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初,盤踞在晉東南地區的日軍第36師團集中三個步兵大隊附以工兵炮兵共5000(日方戰史稱3000)余人突襲八路軍規模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該部日軍借助其師團主力對太行根據地的大“掃蕩”為掩護,在獨立混成第4、9旅團的直接配合下,直撲黃崖洞,企圖占領并搗毀兵工廠。7日夜,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命令總部特務團堅守黃崖洞5天,一定要把兵工廠的機器設備、產品和其他物資掩埋好,把人員安全轉移。10日起,特務團憑借險地形與堅固工事,連續打退兵力火力均占優勢的日軍多輪進攻。至18日兵工廠拆埋機器完畢之后,特務團奉命主動撤離黃崖洞。 今天,特務團在黃崖洞的戰斗已因“創造了抗戰以來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而被寫入戰史教材。70多年間,人們在研究這場經典戰例時,已經從情報、地形、戰術、士氣等不同角度總結出了我軍在此戰中的種種成功經驗。盡管如此,當我們再次閱讀部分保衛者的戰爭回憶錄時,仍會有新的驚喜…… 一、先去看看黃崖洞的地形 這年2月底的一天,八路軍第129師工兵主任王耀南接到了一個“奇怪”的通知。盡管這封信由總部特務團的一個通信員捎來,王主任看罷卻是滿腹狐疑。因為,他在這封心上根本就看不出是誰發的通知,至于開會的內容,甚至連會議地點都沒有。問劉伯承師長,也沒有滿意的答復。不過,王耀南還是跟著總部來的通信員上路了。 謎底最終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座寺院里得到揭曉! 在這里,王耀南見到了會議的召集人——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和前方指揮部參謀長左權。兩位首長告訴他,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黃崖洞兵工廠的安全問題。由于“確保黃崖洞”是道死命令,因此當彭老總問及能否“保證不出問題”時?本打算用“埋上千八百顆地雷”做答的王耀南還是提出“得去現場看看”。 很快,王耀南在八路軍總部參謀小黃和幾個警衛員的陪同下又上路了。當天傍晚,一行人抵達了黃崖洞。見到守備部隊最高指揮員——特務團長歐致富、政委郭林祥之后,黃參謀向他們傳達了彭德懷的命令:總部特務團、新4旅工兵連、385旅工兵連和386旅工兵連“從現在開始聽王主任的指揮”。既然如此,王耀南也就不再“客氣”了。他向歐團長、郭政委提出,自己要帶著特務團連以上干部、工兵連班以上干部和兵工廠負責生產的干部一起去看地形。到了現場之后,人們不禁為兵工廠的選址之妙而贊嘆不已。說起來,黃崖洞的名字雖有個“洞”字,實際上并不能概括其整個各地貌。它位于橫座在山西黎城、遼縣(今左權)、武鄉三縣之間的黃崖山上,可謂“山里有洞、洞外有溝、溝里還有場”。其外圍還有赤峪、槐樹坪、桃花寨、水窯口等險隘。這些要點乍看上去不過十多華里,但沿著山梁走,一天也走不到走。此外,由于黃崖山的阻隔,漳水在此分清漳、濁漳二水,一南一北纏繞其間。也正是相中了這里能打能藏的有利地形,總部首長將兵工廠從榆社縣韓家莊搬過來,以求得一個相對穩定的生產環境。 連續看了兩天地形之后,王耀南對黃崖洞的防御條件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看到,兵工廠的選址固然很巧,但光憑有利地形是不夠的。防守部隊要想打退來犯之敵,還得有工事做依托。眼下最大的問題恰恰就出在工事上!一年前,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武亭的率領下進駐黃崖洞。他們雖然在這里做了一些工事,但主要是從炮兵角度構筑的,以工兵標準而言不夠規范。百團大戰后期,日軍岡崎大隊攻入黃崖洞,雖有誤打誤撞性質,但也說明了這些工事缺乏防御的系統性。因此,防御工事必須重做。 如果換成其他人,當其意識到這一點后,接下來就該開始協調各方面著手構筑工事了。但王耀南沒有這么做…… 二、加點制作了一批砸炮 為了讓工兵指戰員更好地理解“如何修筑防御工事”,王耀南決心用特務團“在炮火掩護下進攻” 桃花寨;由新4旅的工兵連來擔任防守任務。對于這次演習,攻守雙方的積極性都很高。為了順利沖進桃花寨,歐團長和郭政委與戰士們一起研究演習預案;在村寨的隘口上,工兵連長崔平帶著戰士們用裝滿黃土的麻袋壘成了一道防御墻。