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卡爾·榮格逝世61周年(1961.6.6—2022.6.6)。 榮格是一位杰出的瑞士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一起,共享無意識心理學開創與發展的殊榮。 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爭議的學者,批評他的人說他是神秘主義或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他的支持者則說:無法提供嚴格的可操作的定義,這不僅是原型心理學所特有的問題,也是試圖以綜合方式理解復雜系統的其他知識領域所特有的問題。 縱然爭議不斷,不管榮格的理念是否科學,都不能磨滅他的理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家庭的宗教背景和父母的緊張關系,共同造就了榮格內向、敏感的性格。而這樣的性格和他過人的天資結合在一起,為榮格日后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創造了條件。 大學畢業后,榮格的學術發展之路走得非常順,結識了弗洛伊德,開始深度參與精神分析的很多活動和研究。榮格曾在1908年給弗洛伊德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想請你允許我用兒子對待父親的身份,而不是平等的身份,享受這份友情吧。我認為這樣的距離對我而言更加恰當和自然。”(Freud, Jung, & McGuire, 1974)而弗洛伊德也曾多次暗示榮格,表示他將他看作是自己的繼承者(Jung, Liu, & Yang, 1988)。但最終,因為不贊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兩人分道揚鑣。此后,榮格從與弗洛伊德的分歧處開始發展自己的學說,最終以原型和集體無意識等理論為核心,創立了榮格分析心理學。
心理學家中的“異類” 從精神分析醫生的角度上看,榮格和當時其他精神分析學派醫生不同,他更注重的是接納和吸收內在的精神需求中的“他性”(the other ),是為了達到完整的自我認識并由此而把握住人生的意義而不是像其他精神分析學家一樣讓患者走向對外部世界的順應和屈從。 打個比方,如果你天生是個內向的人,在榮格之前的精神分析,他們會分析你為什么內向的深層次原因,也就是在他們看來,“內向”是個不能在外在世界好好生存的問題,可如果是榮格,榮格會告訴你:孩子,內向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在榮格之前,心理學是只有怎么怎么樣才是好的,你得把自己心理治療到適應社會,但在榮格之后,你內向或者外向,通過信仰治療自己還是通過科學治療自己,理性還是非理性的人格,都是可以的,人學習和研究心理學從此多了一個意義——認識自我,整合自我。 
諸學派的集大成者 榮格始終在強調「完整性」,這里不僅是心理學上個人范疇的完整性,榮格在有意整合精神分析的知識去概括哲學,宗教,社會,政治之類的大現象。 如何認識世界?知識或者說理性,本來就是用來去分析我們存在于這個世界的規律的一種手段,但這個手段并不唯一。 心理學上 榮格學派的理論早已與現代精神分析合流了。客體關系學派和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都受到了許多榮格的影響,特別是客體關系學派,許多理論中都有榮格的影子,我們感覺榮格學派不那么突出,是因為榮格學派也在發展,跟所有的學派都一樣,慢慢都走上了一條整合的道路。 后榮格學派分成了經典學派,原型學派和發展學派,其中原型學派與后現代精神分析融合,發展學派與客體關系學派融合,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已經有互相借鑒,很難再清晰地分一個彼此,這也是所有心理治療流派共同存在的現象。 
哲學上 榮格勾勒出了全部世界哲學史的進程。從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一直到近代哲學,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唯名論與唯實論,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一元論與多元論,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等等眾多哲學流派的對立,無一例外都受到自己類型的局限,都各自站在自己所擁有的現實(內在的或外在的)的立足點上說話。 榮格深刻地指出,淺陋的唯物主義同偏執的唯心主義一樣可笑,他們的極端思想是人類精神的病態表現,這種極端的片面性與心理病的偏執癥相差無幾。” 藝術和文學上 在榮格看來,藝術是起源于內在的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和原型隱藏著千百年來人類聚積起來的普遍經驗,藝術家本質上是他的作品的工具。 原型的概念未能引起行為科學家的興趣,但長期以來卻激發了藝術家和文學家的想象力。榮格的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敘事。它可能是正確的,就像一首詩或一部文學小說一樣正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整體連貫起來,它的所有元素都是相互之間的完美關系。而不管其內容的真實性如何,詩意的姿態形象在審美和情感上都對我們產生影響。 家人及榮格學者眼中的榮格 榮格對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們精選了部分榮格家人及學者的采訪片段,來回憶榮格,紀念榮格,走近榮格。
“他是'巨大’的,他有巨大的力量,卻并沒有把他人掩蓋掉……他做了一件我非常需要的事——他對我的'認證’。我無法表達我對此的感激之情,因為這讓我得以前進于這個世界。”——Joseph Wheelwright(接受過榮格分析的心理分析師,舊金山榮格學院的創辦人榮格(對我)說,“Wheelwright,等你回到美國,當你大獲成功,你愛所有人,所有人也愛你,注意!那就說明你實際上處于非常非常糟糕的境地了。再見,Wheelwright。”——Joseph Wheelwright回憶與榮格相處的最后一小時 “我仍然記得我第一次遇見榮格,那時我只有26歲,我記得他眼神堅定地看著我,對我說,'你知道嗎?我每天都在思考臨終,思考死亡。’那時他大概只有52歲,那就像是送給我的禮物,然后我說,'哇……太棒了’。對于死亡,我感覺自己可以泰然相處,但我不必要去知道,直到它來臨的那一刻。”——Joseph Henderson 榮格的第一代學生,經典分析心理學的見證人,美國舊金山榮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的主要奠基者——Dr. Gerhard Adler,倫敦資深精神分析師,回憶與榮格的第一次心理分析經歷最后,想引用榮格的一句話: 身雖不再,思想長存。讓我們一起向榮格致敬,感謝他曾做出的偉大貢獻。他的精神和著作長存。
直播預告 今晚19:00 我們邀請申荷永老師為你解讀榮格 點擊預約直播?? 對榮格心理分析感興趣? 這門由申荷永老師親領的 榮格心理分析專業入門課 正等待你領取

Freud, S., Jung, C. G., & McGuire, W. (Ed.). (1974). The Freud/Jung letter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igmund Freud and C. G. Jung (R. Manheim & R. F. C. Hull, Trans.). Cambridge, MA,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家人及榮格學者眼中的榮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