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單的運動了 不僅可以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 產生一種愉悅感 還能增加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等 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 但真的是步數走的越多越好嗎 究竟哪些人不適合走太多 如何才能走出正確的步伐呢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這8種人不適合長時間行走 01 骨盆歪斜人群
骨盆歪斜時左右兩側的髂嵴高度會不一致,會使單側骨盆降低,對側骨盆變高,造成腰椎側屈,腰椎間盤壓力不均,從而形成高低肩、長短腿,頸肩、腰部肌肉過度使用而僵硬或疼痛。骨盆歪斜人群中有一部分是走路姿勢不良造成的,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走路很可能會成為一種致病因素。 02 腰部問題人群 腰肌勞損是指因腰背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的無菌性炎癥,外傷、長期勞損等都是其誘發因素。一旦發作,應控制行走時間并多休息,才可以使癥狀逐漸緩解。除此之外,腰間盤突出人群在急性期發病時應以休息為主,可以適當走動,也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腰背訓練。總之,存在腰部問題的朋友,進行鍛煉時需科學合理,避免長時間行走造成椎間盤組織負荷增加,或者肌肉勞損等情況。 03 膝骨關節炎人群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膝關節疾病,其發病是以關節面軟骨退變為中心,逐步累及整個膝關節,包括軟骨下骨質、韌帶、關節囊、滑膜以及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等,導致關節逐漸變得畸形和被破壞,最終發生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異常和功能障礙。一般來說,膝骨關節炎急性外傷發作,以靜養為主。慢性反復發作,以中低強度鍛煉為主,長時間的走路很可能會造成傷害。 04 下肢生物力線異常人群 圖片來源:體育運動中的人體骨骼與關節彩色解剖圖譜 下肢的髖關節中心(股骨頭)與踝關節中心的連線即為下肢力線,當下肢生物力線出現問題時,人體會通過代償來維持整體的穩定性,不僅會給關節突帶來過度壓力,還會迫使肌肉和韌帶更多參與,進而導致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下肢生物力線異常人群會不可避免的出現髖、膝、踝部位的問題,在解決改善前進行長時間的行走,必然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05 筋膜鏈失常人群 肌筋膜鏈就是力線,是肌肉、韌帶及其相關軟組織按照特定的層次和方向,以筋膜直接相連,或以力學形式間接相連,對維持身體姿態和產生運動起著重要作用的連續體。人體12條肌筋膜鏈對體態、步態、情緒、呼吸以及慢性疼痛等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不建議筋膜鏈紊亂失常的朋友進行長時間行走。 06 心肺功能差人群
心肺功能包括血液循環速度、心臟跳動的強度及次數、肺部容量等,其體現心臟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氣的能力,是反映人體心臟及肺部負荷能力的指標。心肺功能好壞影響全身器官及肌肉活動,運動是增強心肺功能的首選,尤其是有氧運動,但需要循序漸進,并不是走的越多越好。如果心肺功能嚴重不全,則更需要把握好鍛煉的度。 07 三高未控制好人群
三高主要是代謝問題造成的,患者體內的內部環境紊亂,造成血液中血壓升高、血糖增加、血脂增加。預防和緩解三高要堅持參加體育運動,養成良好、科學的運動健身及生活習慣,運動過程中需注意強度,并且定時定量有規律,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 08 體重超標
超重增加了膝關節的負重壓力,也增加了膝骨關節炎的發生幾率。研究顯示體重指數每增加5個單位,膝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將增加35%。體重超標的人走起路來,關節及軟組織更容易磨損,尤其是在步態異常的情況下。 正確的走路姿勢才能走出健康 1、抬頭,背部挺直放松 下巴突出、抬高頭,兩肩自然向后拉,使肺部吸入更多空氣。 2、膝蓋伸直 上身稍前傾,蹬后腿,大腿帶動小腿,重心放在后腳大拇指趾根附近,并非腳跟。 3、控制足部軌跡 腳踏地要穩,一側足跟先著地,然后是足外側,再到腳尖,最后全腳掌撐地。 4、腳邁向正前方 腳尖指向正前方,保持直式邁步,不邁八字步。 5、自然擺臂 雙手自然下垂,甩手時帶動手臂。 為避免運動損傷 建議大家在步行鍛煉前 先評估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有骨關節或者心肺方面的問題 應遵循醫生給出的運動處方 【本文參考文獻】 任燕,石婭婭,譚波,吳艷橋.中國人群膝骨關節炎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2):2291. 姜俊良,周予婧,林海丹,何成奇.膝骨關節炎運動療法國內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5,30(12):2374. 張靜, 楊建全. 運動療法對老年“三高癥”患者血壓、血脂和血糖的臨床干預研究[J]. 西部中醫藥, 2016, 29(9):6-8. 編輯:石亞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