“戰斗”打響后,特務團一擁而上,沖上了隘口。為確保陣地萬無一失,崔連長則迅速組織工兵進行反沖鋒。這次演習如此之逼真,以致有兩個戰士在“戰斗”中從山坡滑滾下來掛了彩,一個摔斷腿骨,一個摔折了胳膊,還有十幾個人擦傷了胳膊和膝蓋。這下,“護犢子”的歐致富不干了,特意找上門來“理論”。王耀南為此解釋道,既然特務團的任務是死守兵工廠,就應知道日軍在進攻開始前在何處集結,進攻過程中遇到火力攔截時會朝哪里躲藏。到時候,我軍就把地雷埋在那里,“炸不死他龜孫子才怪”。因此,這場旨在觀察進攻部隊迂回隱蔽的地點和防守部隊射擊死角的演習不過是個開始。 第二場“戰斗”將在兩天之后舉行,地點是水窯口,演習重點是注意進程中的隱蔽。在此期間,王耀南交給了兵工廠一道特別的命令,要其務必在演習開始前趕制出上千個砸炮。他對迷惑不解的劉廠長解釋道,由于砸炮的特點是“一碰就響”,被埋入地下后就是“一踩就響”的地雷。這樣一來,演習將變成一場“實彈演習”,不僅能夠增強演習導演和參演部隊的真實感,還能觀察到布雷的效果。就這樣,工兵連如期領導了砸炮并將它們迅速埋設在水窯口陣地上。當天上午10點整,演習正式開始。由于“道具”地雷的加入,演習效果出奇地逼真。在近兩小時“攻擊過程”中,1500多人的特務團總共踩響了230多個砸炮,“噼噼啪啪”的響聲不絕于耳。盡管如此,大家仍感到有那么一絲遺憾。那些“道具”地雷只能聽到聲音,卻因為藥量太小而無法看到爆炸的硝煙。這個問題自然難不住兵工廠的能工巧匠們,他們提出,可以在砸炮外面包一點石灰。一旦“地雷”爆炸,那些石灰飛起來形成一大團煙霧,還不會傷到人。這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大家為之拍手叫絕。當即,兵工廠長保證在第二天早上交出2000枚改進版的“地雷”。 考慮到地雷“生產”及特務團修改演習計劃都需要時間,王耀南就和歐致富還有劉廠長上后山打獵去了。當然,所謂的“打獵”不過是個幌子。幾個人邊走邊談,討論工廠設備、撤退的問題。直到天色漸晚,一行人回到駐地,發現左權參謀長已經在那里等了很久。聽完王耀南的演習構想后,左權“轉怒為喜”,要其在第二天的演習中務必把“全套把戲都拿出來”。為能讓首長很遠就能看到演習效果,王耀南又讓兵工廠制作了幾百發不放鐵砂的獵槍子彈并找來了一些閑置的“老套筒”步槍交給了演習部隊。 次日,第二階段的演習如期進行。左權參謀長親自下令,要自己帶來的作戰科長、三位作戰參謀和四個警衛員以及營連干部率特務團警衛連、工廠警衛連300多人為進攻方,守方仍為工兵連。“戰斗”開始了:“地雷”的爆炸聲,套筒槍的射擊聲像炒豆子一樣乒乒乓乓不斷。在導演部里,左權、王耀南等人能夠清晰地看到“地雷”爆炸帶起的陣陣白煙和“老套筒”發出的朵朵黑煙。更令大家欣慰的是,不管進攻方的人朝哪個方向躲避,其所得之處都會有“地雷”炸響。至于那些冒險不躲而向前直沖的人,結果也沒好不了多少。這些好不容易躲過地雷的幸運兒很快淪為“老套筒”的靶子,紛紛加入“陣亡者”的行列。不過一個小時,進攻方就主動認輸了,除了特務團“傷亡”那100多人,參加戰斗的作戰科長、參謀、警備員也先后“陣亡”。當工兵連補埋“地雷”完畢之后,左權參謀長帶來的那幾個人和工兵連一起守在水窯口,歐致富親自率特務團的1500多人進攻。這次“攻擊”足足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特務團在付出200多人的“傷亡”代價之后被迫撤出戰場。有意思的是,這次戰斗又出現四五個“掛彩”的。由于工人們加大了藥量,以致這幾個人在在進攻過程中不小心坐在“地雷”上,把棉褲炸破了,露出了屁股和白花花的棉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左權參謀長對這次演習非常滿意,他親自帶著王耀南、歐致富、特務團參謀長以及總部作戰部的參謀們連夜制定布防計劃。直到第二天早晨,當黃崖洞防守計劃制定完畢,陣地布防圖、防御決心圖、布雷區圖等全部以大比例標注完畢之后,左權才啟程返回總部。 三、“埋它三五千地雷” 那邊左參謀長固然滿意了,這邊兵工廠的人卻犯了難。因為此前大家在討論陣地布防問題的時候,王耀南興致勃勃地對左權說要在“這邊埋1000地雷,那邊埋1000地雷”,后者并不滿足地說到“我看埋它三五千地雷”。為此,劉廠長“埋怨”道:這得要多少炸藥?多少雷管?”確實,制造這5000枚地雷對于黃崖洞兵工廠來說,技術上不成問題。但若按每個地雷裝藥一斤,就是5000多斤黃色炸藥。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畢竟,當時黃色炸藥主要被用于做手榴彈和炮彈。如果拿它們制作不是直接用于作戰的地雷,太不劃算了。 