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外敵入侵、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中國早期民族實業家卻在逆境中頑強掙扎與拼搏,以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詮釋著舍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 本周鳳凰大視野,為您講述民族企業家奮斗故事和現代工商業的本土起源,探尋中國企業家自己的根。 《激蕩年代——民國企業家往事》 ![]() “狀元下?!?/span> 狀元出身的張謇下海從商,擔起了“辦廠”的重任。只是他未曾料到,僅僅是讓紗廠開機,就耗費了他三年時間。以一介寒儒的身份從官場“跨界”到商海,張謇遇到的是未曾想象的困難…… 1897年,張謇丁憂三年的假期已滿,翰林院接連三封電報,要他回京復職。但張謇始終卻借故推托。 比起復職,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在給一位好友的信中,張謇說自己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也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馬關條約》允許日本人可以在中國建設工廠,尤其讓張謇感到悲憤。他說,“割地賠款如同身受重傷,但通商卻是飲鴆止渴,毒在腹中。而今世界經濟之潮流噴涌而至,不能視而不見,因此,非商戰不可以救國。” ![]() 張謇 1896年,張謇選定了南通城郊的一塊地作為廠址,并和沈敬夫等5位老友,一起公布了《大生紗廠集股章程》,準備公開召集6000股,每股100兩。 為了辦廠所需的60萬資金,張謇到南通和上海兩地跑了兩個多月,也幾乎是“顆粒無收”。 “狀元經商”果然爭議四起,被人們傳為笑談。有一次,南通300位秀才還一起羞辱張謇,說他是儒林異類。 ![]() 大生碼頭 作家吳曉波:“有一次他(張謇)把錢都用完了,他都回不了南通,只好到馬路上去賣字,賣字賺點錢,然后好不容易才回到南通。他一開始的錢里面,甚至有一些是半股都有,就是幾十塊錢,有些和尚的錢、尼姑的錢,他也要。” 1897年,忙碌了兩年的張謇,只籌到了八萬兩資金,還不到預期的五分之一。困頓之中,他找到了南洋大臣劉坤一,希望南洋紡織局能夠給大生一些支持。8月,南洋紡織局以紡紗設備作價25萬兩作為官股。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爭平:“張之洞叫他們設立的商務局,實際上是官派機構。他(張謇)就是奉旨奉令、奉兩江總督的令來辦廠的。這是狀元“下海”……正是有了這個官員的身份,他再辦廠,征地、買材料、買設備等等,來籌集資金。你要沒有個官員身份,還更加困難?!?/span> 籌辦了兩年的大生,終于有了生產設備。即使有了政府的支持,張謇又用了兩年,才籌集到了不到20萬商股。 但是,買地皮建廠房,就已經花去了19萬。 ![]() 大生機器紡紗廠股票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蔭貴:“他的一個助手告訴他,說你就將就現在這點棉花紡成紗,把這些紗拿出去賣,賣的錢再買棉花,然后再紡成紗再賣,叫“更續自轉”。采用這種辦法,破釜沉舟,最后一招棋?!?/span> 1899年5月,籌備了44個月的大生紗廠,終于開機了! ![]() 大生紗廠藍色魁星商標 借助自己狀元的名號,張謇為大生的紗布取名“魁星牌”。他的老師翁同龢也為他寫來了對聯,“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 讓所有人都有些意外的是,大生紗廠開機的第一年,就盈利了7萬多兩白銀。 憑借大生的成功,張謇又迅速開辦了兩間分廠,產品的商標依然和魁星有關。除此之外,他還開辦了給紗廠種植棉花的墾牧公司,利用棉花下腳料榨油的廣生油廠,為大生運輸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公司。 直到大生紗廠開機的第四年,1903年4月27日,張謇才升官至三品,穿上了許久沒有穿的翰林院修撰官服。 ![]() 大生紗廠 機器原物 “興大利,以厚民生” 盧作孚的奮斗故事也同樣坎坷。他原本受邀就任永寧道尹教育科長,興辦圖書館,計劃教育救國,不料因軍閥混戰被迫離開永寧。 “教育救國”被迫中斷,可盧作孚并不甘心。 ![]() 盧作孚 1925年10月,盧作孚開始在重慶合川鎮招股,準備籌集2萬塊銀元,買一艘現代化的輪船。 此時,四川還沒有鐵路,公路也極少。沿長江從上海進入四川的運費,甚至比從美國到上海的還要的昂貴,因此,這條水路又被稱為“黃金水道”。 鄉親們對于沒有什么實業經歷的盧作孚信心不足。半年的時間過去,他僅僅湊齊了8000塊銀元。 1926年5月,盧作孚在上海定制的輪船即將完工,但是船款依然沒有湊齊。一些交了錢的股東,也因為許久看不到船而揚言要退股。 原民生公司員工劉本祥:“還差好幾千塊錢,當時叫銀元,差好幾千銀元。這個時候如果錢不交去的話,那民生輪船就不能出廠,就不能開回河川,怎么辦呢?盧作孚就同我舅父商量,我舅父就把,也還是冒很大的風險,就把當時他的教育局的資金,挪用了幾千塊錢銀元借給盧作孚,因此把這個船開回。錢交齊以后,船才開回河川?!?/span> ![]() 重慶北碚 盧作孚紀念館 1926年7月,盧作孚終于從上海開回了第一艘輪船。他給這條船取名“民生”,來自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意思是:“興大利,以厚民生?!?/span> 民生公司開辦之初,許多輪船公司主要經營的是貨運長途業務,盧作孚避實就虛,選擇短途客運。民生第一年的股東分紅,就達到了25%,資本增至10萬。 到1929年,民生已經有三艘輪船,每天往返于重慶、涪陵、合川之間。這樣的發展速度,很快引起外國輪船公司的聯合打壓。 自1858年清政府喪失內河航運權以來,外國人的輪船已經在中國的長江上,游弋了70多年。英商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日本的日清輪船公司,憑借雄厚的實力,占據了長江流域大部分市場。 而中國人的輪船公司則大多只有一艘輪船,而且時時相互拆臺。在外國輪船公司的擠壓之下,每年都有中國人的輪船公司倒閉。 ![]() 盧作孚紀念館內景 盧作孚沒有采用降低工資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仔細地分析了利弊之后,他覺得還是應該提高服務質量。 民生公司員工劉本祥回憶,當時民生公司船上的服務員,會把從船頭接到的顧客一直送到倉位;船上除了中餐西餐,還專門推出幾樣特色菜,比如“咖喱嫩雞”。 盧作孚之子盧國倫:“最后斗爭下來的結果,還是有一個輪船公司垮了,那就是美國的捷江公司。他在中國一共有七條船,最后是把他船賣了,民生公司收購了大部分他的船?!?/span> 1931年,盧作孚提出聯合中國輪船公司,一致對外的經營方針:只要愿意出售的中國輪船,不論好壞,民生一律買下;船員直接轉入民生公司上班,不讓一個人失業;愿意合并的公司,民生負責所有的債務。 第一年,就有7家輪船公司并入民生,輪船數增加到12艘。四年以后,1935年,民生合并了長江上游的所有中國輪船公司。 1943年10月,盧作孚寫下一篇文章——《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他說,“我草這一篇民生實業公司的小史,不是注視它如何成功,而是注視它如何經營艱難困苦。這一樁事業,從降生起直到今天,也許直到無窮的未來,沒有一天不在艱難困苦中?!?/span> ![]() 民生公司 辦公大樓 建國初,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中國實業界有四個人不能忘記,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范旭東,搞紡織工業的張謇和搞交通運輸的盧作孚。” 編輯:王鼎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