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兩個有名的太平湖,一個在安徽黃山腳下,在南方;一個在北京城外西北,在北方。北京的太平湖是元代積水潭的一部分。清末有一家姓貢的大戶在此地經營蘆葦,人稱“貢家葦塘”。解放初期,北太平莊鄉群眾治理葦塘,整修成一個清澈的水湖,取名太平湖。夏天,太平湖荷花吐艷,蛙聲一片,使得“太平觀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稱。燕京自古多勝景,眾稱“燕京新八景”之一的太平湖可謂京華福地。1966年8月24日,廣受人民喜愛和尊敬的作家老舍來到太平湖。自然環境中的暑風夾著政治環境中的寒風中,他坐在湖邊,一臉疑惑,心里思索著,思想斗爭著,老舍在太平湖邊坐了一整天,臨了,他終于脫下外衣、鞋襪,連同眼鏡等隨身物品放在太平湖岸邊,走入那往日吸引眼球而目下空無一人的湖水……。太平湖無情的呑噬了給中國人、外國人留下了諸多小說、話劇,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的老舍老人。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大家耳熟能詳。1937年,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問世。1944年開始創作以淪陷了的北平為背景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共和國成立后,老舍先生創作了話劇《龍須溝》《茶館》《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全家福》等。先生還寫了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散文《抬頭見喜》《想北平》《我的幾個房東》《生日》《文藝與木匠》《我的母親》《雙十》《癡人》等等。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出生于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舒慶春上學后,開始用知識豐富自己,自行更名為舒舍予,寓意“舍棄自我”,即“忘我”的意思。老舍出生在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那時候的姓氏習慣稱滿族正紅旗人。他曾考上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校長。“五四”爆發后他于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國語言講師。在異國開始了文學創作,回國后以文學為終生職業。老舍的一生忘我工作,堅持寫作,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1978年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稱號。老舍墓碑上刻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四世同堂》這部百萬字小說反映了在清華師生發起一 . 二九救亡運動,蔣南翔振臂高呼“華北之大,競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之后,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內容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我曾逛京城胡同,特意去了小羊圈胡同(老舍出生在胡同8號。建國后改名小楊家胡同),胡同雖小,但有乾坤。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是人們休息、消遣和社交的場所。新聞,歷史,社會動態,人情世故,都是茶館里的內容。大到世界風云,小到坊間趣事,都是喝茶人聊不完的話題。茶館能容下天容下地。老舍創作的話劇《茶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及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云變化。裕泰茶館里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蕓蕓眾生。 今年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人藝)70周年院慶,有朋友邀我參與共同紀念北京人藝70年華誕活動。感動!激動!動筆拙文參與“為人民而歌,與時代同行”。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關注指導《新時代文學社》公眾號平臺!為提高刊文質量和編輯效率,現將相關要求提示如下: 如果出現內容錯行現象,是因為手機使用者字號設置問題所致,與編輯無關,請周知。
|