這確是個問題。最后,王耀南提出用黑火藥做裝填藥。至于火藥威力不夠的問題,可以通過“把雷殼作大一點,薄一點”的辦法加以解決。拿到地雷樣品之后,王耀南立即將其帶到山里試爆。結果證明:這種填裝了黑火藥的土地雷比制式雷重三四倍,但威力連后者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對此,王耀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地雷威力是一回事,殺傷又是一回事。因為地雷爆炸像個頂朝下的斗笠,碎片按一定角度向上而不是橫著飛。如果部隊排成一路縱隊行軍時,當人踩響土地雷后,自然是不死也會重傷,在其前后的兩個人也會被炸成重傷。相比之下,制式地雷也只能殺死殺傷三至五人,再遠一點就在殺傷死角里。當然,這些土地雷還有改進的余地。此前,歐致富提出為各防御要點多配備一些手榴彈,每點至少配5到10箱。這個要求雖不“過分”,但把這么多手榴彈丟出去,丟得很遠,也不是件容易事。因此,這些手榴彈不如以土地雷代替。只不過,這玩意投是投不動的,但滾起來可比投手榴彈省力多了。對,就叫滾雷!經過技術人員的論證,這個設想能夠實現。最后,當土地雷的試驗結果、樣式及王耀南的想法報到八路軍總部后,彭德懷很快為其簽發了“準生證”。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構筑陣地。根據實地勘察和實兵對抗的結果來看,整個黃崖洞防御體系中,以水窯口核心工事的工程量最大。這里是兩山中間的一個隘口,因雨水風化作用而伸出山口,形成一道長達千米的坡。從地形上看,這道坡由上到下越來越寬。從下往上看,其下部是一個30度的坡,由此往上一兩百米又是45度的坡,山口的最上部只有幾米寬,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以工兵角度來看,將核心工事選在坡的下部明顯不合適。在這里構筑工事,工程開挖量,木材用量,用工量比山口的頂部大上幾十倍不說,還得要至少十幾個人,才能防止來自左、中、右三個方向的進攻。最后,王耀南決定在坡的頂部挖一條底寬40至50厘米寬的壕溝,一直打通到崖口兩邊,頂部用圓木和土蓋上。平時用來排從山上下來的雨水;戰時充當當掩體和監視左右兩邊敵人的了望哨和子堡。中部大開膛。把土挖出來砌上石塊蓋上圓木覆上土,做核心工事;在坡和兩邊山崖交匯處,各挖一個掩體,也蓋以木料和土,當下部子堡。工事前擋墻底部,留出六個孔用來施放滾雷。此口亦可以監視遠方敵人動靜。齊胸高處做射孔,仍采用外孔小內孔大的做法,以達到掩蔽自己的目的。為了防止敵人炮擊,工事頂部用三到四層圓木和土加固。工事構筑完畢后,王耀南和歐致富又組織了一次實兵對抗演習,效果同樣令人滿意。 1941年11月18日,日軍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之后總算進入了早已被拆卸一空的兵工廠。環顧四周,黃崖洞的防御工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后,一位日軍士兵鐮田回憶道:“我自1939年進入中國到1945年戰爭結束,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場黃崖洞戰斗,也是我經歷的最激烈戰斗!那簡直是鐵要塞!如同蘇聯軍設置的陣地,非常專業,構筑的非常完備。”這個日本老兵不會想到,如果不是我方有個軟骨頭叛逃過去,他們可能根本就進不了廠區。 當然,這種來自對手的評價仍是最為公允的。黃崖洞防御陣地的堅固性之所以能夠經受殘酷戰斗的考驗,主得益于其設計者能夠從對手的角度出發想問題,通過“以吾之矛攻吾之盾”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文/張巖松) 參考資料 《王耀南回憶錄》 《戎馬生涯》(歐致富回憶錄) 父輩們的抗戰——你所不知的黃崖洞鮮血鑄就的兵工奇跡_峰高云海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567dd0102y3dd.html 黃崖洞防御戰:創造抗戰以來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_軍事_中華網 https://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90321/35483999.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