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更多健康養生知識!楚系文字和書法 垂露篆又稱垂露書,是一種美學價值極高的篆書字體。 垂露篆的名稱不見于“秦書八體”、“新莽六書”,因為這一體式其實包含在“秦書八體”的 “蟲書”和“新莽六書”的 “鳥蟲篆”之內,合則包含其中,分則獨立一體。 《初學記》卷21載王愔《文字志》云:“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婀娜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從荊楚所見文物來看,即在書寫鳥蟲書和篆書的過程中,在筆畫的中間按筆而形成垂露欲滴的筆法。其實,早在東漢后期,蔡邕作《篆勢》篇就從美學的角度對各種篆書作了描述,其中就有與垂露篆相關的文字,曰:“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尤其是最后兩句,生動形象地揭示出了垂露篆的特色。 這類字以往多歸入鳥蟲書,其實也見于非鳥蟲書的篆體(荊楚正篆),知其重在用墨,以突出垂露為主要藝術特征,故單列為垂露篆。 《王子午鼎銘》(同銘者共七篇)和《楚王熊朏盤銘》,是垂露篆的代表作。下面就以此二者為主要依據,借以探索垂露篆的藝術特點。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銘》,為春秋中期末楚令尹王子午(字子庚,楚康王初年任令尹)所作,它既是楚國最早的,也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作品,其字體是在春秋中期修長線篆和鳥蟲書的基礎上,增添不同形態的垂露筆畫,以及其他裝飾筆畫。其垂露篆的特征顯而易見。 王子午鼎銘 (從左到右:初、吉、乍、福、於、餘) 從這些例字就可以看出,這種垂露篆是用一種圓點和半點作為裝飾,體現了露珠下垂、欲滴、半墜地面的各種狀態,與細線條的筆道形成鮮明的對照,二者相反相成,相映成趣,開“懸針垂露”書體之先河。 這種書體當是從商末西周時代的肥筆書體借鑒而來。商末西周的肥筆書法體現在自然的粗筆畫之中,無懸針垂露之感,而本書體的垂露點畫,裝飾在細線筆道上,感覺明顯,故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 由于這種書體風趣獨特,不僅為楚系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所喜用,而且影響到修長線劃篆和鳥蟲書(詳見上),甚至影響到日常正篆。如戰國中期的《鄂君啟節銘》的書體就反映了這一點。 (《鄂君啟節銘》在此貼中有詳細介紹:http://mp.weixin.qq.com/s/ckZZXs9p5Hz6OFSu5XODcg) 鄂君啟節銘中的垂露篆 (從右到左:擔徒、金節、屯廿、內 這些字受垂露篆影響而將個別筆畫復古為點畫的字夾雜在正篆書體中,具有明顯的裝點作用,既具有垂露點化之美,又與正篆整體書法融為一體,增添了正篆的書體美。 垂露篆發展到戰國末年,達到了其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楚王熊朏盤銘》的整篇文字全用垂露篆。 楚王熊朏盤銘部分(從右到左為:楚王酓朏為共嘗) 從這些例字來看,此時的垂露篆,字長是字寬的7~8倍,所裝飾的垂露點均不在筆道的正中間,點的上端尖,下端圓,下垂欲滴的狀態更為明顯。特別還出現像'楚'、“王”等字下端收筆處,裝飾小半園垂露點的創意,與“酓(熊)”、“為”等字下端懸針似的豎畫明顯反差,相間成趣,充分顯示出了垂露篆的特點。 至此,再來回味王愔給垂露篆下的定義和蔡邕的有關描述:“如懸針而勢不遒勁,婀娜若濃露之垂”。“似露緣絲,凝垂下端”。才真正感受到了垂露篆書體藝術的美妙。 如果說鳥篆,楚不如越的話,楚國的垂露篆則是越及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垂露篆是楚國,也是中國古代書法的一絕。十分遺憾的是先秦以后會此種書體者罕見,東漢章帝時秘書朗曹喜,工篆書,擅長懸針、垂露,邯鄲淳拜其為師。唐代杜甫曾見薛稷少保書畫壁上掛有垂露篆字畫,作詩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 值得一提的是,東周時代考古實物中的垂露篆和曹喜垂露篆并不相同,前者可稱之為先秦垂露篆,或楚系垂露篆。進入漢代以后,形態飄逸垂露多樣化的垂露篆被蜿蜒屈曲的蟲書所取代,今人稱為“鳥蟲篆”,曹喜垂露篆或許受其影響而創作。先秦楚式垂露篆則因曹喜垂露篆盛行而淡出,也可能在秦統一文字后被廢止,而為曹喜所未見。曹喜以后,隨著楷書的興起,垂露篆書法逐漸失傳,以致今人或將垂露篆與楷書的垂露之法、或將鳥蟲書、懸針篆與垂露篆混為一談。研究垂露篆,并加以弘揚,相信也將會成為今人所喜愛的一種字體。 小貼士 “垂露篆'和“垂露之法”區別 關于垂露之法,唐張懷瑾《書斷》卷中曰:“曹喜篆隸之工,名天下。”又曰:曹喜“善懸針垂露之法,后世行之。其小篆、隸書入妙品。“ 今人潘運告注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對懸針垂露之法的解釋也頗有代表性。其曰:“懸針、垂露:兩種豎畫用筆法,相傳為漢曹喜所創。豎畫至末端向上收縮,微呈露珠狀,故名垂露。豎畫至末端出鋒,形如懸針,故名懸針。 可見曹喜所創垂露法,最先是運用于篆書,曹喜之后隨著行楷、楷書的興起,垂露法便引用到行楷及其他篆書等書法中,成為了后世常用書體包括行楷及其他篆書等的一種用筆方法。 垂露篆則是篆書中的一種書體的名稱。 最早見于南北朝宋人王愔的《文字志》卷上目錄古書體36種第25目。 南北朝南齊人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25種,將“垂露書”列為第5種。 唐人唐元度作《九經字樣》分字為10體,“垂露”篆排列為第8種書體。 唐人韋續作《墨藪·五十六種書》,將垂露篆列為第39種,并云:“垂露篆者,漢章帝時曹喜作也。” 今人桂第子注唐元度《九經字樣》“垂露”書亦云:“相傳懸針同垂露,均為曹喜創制。” 凡此皆表明,垂露篆是一種篆書體,歷來多認為是東漢曹喜所創作。不可與作為用筆方法的“垂露之法”混為一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