資源與休閑度假相結合的產物,發展關鍵在于依托優勢環境,精準定位服務客群,打造醫療服務的吸引力,可從有機中藥種植、健康檢查、醫療機構、慢病療養等單向突破。 鄉村+工匠 傳承工藝的匠人聚落,在傳承原有手工業和工藝的基礎上,結合文化、創意和體驗,由一批注重品質和情懷的企業、手工業作坊形成的鄉村空間聚落,鄉村要實現匠人的集聚,需要形成一個內外生態循環的人才引進即培育體系。 鄉村+…… 綜上,亮節君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鄉村旅游的撬動點具有無限可能,其發展重點在于系統和整合,不宜一哄而上,所有的小鎮的發展建設應該落在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上,落在鄉村振興戰略上。 |
|
來自: zrt2017 > 《小鎮、商業街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