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顱窩位于顱底前1/3段,位置最高,也最平坦。前顱窩底的主體是額骨水平板構成兩側向上隆起的眶部,篩骨形成中線上突起的雞冠和凹陷的篩隱窩,蝶骨體和蝶骨小翼組成后方的蝶平面。前顱窩底僅有的孔道為篩孔。后方以蝶緣(棱)和蝶骨嵴與后方的中顱窩為界。 ![]() 前顱窩底由額骨眶部、篩骨部和蝶平面組成,前顱窩唯一的孔道是篩孔。 ①額骨眶部( orbital parts of the frontal bone ):額骨眶部因構成眼眶的頂壁又稱眶板,眶板在中線處被篩骨分隔成2個對稱性的三角形骨板,略向上方隆起占據了前顱窩底的大部分。眶板上的腦回壓跡處所形成的凹窩部分骨質極薄,可呈透亮狀甚至可出現部分骨質吸收消失的區域,僅以顱骨的骨膜和顱骨內的腦膜等軟組織分隔顱腔與眼眶,眶板上面常見眶回壓迫產生的“ H ”字形的眶溝印跡。菲薄的眶板為前顱窩底的骨質薄弱區之一,極易發生骨折或因局部骨質缺如而導致感染、腫瘤等病變在顱腔與眼眶、鼻腔間相互累及擴散。 ②篩骨部( part of the ethmoid bone ):參與前顱窩底構成的篩骨部包括篩板、雞冠和篩竇的頂壁,其中篩板為前顱窩與鼻腔之間的隔板,上有若干穿行嗅絲和伴隨血管的篩孔。 a.篩板( cribriform plate ):位于篩骨上方中央,鑲嵌在兩側眶板之間并明顯低于眶板,形成四邊形的篩切跡。篩切跡是前顱窩中線上的1小塊前后狹長的凹陷區,又稱篩板窩、篩凹或嗅窩,是前顱窩底的另一骨質薄弱區。個體之間篩板窩的深度不一,淺者為1~3mm,深者可達8~16mm。篩孔深度的不同也可使整個篩板表現得凹凸不平。篩板寬度約為2-8.1mm,厚度約為1.0-2.0mm,長度約為15.5~25.8mm。 b.篩孔( cribriform foramina ):篩板上布滿了密密麻麻且口徑不同的篩孔,數目約為15~20個。篩孔為前顱窩底唯一的孔道,向下通入鼻腔頂壁,自嗅球發出嗅絲和伴隨血管經篩孔進入鼻腔頂部分布于兩側壁的嗅黏膜。感染可經此在顱腔和鼻腔之間相互蔓延擴散。篩竇手術若超過中鼻甲附著處向上則傷及篩板。前顱窩外傷也可引起篩板骨折從而伴發嗅神經、血管損傷以及腦膜和鼻腔頂黏膜撕裂等并發癥,引起鼻腔內出血、腦脊液鼻漏和嗅覺喪失等癥狀。 c.雞冠(crista galli ):為篩板中線向上方突起的骨板,其長度約為15.1~31.4mm,寬度約為1.6~9.4mm,高度約為12.1mm。10%的雞冠可氣化并與額竇等相通。雞冠向前與額嵴相連,向上與大腦鐮前端緊密相接,其前方的盲孔為上矢狀竇的起點。雞冠向下延續為篩骨垂直板。 d.篩竇頂壁:在篩板旁有部分篩竇頂壁參與前顱窩底的構成。 ![]() ![]() 前顱窩底 CT / MRI 觀察小結 ②篩凹:由低位布滿篩孔的篩板與其兩側高出的眶板構成的篩凹,是一個細膩、復雜而又分布著重要解剖結構的部位。以薄層 CT 及其冠狀面和矢狀面重建圖像等最適合對該部骨質結構的細微改變進行觀察,同時3D成像也可見篩板骨折等細微變化。 ![]() 頭頸醫學影像聯盟病例集 |
|
來自: 昵稱742743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